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东兰县泗孟乡 东兰县的历史

火烧 2023-01-21 12:07:26 1082
东兰县的历史 1.东兰县的介绍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东傍金城江区,西界凤山县,南傍大化、巴马县,北邻南丹、天峨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区130公里。东兰,

东兰县的历史  

1.东兰县的介绍

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东傍金城江区,西界凤山县,南傍大化、巴马县,北邻南丹、天峨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区130公里。东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森林、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兰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四乡”之美称。

2.求广西东兰县的详细资料

摘要: 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东傍金城江区,西界凤山县,南傍大化、巴马县,北邻南丹、天峨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镇130公里。

东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森林、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兰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四乡”之美称。

东兰县-概述 广西东兰县武篆魁星楼东兰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四乡”之美称。一是广西的“将军之乡”——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韦拔群在这里创办了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点燃了革命斗争的火距。

二是“铜鼓之乡”——据资料提供,全世界仅有2400多面铜鼓,而东兰县就有612面,收藏量堪称“世界之最”,学术界称东兰为“铜鼓之乡”。三是“板栗之乡”——东兰县种植板栗历史悠久,现已有21万亩板栗,产品畅销全国十三个省(市),是中国重要的板栗生产基地之一。

四是“三乌鸡之乡”——东兰三乌鸡因羽、肉、骨呈黑色而得名,经科学测试,鲜肉中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该县于2001年8月被授予“中国三乌鸡之乡”。

东兰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土壤属亚热带阔叶林红壤地带,成土母岩有浅灰色砂岩、粉砂岩夹岩、钙质页岩、石灰岩等。

林业资源,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17953.3公顷。全县有大小河溪250条,年均径流量总量为17.28亿立方米(不包括红水河),水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47万千瓦(不包含红水河),可供于发电用1.18万千瓦。

东兰县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煤、褐铁矿、铜、铝土矿、辰砂、锑、水晶、黄铁矿、磷、大理石、石灰岩、方解石、粘石、铁钻岩、沙金。全县已建立有轻工、建材、棉纺、食品、饲料、酿造、电力、制药、印刷、果品加工等门类的地方工业、中西成药、泡沫玻璃、聚胺脂、水泥、人造板、墨米酒和墨米速食品等。

名优特产品:墨米、香粳米、三乌鸡、红七柚、腊月橙、八角、板栗、三华李、酸梅、火麻等。 东兰县-历史文化 东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怀文化,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和“青蛙节”,布努瑶的“祝著节”等,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而且也集中反映了东兰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铜鼓是东兰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民间收藏的传世铜鼓达613面之多,占世界传世铜鼓总量的三分之一强,东兰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 东兰县-行政区划 东兰县东兰县辖5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东兰镇、隘洞镇、长乐镇、三石镇、武篆镇、泗孟乡、兰木乡、长江乡、巴畴乡、金谷乡、三弄瑶族乡、大同乡、花香乡、切学乡。

2003年东兰县行政区划一览(5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 100 东兰镇 辖:城东、城西2个社区;新烟、巴拉、伦界、达文、委荣、同拉、那亨、水洞、田洞、百豪、板逢、乐里、弄华、仁义、五联、江洞、拉岜17个村。 101 隘洞镇 辖:板老、六通、纳就、纳怀、纳盘、纳乐、纳克、板康、同乐、拉社、拉板、香河、龙平、华龙、板开、旱洞、纳坤、林往、建开、坡拉、百建21个村。

东兰县泗孟乡 东兰县的历史

102 长乐镇 辖:长乐、定安、板登、英发、楼华、华亨、纳标、永模、纳雄、更乐10个村。 103 三石镇 辖:公平、弄英、纳腊、巴造、巴王、纳合、美逢、泗爷、仁合、四合、板文、长峒、弄美13个村。

104 武篆镇 辖:中和、上圩、林乐、拉乐、巴学、那烈、东里、鸾坡、红里、纳论、江平、色故、坤王、弄竹、锐开15个村。 200 泗孟乡 辖: 钦能、屯长、生满、坡里、弄平、弄目6个村。

201 兰木乡 辖:定桃、纳核、同仕、仁里、王里、弄台、弄占、弄辉、央佑、弄中、可隆11个村。 202 长江乡 辖:板隆、板林、巴挽、文旺、集祥、周赖、三堂、板甲、兰阳、纳洪10个村。

203 巴畴乡 辖: 巴畴、板加、安桃、坡白、纳浪、巴英、六隆、板丁8个村。 204 金谷乡 辖:金谷、接浪、接桂、板路、牙能、纳立、隆通、隆明8个村。

205 三弄瑶族乡 辖:双苏、板兰、三合、全洞、深洞5个村。 206 大同乡 辖:和龙、民和、天然、平勇、信河、板坡、弄彦7个村。

207 花香乡 辖:花香、大乐、坡索、英兰、草坪、干来、乐廷、坡峨、和平、永安、弄兰11个村。 208 切学乡 辖: 切学、英西、切亨、板烈、纳塘5个村。

东兰县-地理 东兰 气候 东兰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夏长冬短,雨量充沛。 地理位置 东兰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端,东傍金城江区,南临都安、巴马两县,西接凤山县,北连南丹、天峨两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镇130公里。

土壤 属亚热带阔叶林红壤地带,成土母岩有浅灰色砂岩、粉砂岩夹岩、钙质页岩、石灰岩等。 东兰县-资源 矿产 东兰县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煤、褐铁矿、铜、铝土矿、辰砂、锑、水晶、黄铁矿、磷、大理石、石灰岩、方解石、粘石、铁钻岩、沙金矿产等。

林业资源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17953.3公顷。 电气 全县有大小河溪250条,年均径流量总量为17.28亿立方米(不包括红水河),水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47万千瓦(不包含红水河),可供于发电用1.18万千瓦。

药。

3.广西省东兰县有多少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295519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0114人相比,十年间共增加15405人,增长5.50%,年平均增长0.54%。比“四普”到“五普”十年间年平均增长0.34%增加0.2个百分点。全县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21302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44470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1442人,下降12.86%,年平均下降1.37%。

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东傍金城江区,西界凤山县,南傍大化、巴马县,北邻南丹、天峨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区130公里。东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森林、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兰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四乡”之美称。

2016年,全县30.45万人。

4.广西竟然有一个叫东兰县

截至2019年8月,东兰县是河池市的。

截至2019年8月,河池市辖2区9县,分别为: 宜州区、金城江区、南丹县、天峨县、凤山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东傍金城江区,西界凤山县,南傍大化、巴马县,北邻 南丹、天峨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区130公里,面积2415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80.15%,总人口31.38万人(2018年)。

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兰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四乡”(长寿之乡、将军之乡、铜鼓之乡、板栗之乡)之美称。

扩展资料: 东兰县的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1年),改东兰州为东兰县,属庆远府管辖。 民国二年(1912年),属由南道管辖。

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田南区行政督察委员管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柳州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百色行政监督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改属庆远行政监督区。

民国二十九年(1938年)4月,庆远行政监督区改为第七区行政监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东兰仍属之。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第四、七区合并为第二区,治柳江。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属第五区,治百色。 1949年,改属新成立的十二区,治凤山。

1949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兰县。 1950年元月,成立东兰县人民政府,属宜山专区管辖。

5月改属百色专区管辖。 1965年8月,东兰县改属河池专区(后改为河池地区)。

2002年6月河池地区改设地级河池市,东兰县属之。 参考资料来源:河池市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东兰县人民政府—东兰概况。

5.东兰县的经济概况

东兰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但属土石山区,耕地面积少,土地贫瘠,水利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发展缓慢。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其次是黄豆、旱谷、红薯、芋头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木薯、甘蔗、烟草以及水果、瓜菜、药材等。1952年,全县耕地面积15.79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27万亩,总产2181.1万公斤,平均亩产102.5公斤,种植业总产值547.7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897.43万元的61.04%。1985年,全县耕地面积20.91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3万亩,总产4823.72万公斤,平均亩产153.5公斤。种植业总产值1806.6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148.29万元的43.55%,1985年与1952年比较,总产增2642.61万公斤,增长121.16%;平均亩产增51公斤,增长49.76%;种植业总产值增1258.89万元,增长229.83%。 解放前,县内有纺织、染布、榨油、酿酒、砖瓦、竹器、木器等手工业。清道光八年(1828年)《庆选府志》记载:“手巾,东兰州所出佳”。光绪年间有造纸及铁锅、犁铧铸造。民国时期有土糖、烟草等加工业。民国35年(1946年)工业总产值国币5万元,占社会生产总值的0.03%。

解放后,1952年始建县第一家国营工厂“东兰人民铁工厂”。1954年起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9年以后,个体工业得以发展。国营工业生产规模由几个人单纯手工操作的小工厂,发展到有300多人采用电动机械的工厂。产品除销售国内,尚有左旋多巴、泡沫玻璃、小型砌块成型机和木衣夹等销往国外。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174个,总产值由1952年25.9万元增加到1038.4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186万元的20.02%,占国民生产总值6268万元的16.57%。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占81.23%,集体工业占18.11%,个体工业占0.66%。

6.谁是广西东兰人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近日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

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历史,被称作保留铜鼓文化的“活化石”。目前,东兰县民间传承使用的铜鼓达612面,素有“铜鼓之乡”美誉。铜鼓类型以“麻江型”最多,占世界传世铜鼓总量的四分之一。同时,还发展出以东兰为主要传承地的壮族铜鼓习俗以及由铜鼓文化派生的铜鼓舞、猴鼓舞、壮族歌圩、壮族蚂拐节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

为保护和向世人展示神秘铜鼓文化,东兰县自1993年以来,对县里的传世铜鼓进行普查登记,同时对壮族铜鼓习俗以及铜鼓文化派生的舞蹈加以保护传承。

壮族铜鼓习俗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东兰获得“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

7.广西河池市历史沿革

汉时属蛮地,归定州、益州,宋朝、清朝时属庆远府。1914年设柳江道,1950年设立宜山专区,1958年划归柳州专区。1965年由柳州地区的宜山、罗城、环江、河池、南丹、天峨6县以及百色地区的东兰、巴马、凤山3县,南宁地区的都安县组成河池地区。

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罗城县,设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县,设立河池市,以原河池县的行政区域为河池市的行政区域。1986年11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6]152号):撤销环江县,设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7]185号):设立大化瑶族自治县。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