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东什么中学 温州中学历史
温州中学历史
1.温州中学的历史
温中百年简史 -------------------------------------------------------------------------------- 作者:《百年温中》 来源:admin 时间:2003年12月5日 浏览:8508 字号选择〖 大 中 小 〗 -------------------------------------------------------------------------------- 一、发展过程 温州中学创办于清廷推行“新政”时的晚清。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国学大师、教育家孙诒让(1848-1908)商请温处道童兆蓉和温州知府王琛,将温州府属中山书院改为温州府学堂。府学堂后改名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第十中学堂、浙江第十中学校、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温州地方当局决定以旧校士馆为址创建温州师范学堂。时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的孙诒让亲操筹办。
1908年学堂建成。师范学堂后易名温州师范学校、浙江第十师范学校。
1923年(民国十二年),教育部新学制(壬戌学制)要求将各地省立师范学校并入当地省立中学。于是十师和十中合并,校名仍是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
1933年学校改名浙江省立温州中学。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1945年间,温州三次沦陷,学校数度迁址,先后在青田水南、村头、南田和泰顺江口等地办学。
抗战胜利后,1946年省浙东第三临时中学归并温中。 1949年5月温州解放,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开始全面的改造和建设。
解放初期,学校按照“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改造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体系,教师进行思想改造,学生实施智、德、体、美全面发展教育。1953年,学校被确定为全省14所重点中学之一。
1954年,学校基本完成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着手按社会主义原则实行进一步改造,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8月,校名改为浙江省温州第一中学。
学校由完全中学改为高级中学。 1958年,学校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指引下,探索社会主义办学新路,学校工作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59年,全省调整重点中学,本校为全省16所重点中学之一。 1961年,学校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2年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3年,省教育厅挑选基础较好的17所中学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以与高一级学校形成“小宝塔”,本校名列其中。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学校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学校进行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
1978年,学校重新被确定为省、市重点中学。1981年被定为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
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1985年,学校复名“浙江省温州中学”,并再次由完全中学改制为高级中学。
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舍、设备进行系统配套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加速进行。1992年,学校被评为省先进学校,1993年,学校评为省文明单位(以后仍保留文明单位称号)。
1995年,学校被批准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2002年秋,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学校整体迁移到占地338亩、投资约2亿元的梧埏新校舍。
全体师生将在这所现代化的寄宿制的新校里,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二、优良传统 学校富有民主爱国的革命传统。
解放前,温中是浙南地区传播民主思想和革命火种的重要基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后,师生首起响应,策动独立运动。
五四运动时,学生踊跃组织进步会社,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中,本校校友和学生均曾作出出色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温中是浙南学运的中心。解放战争中,进步师生始终站在反内战、争民主、迎解放的前列。
解放后,广大师生在gcdzg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和建设,为振兴社会主义祖国而勤奋学习和工作,发扬光大了学校光荣革命传统。 学校教学一贯严谨求实。
解放前,教师除个别外均毕业于高师或大学,学有专长,许多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都曾来校任教过。解放后,省教育厅6次确定或调整省重点中学,本校均名列其中。
学校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办好重点中学的关键,调配和培训工作抓得很紧,师资整体水平较高。八十年代以后,教师学历全部达标。
广大教师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治学严谨,作风扎实。教学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注意发展培养良好学风。
近二十年来,学校大量增加新教师,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继承优良传统,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学手段,茁壮成长,呈现了“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可喜局面。
学生富有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广大学生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为训,严格要求自己。
解放前,大多数学生刻苦读书,力求上进。即使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环境中,学校仍能弦歌不辍。
解放后,学生更胸怀大志,努力学习,课业成绩,一直居地区各校前茅;课外学习,学术探讨,第二课堂,体育文艺和社会活动,也都播誉全省。早年学生出版的《中国文学》曾被中科院列为学术期刊论文索引篇目;近期的《籀园春草》又多次评为全国中学生优秀社刊。
学校致力于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来,学生学习的自。
2.温州的历史沿革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处州析置温州,这是温州得名的开始。
据《浙江通志》引《图经》:“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意思是温州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所以称为温州。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唐时始称温州,简称“瓯”或“温”。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制作陶器。
留学海外的温州学子在看到香港被称作HONGKONG的时候根据瓯语发明了YUJEU这个称呼。温州历史悠久,古代称瓯越。
温州历史上以造纸、造船、鞋革、绣品、漆器著称,亦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 北宋时成为当时的港口重镇,被朝廷辟为对外贸易口岸,南宋时海上贸易尤其发达,是四大海港之一,现仍为浙南、闽北货物进出的咽喉。
晋人郭璞在《山海经》中描述温州的地形为“瓯居海中”,这是有关“瓯”的最早文字记载之一。据晚清学者孙诒让考证,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因世异字,故“瓯”从夏始。
约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温州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0余处,出土有石犁、石镰、石斧、石锛、石刀、石凿、石镞、石网坠、石矛及纺轮等劳动工具。尚有夹炭陶片和夹粗沙陶片,先民从事渔猎和耕作,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代,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国,杀越王无疆.越部分族迁东瓯定居。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划天下为36郡,温州地属闽中郡。公元前192年(西汉惠帝三年)惠帝刘盈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温州地属东海国(俗称东瓯国)。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瓯国灭。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属会稽郡回浦县。
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为章安县东瓯乡。138年(东汉顺帝永和三年)分章安县之东瓯乡置永宁县,西犹兼处州地,户不满万,县始于瓯江北岸,是为温州建县之始。
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区置永嘉郡,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治永宁,建郡城于瓯江南岸。
422年(南朝宁武帝永初三年)谢灵运贬宁永嘉,遍历诸县,多有题咏,成为山水诗鼻祖。前此数年,郑缉之撰《永嘉群记》,是温州最早的地方志,今存孙诒让辑本一卷。
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合并,称永嘉县,属处州。后三年,处州改名为括州.州治设于括苍(今丽水市)。
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改括州为永嘉郡,郡治仍于括苍.辖永嘉、括苍、松阳、临海四县,计10542户。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永嘉郡为括州。
622年,析括州之永嘉县置东嘉州,辖永嘉、安固、乐成、横阳四县。627年,废东嘉州重隶于括州。
675年,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
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改温州为永嘉郡,辖四县,共计42814户,241690口。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复改永嘉郡为温州。
1911年(清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11月29日,温州组成军政分府,徐定超任临时都督。翌年7月废温州军政分府,置温州府。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
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
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
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1981年9月12日,析原温州市郊区置瓯海县。
1984年1月,市郊区6个乡划归城区,称鹿城区。1984月2日,划市郊状元镇、龙湾乡和瓯海县永中镇的黄石、黄山二村建龙湾区。
1987年4月18日,改瑞安县为瑞安市(县级)。1992年3月9日,改瓯海县为区。
1993年9月18日,改乐清县为乐清市(县级)。2015年,《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温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5]122号):同意撤销洞头县,设立温州市洞头区,将温州市龙湾区灵昆街道划归洞头区管辖,以原洞头县和龙湾区灵昆街道的行政区域为洞头区的行政区域。
洞头区人民政府驻北岙街道县前路12号。
3.温州第二高级中学的历史沿革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教育家、学者孙诒让先生在永嘉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蚕桑学校——永嘉蚕学馆,即为温州第二高级中学的前身,校址在温州府学孔庙旧址。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永嘉蚕学馆更名为温州蚕桑学堂。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温州蚕桑学堂改名为温州初等农桑实业学堂。
1911年(清宣统三年),更名为温州府官立中等农业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改学堂为学校,学校更名为温州蚕桑学校。
1915年,改名为温属乙种蚕业学校。1923年,更名为温属甲种蚕业学校。
1927年,改名为旧温属联立蚕桑学校。1929年,更名为旧温属联立中山蚕桑学校。
1931年2月,旧温属联立中山蚕桑学校与旧温属联立中山商科职业学校、旧温属联立中山女子中学合并,成立旧温属共立初级中学。1932年5月,更名为旧温属联立初级中学。
1942年5月,改名为永嘉县立初级中学;同年9月,更名为永嘉县立中学。1949年8月,更名为温州市立中学。
1954年8月,学校迁入海坦山南麓新建的校园,并改名为温州第二中学。1997年8月,温州第二中学高、初中分离办学,高中部迁入君子峰下的黄龙新校区办学,并更名为温州第二高级中学;初中部留原址,继续使用温州第二中学校名。
2003年,创办温州市第五十二中学;同年,开办温州第二高级中学中新友好实验班。2004年2月,温州第二高级中学与温州第二中学重新合并,原温州第二高级中学称温州第二中学黄龙校区,原温州第二中学称温州第二中学海坛校区。
2004年3月,在中新友好实验班的基础上创办温州二中国际教育部。2013年3月,温州第二中学初、高中重新分设办学,温州第二中学高中部在黄龙校址,沿用温州第二高级中学校名;初中部在海坛校址,保留温州市第二中学校名。
4.走进温州历史文化
温州地处浙东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业、商贸、港口城市。她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地区的缙云、青田、景宁三县相连,北和东北与台州地区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温州市现辖三区(鹿城、龙湾、瓯海)、两市(瑞安、乐清)、六县(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
温州境内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括苍、雁荡诸山脉,泰顺的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全市最高峰。山脉之间,溪流奔腾,大都由西向东注入东海。主要河流有瓯江、飞云江、鳌江。瓯江为浙江第二大河,左纳楠溪江入海。
温州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润湿性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年平均气温16.1~18.2摄氏度。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台风。因此,来温州的最佳旅游时间为一年四季。既便是梅雨季节,雨中游雁荡也别有一番风味。
温州不仅以“商贸”城市闻名遐迩,其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现拥有雁荡山(温州雁荡山、南雁荡山、中雁荡山)、楠溪江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麂列岛、乌岩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岩、瑶溪、洞头、滨海玉苍山(玉苍山公园)、百丈漈、寨寮溪、泽雅七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八个市级风景区,还有众多的森林公园和文物古迹。

雁山云影,瓯海潮踪,楠溪胜景,百岛风光,玉苍石景,百丈飞瀑,寨寮风情,承天氡泉,孕育出璀灿的瓯越文化,使得温州更加深沉,更为神秘,更有内涵。
温州位处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部,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温州机场已开辟42条国内航线,并开通了与香港、澳门的地区航线。温州火车站旅客列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国内主要城市。温州港是一个集河口港、海湾港于一体的综合性天然良港,为浙南、闽北货物进出的咽喉。
温州是我国著名侨乡之一。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大部分在美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从事餐馆业、皮革业、服装业等。在温州居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畲族,其次是回族,此外还有壮、苗、土家、侗、满、布依等民族。
温州概况
简 称:瓯
区 号:0577
邮 编:325000
位 置: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地区,是浙南政治、文化、经济、交通、旅游中心。南接福建省,西连丽水市,北通台州市。
区 划:现辖鹿城、龙湾、瓯海三个区及瑞安、乐清、永嘉、文成、泰顺、平阳、苍南、洞头八个县(市)。
5.温州二中的历史
浙江省温州第二中学前身为永嘉蚕学馆,是孙诒让先生于1897年所创办,系浙江百年名校之一。
1954年更名为“温州第二中学”,1999年高初中分离,高中部迁至黄龙君子峰山麓新址。新校园占地180亩,依山建筑,设施先进,碧草如茵,环境幽美,既有传统园林特色,又有现代气息,是寄宿求学的好地方。
学校现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文明单位”。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保持“求实创新”之校风,校园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校友中有4人当选两院院士,4人做了将军,2人出任大使,逾千人成为拥有高级职称的各类人才,从而使学校成为浙南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学校现有特级教师、高级教师48名,省市优秀教师、名师培养人选和教坛新秀30多名,师资实力雄厚。“二中人”的勤奋精神和坚实的责任心已形成了一脉相传的优秀传统,鞭策着每一个教师不懈努力,为今日之二中与明日之中国而奋斗不息。
近几年,学校教育与国际接轨有了质的飞跃,2003年实施的“中新友好实验班”合作项目,运转顺利,社会反映良好。在此基础上,去年成立了国际教育部,设独立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实行单独管理,沿用小班化教学,每班人数不超过28人,为学生上国内重点大学或出国继续求学提供良好平台。
“苦练内功,厚积薄发”。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近年来学校领导勤奋务实,教师爱岗敬业,学生乐学拼搏,使得学校以严格的管理和日趋上升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好评和信赖。
有着百年历史的浙江省温州二中,正肩负着新的使命,沿着育人为本、增强实力、提升档次、服务社会的办学思路而阔步前进! 浙江省温州二中黄龙校区简介 温州二中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绿色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是 一所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的百年名校。 温州二中黄龙校区为高中部,现座落于鹿城区黄龙住宅区,由普高部和国际部组成。
我校目前有139位专职教师,全部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10多人通过研究生课程培训。学校现有特级教师、高级教师52名,省市优秀教师、名教师,教坛中坚和教坛新秀30多名。
并已有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他们精力充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教学手段前卫,深受学生欢迎,并在市级各类教学评比中名列前茅。我校拥有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教育部,中外交流频繁,曾派遣多名英语教师和教学骨干出国留学培训,其中英语组出国留学培训的教师人数占本组的77%以上,他们教学观念先进、接轨国际。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学校严格管理、教师勤奋工作、学生拼搏苦学之下,通 过高分补短、导师制、帮带制、“盯放紧松”相结合等有效措施,我校的高考一本率达35%,其中国际部的一本率达60%,尤其是文科的一本率和上线人数都位居温州市省重点中学的前三位,本科率高居95%以上,上线率连续多年达到100%,这在温州地区所有的中学中是唯一的,真正做到了“一个也不落下”和“多数学生能上满意大学”,并因此多次受到了省市招办的表扬。 我校是一所现代化的百年名校,迁入新址后,教学设施更为齐全、先进。
现有11个理科实验室,一个生物实验基地,一个校园气象观测站,一个大型报告厅,三个信息技术室和三个装潢考究的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内设宽敞的报刊阅览室和全市最大的中学电子阅览室。
艺术楼中设有一个音乐专业教室和两个美术专业教室,10个琴房、一个书法室、一个形体训练室和若干个学生社团办公室,还有展示我校百年风采的精美校史馆。可容纳百人的大型天象厅,给学生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我校拥有全省一流的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400米的塑胶跑道、草坪葱郁的标准足球场,高规格的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球类场地。 我校斥1400万元巨资建成全市最先进的中学校园网络,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每位教师配置手提电脑,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我校占地180亩的校园,依山建筑,气势宏伟,红墙绿树,错落有致,色调和谐。校中心的生态广场,青草如茵,碧水潺流,矴步曲廊,别有风情;校内楼前馆后的南方红豆杉林、竹林、水杉林、桂花园、茶花园、果树园、亚热带植物园等树林成荫,绿叶盎然。
校内布局既有传统的江南园林特色,又具现代气息,是温州市“花园式”单位和省级绿色学校,乃莘莘学子求学之好地方。 我校百年传薪,人文沉淀深厚,尤其是文艺方面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
每年的校艺术节,如同专业艺校汇演,精彩纷呈,新人辈出。 学生办校刊是我校培养“小文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优良传统,我校中文版的《小荷》为校内外的中学生所喜爱,英文版的《Teen's Voice》又为校内外中学生架起英语交流的桥梁。
学校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目前我校社团有浅草文学社、春草梦诗社、心灵互助会、学生营养促进会、翰林书社、器乐社、君子棋社、英语俱乐部、图灵电脑工作社、天籁音阁、D.F舞社、气象之窗、巧手之家、猎狐社、追光者同盟、环保社团—绿荫地带等三十多个学生社团,只要你有才能,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学校每年举办的体育节中的各种比赛精彩纷呈,如篮球赛、足。
6.温州市第八中学 历史人物
陈大岳博士,温州八中78届初中(18)班同学
陈大岳 ,1963年生于温州。1975年9月至1978年7月在温州第八中学初中(18)班学习,历任班长三年。1978年9月考入温州一中,1979年9月破格毕业于温州一中,免试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学习。198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博士学位。1991年结束在Northwestern Univ.的两年访问,开始在北京大学工作。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先后任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概率统计系副主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常务理事、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7.这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学,相关资料
你好!在我国,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学有很多的。现介绍三个: 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名校,前身是1897年建校的晏摩氏女中和1906年建校的沪江大学附中。1952年12月两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市北郊中学。1960年被命名为虹口区重点中学。 2001年4月更名为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2005年9月被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 学校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以治学严谨、教风扎实、教法灵活、不断进取而闻名。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校友遍布海内外。
浙江省瑞安中学是全国百年名校之一,云山霭霭,云水苍苍,惟我瑞中,源远流长。一百多年前,以孙诒让为代表的瑞安先贤,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开始了艰难的办学历程。在他们的苦心经营下,温处两府十六县创办各级各类学校300多所,居全省之先,也使瑞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浙南教育文化的中心,引领浙江教育文化的发展,甚至处于全国教育文化发展的前沿,这成为几代瑞安人珍藏的一份荣耀。 瑞安中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在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倾注了历代师长的心血,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维系着学校的命运,才使饱经沧桑、几经磨难的瑞中薪火长传,桃李葱茏,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全国文明单位、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和温州市唯一上榜的首届中国百强中学。瑞中以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鲜明的特色和辉煌的业绩崛起在东海之滨。
作为知名中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有一百多年的辉煌历史。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
1896年,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立之初设立中院,即附属中学。
1908年,中院改为普通中学,也称附属中学。
1959年,交通大学从上海迁至西安后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1981年,为继承历史,西安交大附中恢复重建。
1991年,西安交大附中被市教委命名为市重点中学,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重点中学。
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成绩突出,特色鲜明。
8.浙江省温州中学的知名校友
在浙江省温州中学的百年校史中,培养出众多的学术大师、治国栋梁。
据现有材料统计,至少有260名校友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革命和建设中,有40多人成为革命烈士。学生参加革命队伍、在校入党及成为革命烈士人数之多,均居浙南各校之首。
此外,校友中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有9人,评为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职称的约500人。数学家中担任过国内外知名大学数学系主任或数学研究所所长的不下30位,因而浙江省温州中学被称为“数学家的摇蓝”。 郑振铎,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 苏步青,数学家。原复旦大学校长,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邱清泉,国军第二兵团司令,中将军衔。 夏鼐,考古学家,中科院院士。 徐贤修,中研院院士,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杨忠道,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教授,中研院院士。 夏承焘,中国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张肇骞,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谷超豪,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张淑仪,声学家,中科院院士。 施立明,遗传学家,中国分子进化生物学先驱,中科院院士。 李启虎,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设计专家,中科院院士。 陈式刚,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王克明,材料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陈功甫, 民国时期著名教授、学者、历史学家、中国史学史、近代史学科教研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