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视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兰亭集序》的辩争最后得出的是什么结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兰亭集序》的辩争最后得出的是什么结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兰亭集序》的辩争最后得出的是什么结论?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兰亭记》。 原文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 王羲之全身像[4]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画家东风
王东风,1958年生于天津,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政协书画研究会理事,天津民革画院理事,天津国防协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作品人选天津首届花鸟画展览作品编入作品集,人选9届10届11届全国美术展览天津展区。《锦绣前程》、《三鹰图》人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王东风作品集》。“津门八友”秘书长。被评为天津十五立功艺术家、世界优秀专家人才、中国书画百杰。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今晚报》、中国网等媒体都有专提报道,作品被国内外藏家收藏
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哪些合作社
以生产环节为标准分
(1) 生产合作社。即从事种植、采集、养殖、渔猎、牧养、加工、建筑等生产活动的各类合作社。如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筑合作社等。
(2) 流通合作社。从事推销、购买、运输等流通领域服务业务的合作社。如供销合作社、运输合作社、消费合作社、购买合作社等。
(3) 信用合作社。即接受社员存款贷款给社员的合作社。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等。
(4) 服务合作社。即通过各种劳务、服务等方式,提供给社员生产生活一定便利条件的合作社。如租赁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医疗合作社、保险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等。
以其自身的功能标准可分
(1) 生产类合作社。其内容与前述生产合作社相同。
(2) 服务类合作社。其内容与前述服务合作社相同。在服务类合作社中,常见的有:
a. 消费合作社。消费合作社是指由消费者共同出资组成,主要通过经营生活消费品为社员自身服务的合作组织。
b. 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是指购进各种生产资料出售给社员,同时销售社员的产品,以满足其生产上各种需要的合作社,是当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一种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经营方式有两种,一是专营供给业务,二是兼营农产品运销或者日用工业品销售等业务。
c. 运销合作社。运销合作社是指从事社员生产的商品联合推销业务的合作社,有时候兼营产品的分级、包装、加工等业务。运销合作社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运销方面,源于大机器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业品主要通过各种大型的商业机构销售,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基于其自然特点,供应不能十分均衡,价格变化较大。通过组织合作社专门销售,可以尽量避免经济上的风险。世界各国的运销合作社主要采用三种不同的运销制度:一是收购运销制,即合作社收购农产品后再行销售,销售盈利与社员无关;二是委托运销制,即合作社代理销售,销售款在扣除一定费用后全部交给社员,盈亏由社员承担;三是合作运销制,即合作社将社员所交的同级产品混合销售,社员取得平均收入。
d. 保险合作社。保险合作社是指个体劳动者、业主、职工联合起来,按照保险法的规定,采取互助方式,以社员为保险对象而经营保险事业的合作社。这种保险组织,由社员交纳保险费,社员自己经营与管理,共同负担灾害损失,维护社员的自身利益。保险合作社主要有三类:一是消费者保险合作社,以人身保险为主;二是劳动者保险合作社,以失业保险和意外保险为主;三是农业保险合作社,以农业生产和收获保险为主。
e. 利用合作社。利用合作社是由合作社置办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公共设备或者生产资料,以供社员分别使用的一种合作社。在世界各国比较普遍的利用合作社有:农业机械利用合作社、种畜利用合作社(利用良种、繁殖家畜)、电气利用合作社、仓库利用合作社、水利利用合作社、土地利用合作社等。
f. 医疗合作社。医疗合作社是公用合作社的一种形式。通过置办医疗设备,聘请医务人员,对社员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合作社。由于服务的范围不同,具体形式也有区别:有的创设独立医院,有的只设简单的诊所,有的只设为社员提供廉价的药房。
g. 公用合作社。公用合作社是置办各种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设备以供社员使用的合作社.它与消费合作社不同的是,它所置办的设备为合作社所有,仅供社员使用,非向社
国际合作社联盟
员出售;它与利用合作社不同,它所置办的设备为生活所需,而非为生产所需。公用合作社的业务种类很多,比较普遍的有食堂、理发厅、浴池、洗衣、托儿所、图书馆、茶馆、剧场等。在欧美等国特别流行的住宅合作社和医疗合作社,是公用合作社中最发达的两种形式。
h. 劳务合作社。劳务合作社是由合作社承包业务,社员使用集体或个人所有的劳动工具并提供劳动力,共同进行劳动的合作社。社员除得到应得工资外,对年终盈余,有权再按社员提供的劳务参与分配。劳务合作社经营的业务,大多属于劳动工具比较简单,工作时间相对较短而工作场所所分散或易变的各种劳务,如建筑、运输、装卸、修理、采伐等方面的工作。
求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典的电影
《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 《小教父》(The Outsiders) 《五支歌》(Five Easy Pieces) 《风卷残云》(Wild in the Streets) 《迷惑》(Dazed and Confused)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哪些好莱坞女明星?
嘉宝-好莱坞的银幕女神
1909年,葛丽泰.洛维萨.格斯塔夫森,也就是后来的嘉宝,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在同代妇女中,只有她成了传奇式人物。她与别人一样生活,或多或少还有些保守色彩,但却被众人所尊敬。她讲话也无异于他人,但作为传奇人物却又鹤立鸡群。她为千百万人所爱戴,所敬仰,因为在她的崇拜者看来,她是值得爱戴和敬仰的。在她的影片中,她很少显出人们所说的伟大演员的风度。她无须作与众不同的表白。她既不演讲,又不领导运动,更不象特洛伊的海伦那样喜好置身于充满好奇的大庭广众之中。
她的生活平淡无奇,可是由于她的美貌而导致传说纷纭。百年之后,人们也会对她臻于完善的美貌津津乐道。人们想知道更多关于她的幕后故事,但嘉宝拒绝透露。她的沉默使得人们对这位银幕女神越来越着迷,人们称嘉宝为“20世纪的蒙娜丽莎”——她们一样的令人费解,一样的令人着迷。
英格丽·褒曼-好莱坞第一夫人
英格丽褒曼1915年8月29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二岁丧母,十二岁亡父,孤寂的童年造就了她对表演的浓厚兴趣,常常一个人沉浸在假想的世界中。十四岁时就在日记中记录下了她的梦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乡的舞台上,观众们朝自己热烈地鼓掌。在英格丽-褒曼的辉煌岁月里,她引领了一代人的风骚。她剪短发,会使短发成为当年流行的发式;她不化妆在银幕上出现,化妆品销售量便降低;她演修女,进修女院的人便增加;工业家侯活晓士有一次买下从纽约飞洛杉矶的全部机票,使她一定要接纳乘坐他私人飞机的邀请;一个影迷亲自把一头羊从瑞典赶到罗马去送给她;还有些信件的地址只写伦敦,英格丽-褒曼收,便能送到她手里。
她被誉为“好莱坞第一夫人”,她是奥斯卡三冠影后.她是圣洁和自然的代名词.即使不穿华贵的衣饰,也同样熠熠生辉。端庄的容貌,迷人的嗓音,非凡的演技为观众们留下许多经典影片。
玛琳·黛德丽-永远的蓝天使
玛琳·黛德丽是世界影坛上可与葛丽泰·嘉宝、凯瑟琳·赫本比美的人物。193O年,她与德国影坛表情圣手埃米尔·强宁斯合作主演的《蓝天使》获得极大成功,她也一举成名,为派拉蒙公司罗致前往美国。在美国她拍摄了《摩洛哥》、《金发维纳斯》、《放荡的女皇》、《碧血烟花》等片,成为全世瞩目的影坛巨星。希特勒接管德国政权之后,为了诱使玛琳回国,不惜以耸人听闻的名利地位来打动她,但她却坚决地拒绝了,并为了表示反法西斯的决心,于1939年毅然加入美国国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一心致力于服务性的劳军演出,不停地飞赴世界各地盟军驻地为战士表演,深受欢迎。意想不到的是,她这种个人独角戏的表演形式,后来竟成为一种流行的演出形式,迄今不衰。
蓓蒂·戴维丝-杰出女伶
蓓蒂·戴维丝是世界影坛长期享有盛名的女明星.1935年,在《女人·女人》一片中,蓓蒂扮演一位上了年纪的酗酒的明星,以卓越演技获得该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1938年,蓓蒂又成功地主演《红衫泪痕》一片,再次赢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成为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电影明星之一。同时,蓓带也是世界影坛上拍片最多的明星之一,她共拍摄了影片80余部。许多都是思想性、艺术性均属上乘的作品。直至六七十年代,蓓蒂虽韶华已逝,但仍活跃于影坛.蓓蒂·戴维丝直到年过古稀,仍然不懈地忙于工作,除不时在影片中出现外,还参加电视片的拍摄。“工作、工作、不停地工作”是她一生格守的格言。
凯瑟琳·赫本-奥斯卡女王
1909年11月8日,凯瑟琳·赫本诞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自1932年从影至80年代,这位才华卓越的女演员纵横影坛达半个世纪之久,出演过40余部影片,12次获奥斯卡奖提名,并四度摘取“最佳女演员”的桂冠(1933:牵牛花》;1967:《猜猜谁来赴晚宴》; 1968:《冬狮》; 1981: 《金色池塘》)。这超越好莱坞所有男女演员的殊荣使她被誉为“高贵、不朽的电影女神”;她的成就、她的独立人格,以及她同斯宾塞·屈赛那缠绵26年的恋情,也使她成了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费雯·丽-绝代佳人
圆润而俊俏的下颌,唇线清晰而优雅,双眸闪动出夺人心魄的聪慧,面庞秀丽得举世无双,被当时的英国首相邱吉尔称为“上天的杰作”。她为影坛留下了不朽的名作:《乱世佳人》、《魂断蓝桥》、《欲望号街车》。这就是费雯丽,世界影坛永远的佳人。
琴逑·罗杰斯-好莱坞舞后
琴逑·罗杰斯是好莱坞一代舞后.在好莱坞歌舞片鼎盛时期,她和舞王弗雷德.阿斯泰尔多次合作,享有歌舞片“金童玉女”之称。琴逑·罗杰斯还在1940年因《女人万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她的最后一个电影角色是在1965年的《哈洛》中。她饰演简·哈洛的母亲。其后她重返舞台,直到1984年才最终退出。1995年琴逑在加州逝世,享年83岁。
秀兰·邓波儿-无法替代的可爱宝贝
秀兰邓波儿是电影史上一个特殊年代的传奇,她在每个国家所赢得好奇心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 1938年在她10岁时,秀兰已经是美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她的演唱、舞蹈和灿烂的笑容使无数人为之倾倒,"秀兰娃娃"玩具是每个女孩童年生活的组成部分。
丽塔·海华斯-爱情女神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监狱里贴的第一张海报,就是丽塔-海华斯的,在充满屈辱与黑暗的肖申克监狱里,银幕上的她意味着高墙之外甜美的自由人间生活。她在银幕上甩动头发,银幕下的男人们发出赞美的叹息,为这位爱情女神。 蒙冤的安迪收到了雷送来的第一张海报,海报上的女郎,就是她——丽塔-海华斯。从30年代至70年代中,丽塔-海华斯共拍摄了60多部影片,其中40多部是在1935—1945这十年间拍摄的。仅1937这一年,她就一气拍摄了八部电影。她与嘉宝一样,在鼎盛的岁月中被视为女神再世。
永恒天使-奥黛丽·赫本
她是优雅的同义语,是天使的化身。《罗马假日》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她为世界影坛创造了一个清新隽永、纯洁可爱的形象,并由此赢得了全世界影迷的爱戴。她如一泓清水,可以在你手心里逗留,但还是会从你的指缝间流走,空留缕缕凉意。 她又如一缕幽香,不是那种馥郁的,也不是那种清淡的,要消耗掉你的所有鼻息之后你才能 有所嗅闻。这香气如游丝般在水面迂回,柔柔的,带着冷暖适中的温度。且这香气不是在弥 漫,而是飘散着……她没有借此来提醒你她的存在,她只是顽皮地,身不由己地播撒着这些 味道。 但我宁愿将她比喻成天使。
格蕾丝·凯莉-好莱坞的王妃
她是奥斯卡影后,也是一国的王后。在银幕上高贵美丽,在摩纳哥的王宫里也光彩照人。格蕾丝·凯丽,是个优雅的女人。
莉莲·吉许-银幕第一女士
美国影星莉莲·吉许。1896年10月14日生于俄亥俄州斯普林菲尔德。从小即在舞台当儿童演员。16岁时经M.壁克馥介绍,被D.W.格里菲斯选为演员。由于她清秀瘦弱,逗人爱怜,又会演戏,加上有格里菲斯的指导,逐渐成为美国默片时代最具独特表现能力的女演员之一。1970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这位影坛生涯最长的女演员以荣誉奖。
琼·芳登—典雅的紫玫瑰
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绝色美女如织,身材纤弱、面容清淡的Joan Fontaine绝对不会给人带来什么惊艳的震撼。不过细细想来,艳丽、甜美、高雅、精巧,这些都大有人在,却统统不属于她,而她平淡得略显苍白的面庞加之羞怯、敏感、畏缩的神情,仿佛想要再找出一个相似的,却也很难。自英美电影问世以来,恐怕再也没有哪位女演员能比琼·芳登更擅于扮演拘谨、羞涩、多疑的女性角色。琼·芳登从影三十年内,基本上都是塑造这一类形象,但她以出神人化的演技把自己和角色完全融为一体,故好莱坞星群夺目的强光始终掩盖不了琼·芳登静静地闪放着的独特的光辉。
玛丽莲·梦露-永远的性感女神
金发碧眼、性感嘴唇、娇美身材,这个从孤儿院出来的姑娘后来红透整个好莱坞,成为几十年来最著名的性感女神。她是男人心目中永远的美人,她的容貌、身姿、举止,被一代代女星模仿,她是倾倒众生的绝代尤物。
伊丽莎白·泰勒-好莱坞千变女神
伊丽莎白·泰勒一直被看做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具有好莱坞色彩的人物:由童星成长起来的她貌美如花,她可以清纯,也可以妖艳,她的魅力、演技使她夺得3次奥斯卡奖,曾经的放纵,也使她显得肥胖和衰老。她的美貌、她的电影、她的丈夫……使得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她始终是媒体追逐的目标。她仿佛是浓缩了的好莱坞样本:艺术、美貌、金钱、爱情和注定要失败的婚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食盐多少钱一斤?
打开历史记忆的阀门,倾倒那个时代的珍藏,显示:当时全国价格几乎一致,食盐0.14元。部分沿海地区大粒海盐0.14元,粉碎后的每斤会加0.01元的加工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的重点是在(选择)
美苏太空争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所以,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重点是在B欧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队数量为何增至600万
多个原因,1当时国际形式化需要,2中国走人多力量的道路,3国民拥军热情高,4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余部收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洛阳市的食品厂在哪?
当时洛阳有几个比较有名的食品厂,不知道你说的哪一个,三乐食品厂和康乐食品厂,三乐在瀍河区夹马营老洛一高附近,不知道现在还存在不,康乐食品厂在西工区唐宫西路和芳林路交叉口,现在改名叫海碧什么集团了吧,你可以问下她当时是在哪个食品厂参观学习的,然后再做选择。祝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