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朝皇帝朱常洛 明代福王朱常洵,是怎麼死的?真被李自成烹成「福祿宴」了嗎?
明代福王朱常洵,是怎麼死的?真被李自成烹成「福祿宴」了嗎? 明代福王朱常洵是怎麼死的?真被李自成烹成「福祿宴」了嗎?他是崇禎親叔,比皇帝都富卻一毛不拔,因為太肥錯失跑路的生機!萬曆十四年(1586年)

明代福王朱常洵,是怎麼死的?真被李自成烹成「福祿宴」了嗎?
明代福王朱常洵是怎麼死的?真被李自成烹成「福祿宴」了嗎?他是崇禎親叔,比皇帝都富卻一毛不拔,因為太肥錯失跑路的生機!萬曆十四年(1586年),出生於紫禁城裡的皇帝家喜添新丁——明神宗朱翊鈞的鄭貴妃為他誕下一位龍子、皇三子朱常洵。而在朱常洵出生前的的萬曆十年八月(1582年),明神宗朱翊鈞的王恭妃已為其生下皇長子朱常洛。鄭貴妃是神宗最寵愛的女人,都說愛屋及烏,所以,朱翊鈞就想廢長立幼,但是,此舉遭到眾大臣的極力反對,史稱「國本之爭」。
一場「國本之爭」,大臣們與皇帝整整鬥了15年。期間發生很多事情:四位首輔被炒,另有十餘部級要員及其他級別的官吏三百多位遭殃,其中一百多人被罷官、解職、發配……神宗還故意不上朝以示抗議。但是,明朝的大臣都是狠人,一撥人倒下,另一撥人又沖了上來,可謂是前赴後繼,皇帝的旨意就是不能執行。
為了平息皇儲爭議,錯失太子之位的朱常洵,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被冊封為福王。朱常洵雖然失去了太子之位,其父皇卻從物質上盡量滿足他,所得賞賜,不計其數。但是,他仍賴在京城不走,在朝臣的一再奏請下,直到萬曆四十二年,神宗才讓他就藩河南洛陽。
朱常洵就藩洛陽後,更大肆搜刮民財以為己用,弄得藩下民眾生無可戀。自己也收當年的小帥哥,吃成個重達300餘斤的大胖子。到了他的親侄子崇禎帝執政時期,在朱常洵的禍害下,洛陽的情形就更加不堪,以至於連明軍士兵也紛紛報怨:「洛陽富於皇宮,神宗耗天下之財以肥福王,卻讓我們空肚子去打仗,命死賊手,何其不公!」
《明史》載:「河南連年大旱,蝗蟲成災,人相食,民間藉藉,謂先帝耗天下肥(福)王,洛陽富於大內,援兵過洛陽者喧言:王府金錢百萬,而令吾輩枵腹死賊手。」
所以,當李自成的民軍由陝入豫時,饑民紛紛揭竿響應。李自成進入河南之始,手下僅有一千左右兵士,勢單力薄,幾個月就發展到數萬人,民軍一舉攻克宜陽、永寧、 偃師、靈寶、寶豐等地,殺明朝宗室萬安王以及各縣官員數百人。
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正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軍以大炮(拋石機)攻洛陽。由於洛陽城極其堅固,農民軍軍攻了整整一個白天也攻不下。傍晚時分,部分守城士兵嘩變,負責指揮守城的河南參政王胤昌被綁,總兵王紹禹被殺,堅持守城的明軍多人遭戮,不少人因驚墮城。城外農民軍見狀,趁亂蟻附攀城,嘩變的明軍伸手引梯,洛陽即時陷落。
洛陽城陷,朱常用洵這才慌了神了,一家人縋城(從城上以繩索垂至平地逃出城外)而逃。他的兒子朱由崧年輕腿快,逃出了民軍的追捕,日後被明臣迎立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權」。360斤重的朱常洵卻沒兒子「命好」,這麼胖的大傢伙,哪能經受旅途勞苦啊,只好跑到洛陽郊外的一座破廟迎恩寺藏身,結果,第二天就被民軍搜出。身為大明福王的朱常洵很熊包,見到李自成後,立刻趴在地上叩頭如搗蒜,哀乞饒命。
李自成不為所動,他當眾斥責朱常洵:「汝為親王,富甲天下。當如此饑荒,不肯發分毫帑藏賑濟百姓,汝奴才也!」命左右把他拉下去,先痛打了四十大板,打得血肉橫飛之後,再一刀裊首,將頭顱示眾。事後,李自成手下搬運福王府中金銀財寶以及糧食,數千人人拉車載,數日不絕,皆運空而去。
關於福王朱常洵之死,民間與野史的記載非常血腥,那就是被李自成吩咐手下與鹿肉一同煮食了,是為「福祿宴」。其中又有「宰煮」與「活煮」之分。「宰煮」說為:「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灼王血,雜鹿醢嘗之,名曰福祿酒」,剔去毛髮,拔掉指甲,又殺掉幾隻鹿,放在一起燉了幾大鍋,擺酒開宴,名叫「福祿酒會」。
而彭孫貽《流寇志》對此的記載則是:「闖將圍河南府,福王募死士,斬獲頗多……闖賊跡福王所在,執之……王見自成,色怖乞生……賊置酒大會,臠王為俎,雜鹿肉食之,號福祿酒。屍王城下,承奉二人乞葬王而就死,自成許之。斂王於西關,遂自盡於側。「
福王朱常洵為義軍所擒,苦苦乞活,李自成對他厭惡至極,遂將其帶到宴會上,活生生割掉一大塊肉剁碎跟鹿肉拌在一起當下酒菜,讓他看著吃完(或許還逼他吃了點),之後處死,但沒有繼續吃掉屍體。兩太監跑去哭祭,李自成准許他們辦理福王的喪事,因此福王是有葬身地的。
福王朱常洵到底是怎麼死的?《明史》也另有說法:李自成攻克洛陽後,福王藏匿在迎恩寺內被搜出捉拿。第二天,在城西周公廟內,由李自成主持處死,同時處決的還有前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河南知府亢孟檜等。這樣的結果顯然與朱常洵被活活煮成人肉湯的稗官野史不符。
又據《福王朱常洵壙志》:「祭葬從優,一切喪禮視諸藩倍。」「大明崇禎十六年正月初八日,葬邙山之原。」《明史》本傳載福王被殺後,「兩承奉伏屍哭,賊摔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願生,乞一棺收王骨,粉無所恨』。賊義而許之。桐棺一寸,載以斷車……」志史對照,說明福王被義軍殺害後,屍體仍存。
至於「福祿酒」傳言如何空穴來風,成為偽史,今天的學者一般認為:在福王朱常洵屍體的去向問題,幾百年來,站在統治者立場上的清朝統治者為此大作文章,說洛陽城被李自成義軍攻克後,「福王及世子由崧縋城去,王以體肥,不能遠走,賊得而殺之,稱其肉重三百六十餘斤,臠分股割,與鹿肉同烹,群賊臚食,名曰:『福鹿宴』」。顯然,所謂的「福鹿宴」,應該是清朝統治者對義軍的誣衊之詞。
(圖片來自網路)
很赞哦!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