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北魏前面是哪个朝代 北魏,北魏到现在到底有多少年了?

火烧 2021-12-01 21:25:11 1051
北魏,北魏到现在到底有多少年了? 北魏到现在到底有多少年了?公元2019-386=1633年,北魏到现在1633年。北魏国号本是“魏”,“魏”字前加方位“北”字,称呼“北魏”,乃指北部“中国”之故,同

北魏,北魏到现在到底有多少年了?  

北魏到现在到底有多少年了?

公元2019-386=1633年,北魏到现在1633年。

北魏国号本是“魏”,“魏”字前加方位“北”字,称呼“北魏”,乃指北部“中国”之故,同时也区别于三国的曹魏政权。 北魏还有后魏和拓跋魏 、元魏的称呼。因北魏皇族出身的拓跋部有辫发的习俗,所以被南朝蔑称为索头虏,简称索虏,或称魏虏。

据历史学家田余庆考证,拓跋珪最初改称代王,不久改号魏王,可能跟他与慕容永争夺属于魏地的河东地区有关,意在表示代地、魏地都应当由他统辖。

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取其美好伟大之意,并含有向江左东晋夸示自己是“神州正统”的意图,尽管如此,在孝文帝之前仍有相当多的人私下使用“代”为国号。

扩展资料: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

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北魏被谁灭亡的?

  北魏自魏孝文帝迁都、改革以后,汉文化在北朝兴起,但是仍然有很多鲜卑人抵制。魏孝文帝英年早逝,不久北魏国内陷入混乱。鲜卑贵族争权夺利,导致北魏分裂。西魏由宇文氏掌握实权,东魏由高氏掌握实权。几十年后,两魏分别为北周、北齐替代,两魏灭亡。

  晋州刺史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但元修无法容忍高欢掌握实权,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   534年,高欢立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迁都时,高欢将洛阳城内40万户居民迁到邺城,并大拆洛阳宫殿,将所拆的建筑材料运往邺城,致使汉魏洛阳城300年锦绣帝都,逐渐化作一片废墟。第二年,孝武帝与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   东魏、西魏均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北魏正式灭亡。   北魏(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 ,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北魏是怎么灭亡的?

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534年,高欢立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

528年,在北魏都城洛阳发生了灵太后为长期控制政局,毒死自己亲生儿子孝明帝元诩。之后,灵太后另立3岁的元钊做了皇帝。驻扎在晋阳的柱国大将军尔朱荣以为孝明帝报仇为借口,率大军南下,准备进军洛阳。

灵太后得知消息,急忙调集大军与尔朱荣决战,结果被尔朱荣打得落花流水,京城洛阳也被攻占。尔朱荣假装邀请元子攸带领朝中百官到河阴之陶渚祭天。当2000多名朝中官员陪同元子攸到达陶渚时,尔朱荣下令早已守候在此的士兵将文武百官2000余人全部杀害,北魏诸王中的元雍、元钦、元略、元巶等人也在这次杀戮中遇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河阴之变。经过这次事变,尔朱荣把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

晋州刺史高欢于531年乘机攻占洛阳,并于533年进兵晋阳,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控制朝政。在这次期间,北魏皇位如走马灯一般,先后出现了元晔、元恭、元朗三位废帝。

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但元修无法容忍高欢掌握实权,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北魏政权结束。

扩展资料:

534年,高欢立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迁都时,高欢将洛阳城内40万户居民迁到邺城,并大拆洛阳宫殿,将所拆的建筑材料运往邺城,致使这座300年的锦绣帝都逐渐化作一片废墟。第二年,孝武帝与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

东魏、西魏均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皇帝元善见,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皇帝拓跋廓,建立了北周政权,魏朝正式灭亡。

参考资料:

北魏-百度百科

北魏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十六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于公元426—439年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却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了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鲜卑拓跋部原居于今东北兴安岭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公元338年(东晋咸康四年),其首领什翼犍称代王,建代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公元386年(北魏登国元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王圭继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拓跋王圭即太祖道武帝。

公元396年(北魏皇始元年)秋,拓跋王圭大败北燕,占有今山西、河北地区,同时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进入中原的拓跋部,实行“分土定居”,开始由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并引用汉人土族,建立封建制度,开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长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发展进程。拓跋王圭死后,长子拓跋嗣即位,是为明元帝。嗣死,其子拓跋焘即位,是为世祖太武帝,于此时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拓跋焘,字佛狸。斯人“聪明大度”,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君主。他即位后,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整顿税制,分配土地给贫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汉人参政,旨在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与中原地主的结合,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这些又措施,使北魏国势日盛,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北魏建国和发展时,正处于十六国的后半期。到拓跋焘即位并日益强盛,南方的东晋王朝已为刘裕的刘宋王朝所取代,北方则还有西秦、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的并立与纷争。北魏的北边还有蠕蠕(又称柔然、芮芮)经常南下侵扰。拓跋焘君临中原,即把平定北方提上议程,但关于先取何方,统治集团内部一直争论不休。公元426年(北魏始光三年),西秦王乞伏炽磐遣使朝魏,请讨夏国。北魏大臣们仍意见不同,有的主张先伐蠕蠕,有的主张先伐北燕,北方士族出身的崔浩则认为“赫连氏(夏主)土地不过千里,政刑残虐,人神所弃,宜先伐之”。当时,拓跋焘为此举棋不定。是年秋,拓跋焘闻夏主赫连勃勃已死,子赫连昌嗣位,内部不稳,遂决定先攻夏国。

夏国立于关中,建立者赫连勃勃,属匈奴族铁弗部,其父刘卫辰就是拓跋部的死敌。赫连勃勃先依后秦姚兴,后自立,取长安,占有关中,称帝,都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因任性屠杀臣民,搞得“夷夏嚣然,人无生赖”,国力衰弱。北魏先伐夏国,应该说是正确的选择。拓跋焘进攻夏国的部署,是分兵两路。一路攻长安,一路趋统万。公元426年秋,遣司空奚斤等人率4.5万人袭浦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指向长安。拓跋焘自率主力攻统万。奚斤一路尚未至浦坂,夏守将赫连乙升即弃城西逃长安。奚斤轻取浦坂后,进抵长安。夏国的长安守将弃长安西奔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奚斤遂占领长安。拓跋焘率军攻统万,因其城守坚固,未能攻克,遂掠牛马10余万,徏其民万余家而还。

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初,赫连昌进行反击,遣其弟赫连定进攻长安,与魏守将奚斤对峙。拓跋焘闻之,“乃遣就阴山伐木,大造攻具”,再次讨夏。他一方面增兵长安,加强防守;另一面,部署兵力大规模进攻统万。4月,命司徒长孙翰等率3万骑为前驱,常山王素等率步兵3万为后继、南阳王伏真等率步兵3万负责攻城器械,将军贺多罗领精兵3000为前候,担任搜索之务。5月,拓跋寿亲自离都西进。6月初,拓跋焘率轻骑2万兼程进抵统万城下,马上分军埋伏。时夏主赫连昌坚守不战,企盼长安赫连定来援,以便实施内外夹攻的计划。拓跋焘为诱其出战,伪作退却以示弱,又遣军士诈降慌报说,魏军粮尽,兵力单薄。赫连昌信以为真,开城以步骑3万列阵,与魏军对抗。及战,拓跋焘亲临战场,不顾马倒身伤,镇定指挥。时值风起东南,飞沙扑迎魏军,有人建议收兵避风,大臣崔浩极力阻止,指出决胜在于一日之中,建议分兵夹击。拓跋焘接受崔浩的计策,分兵两侧,夹击夏军。结果,夏兵大溃,赫连昌带数百骑逃走上圭阝(今甘肃天水市),拓跋焘率军入统万,掠获生畜珍宝无数。进攻长安的赫连定闻统万为魏军所破,也急忙率部退封。

公元428年(北魏神鹿元年)春,魏军追击到上圭阝,夏主赫连昌中埋伏被擒。赫连定收夏军众奔平凉(今甘肃平凉市西),于此称帝。旋竟击退魏军,反攻奇取长安。此时,北魏北边的蠕蠕也不断南下,侵扰严重,拓跋焘只好暂停攻灭夏国的战争,转而北击蠕蠕。蠕蠕,是一个游牧部族,游猎于大漠南北,但经常南下犯边掠杀,威胁着北魏边境的安全,干扰北魏统一北方的计划。公元429年,拓跋焘决定大规模反击蠕蠕。是年4月,他亲自率军北伐。魏军深入大漠,大败蠕蠕,又破归服于蠕蠕的另一个游牧部族高车(又称敕勒),获生畜人口数百万计。此后,蠕蠕残余势力虽仍不时犯边,但为害程度日趋减轻。

拓跋焘在基本上解除了北方边患之后,又回过头来收拾夏国的残余力量。这时,夏主赫连定联络南方的刘宋,计划共同对魏进攻,并进而瓜分魏土。公元430年(北魏神鹿三年),拓跋焘一方面分军抗击,打破南方刘宋的北上进军,同时恢复对赫连定的进攻,不久即收复长安,略取平凉,战胜关中。公元431年,夏主赫连定灭西秦,掠其民十余万,随即欲北击北凉,于半渡黄河时,被吐谷浑王遣军捉拿,公元432年(北魏延和元年)被送至魏京师平城,拓跋焘杀之,夏遂亡。接着,拓跋焘便掉转兵锋,东指北燕。

北燕,系汉人冯跋所建,在今东北辽宁一带。冯跋原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祖父时迁居上党(今山西长于县西),父仕西燕为将军。西燕亡,冯跋东徙和龙(又称龙城,今辽宁朝阳市),仕后燕。后燕主慕容熙暴虐无道,苛取于民,冯跋与高云杀之,并推高云为主。不久,高云被臣下刺杀,冯跋遂自立称燕天王,建都和龙,史称其国为北燕。冯跋废除苛政,“下书省徭薄赋”,社会经济渐有发展。冯跋死后,弟冯弘夺位,杀冯跋诸子百余人,国势日衰。公元432年(北魏延和元年)夏月,魏帝拓跋焘亲征北燕,同时遣使与刘宋(南朝的裕政权)通和,以防其北上。7月,魏帝率军经濡水(今滦河),至辽西,进围和龙。冯弘严兵固守,但燕属州郡纷纷降魏。魏军又分兵攻占四周燕土,孤立和龙。9月,因久攻和龙未下,拔跋焘引军西还。公元433年(北魏延和二年)夏,拓跋焘遣永昌王健、尚书左仆射安原督诸军又攻和龙。公元434年(北魏延和三年),魏以冯弘拒绝以子人质,再攻和龙,芟其禾稼,徙其民,以此进一步困之。公元435年(北魏太延元年)初,北燕遣使求救于南方的刘宋王朝,刘宋赐冯弘燕王封号,但无力援救。6月,拓跋焘遣乐平王丕等五将率骑4万,又攻和龙。燕主冯弘深感孤立无援,遣使高丽,欲往避之。公元436年2月,拓跋焘拒绝燕的求和,又遣将与辽西诸路魏军会攻和龙,同时遣使通谕高丽等各方,进一步孤立北燕。但高丽仍派兵迎冯弘。5月,冯弘弃和龙奔高丽(2年后被杀),北燕遂亡。

这时,北方的割据政权就只有北凉了。北凉据于河西(今甘肃一带),系匈奴族卢水胡沮渠蒙逊所建。蒙逊祖上是卢水(今甘肃黑河)部落酋帅,父仕前秦苻坚,死后,蒙逊继统其部曲,雄踞一方。寻蒙逊起兵反后凉吕光,拥立京兆人段业,后又杀段业,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先都于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后迁都于姑臧(今甘肃武威)。蒙逊之时,灭西凉,尽有酒泉(今甘肃酒泉)、敦煌(今甘肃敦煌西)等地,西域30余国向他称臣,强盛一时。蒙逊死后,子牧犍即位,不几年,北魏即兵临其境。公元439年(太延五年)夏,拓跋焘率军西讨北凉,以永昌王健等督诸军与常山王素两道并进,为前锋,乐平王丕等另督军为后继。魏军进展比较顺利,北凉军望尘而退。拓跋焘率魏军进抵姑臧城下,并即展开围城之战。在此情势下,沮渠牧犍率左右文武5000人降,魏军遂占领姑臧,又分兵追击北凉残余势力于张掖、酒泉等地,北凉亦亡。

至此,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历时100多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而太延五年即公元439年魏灭北凉这一年,历史上被认为是南北朝的开始年代。

北魏的详细历史

北魏的历史:

北魏(386~557年),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改国号为大魏,建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期间从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为止,北魏历经十七帝,共150年。

扩展资料

北魏建国后,其社会跃入封建制,生产力逐步发展。但在统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统一北方以前,继续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

赋税方面,在推行宗主督护制的地区,平均每户每年的户调是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外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

且任意增加临时征调,动辄每户要交三十、五十石粟。当时官吏没有正式的俸禄,贪污、贿赂、高利贷公行。太武帝统治期间,大将公孙轨到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去时单马执鞭,回来则从车百辆。

北魏前面是哪个朝代 北魏,北魏到现在到底有多少年了?

拓跋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在战争中,被驱迫当兵的各族人民在前冲锋,鲜卑骑兵在后驱逼。太平真君十二年,太武帝围攻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时,写信给刘宋守将臧质说,攻城的都不是我鲜卑人,你杀了他们,免得他们将来造反。

北魏为了镇压其他民族的反抗,在氐、羌、卢水胡等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军镇,进行严厉统治。魏律规定犯谋反大逆者,亲族男女不论少长全部处死,甚至还在实行原始的车裂法。 仅国史一案中,被灭族的北方汉族大姓就达千余人之多。

北魏前期落后的统治方式,引起各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太平真君六年九月,杂居在今陕西、山西等地的汉、氐、羌、屠各等族人民在卢水胡人盖吴领导下于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爆发的起义(见盖吴起义)。

诸少数族和汉族被压迫人民争相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东起潼关,西至陇西(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一年后,起义虽被太武帝亲自率军镇压而失败,但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北魏前面是什么朝代,是先有唐还是先有北魏

北魏前最接近的就是十六国时期。唐是在北魏之后,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东西两魏又发展成北齐和北周。杨坚篡北周位,建的隋朝,隋朝而后就是唐朝了。

五胡十六国时期代表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

扩展资料:

一、十六国简介: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

这一期间,中国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

二、北魏简介: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

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三、唐朝简介: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十六国

百度百科-北魏

百度百科-唐朝

什么叫北魏?

为了区别之前的魏国(三国时期和战国时期都有魏国,但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存在感太低了,就像宋一样,一般说宋,就是宋朝,和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及战国时期的宋国,自然区分),所以拓跋珪的国号也是魏,就称为北魏

而且,后来北魏又分lie成了东魏和西魏,所以也用北魏比较好 同样,后来的北齐、北周,也是为了和战国时期的齐国与周国(周朝)进行区分。不然都叫魏国、齐国、周国,在没有上下文的时候,不知道说的到底是哪个。 五代十国的时候,也还有个齐国,这个就叫南齐了。很多这样的情况。甚至西晋东晋,原本也可以不用这么分开叫的,但是方便判别,就分开叫了。

北魏的都城在哪里

北魏时期一共有三个都城,分别是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洛阳。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

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扩展资料:

1、盛乐

盛乐或称盛乐古城,是拓跋鲜卑代时的北都。具体地址由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定,经考古证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之北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为盛乐城遗址。

拓跋鲜卑迁居盛乐,由游牧民族崛起,建立代国和北魏,盛衰延续长达将近300年。自始祖拓跋力微以下,有十几位首领和皇后在盛乐去世。

盛乐城延续使用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到隋朝筑起为突厥民族居住的大利城,唐朝先后改置为云中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振武军城。辽置振武县,金改镇。

盛乐古城穿越多个朝代,承载着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

2、平城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

前后经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另有山西同名古镇和朝鲜同名城市及日本历史名城平城京(今奈良)。平城取自汉语”平成“,因其古代处于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而以“平”命之。

3、洛阳

北魏洛阳城,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都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

东魏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拆毁洛阳宫殿。元象元年(538)在东、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阳城化为废墟。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

1954年开始就已经对汉魏洛阳城进行勘察与发掘。基本查明了城垣、门阙、街道格局、护城河、金墉城、宫城区、永宁寺、灵台、太学遗址和刑徒墓地等。北魏洛阳城的规模堪称中古世界之最。

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外郭城长、宽约10x10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人口约60余万。

北魏洛阳城形制布局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都城。它也是鲜卑族汉化、多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北魏(24)年了(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