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zg跟美国人谈文革:有些接班人将成负担
zg跟美国人谈文革:有些接班人将成负担 zg全家在加拿大的合影(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2010年第2期 美国政府解密文件显示,在脱离政治后,zg在香港期间曾与美国研究机构及美国政府有关部门接
zg跟美国人谈文革:有些接班人将成负担

zg全家在加拿大的合影(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2010年第2期 美国政府解密文件显示,在脱离政治后,zg在香港期间曾与美国研究机构及美国政府有关部门接触,提供了其对当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一些看法及认识,他的观点自成一家,其中很多是不了解情况的妄测之词,也有不少诬蔑言语,有些推论也有着些许“先见之明”。 新中国成立后,zg一度去台,后不堪倾轧转而流寓香港。在香港,zg曾与顾孟余、李微尘主办《中国之声》,却又因为利益问题,被顾、李二人排挤。而后,zg又在买卖黄金的风潮中遭受损失,加之遇上妻子断骨之祸,一时间生活困顿至极。 196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名人中心的研究人员找到zg,提出希望zg为名人中心写回忆录。作为报酬,名人中心每月向其提供2000港元。由此zg开始向名人中心撰写回忆录。 在美国政府看来,zg虽然早已远离政治中心,甚至可以说脱离了政治,但由于他身份特殊,不仅对于gcdzg早期的历史十分了解,对共产党早期政策运作十分熟悉,而且他与中国现任领导人有着长期的交往,熟悉他们的性格,因此zg提供的信息,对于美国了解当时中国大陆的政局有参考价值。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找到zg,让其不定期提供对于大陆的时事政治分析。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就在这年10月间,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的外交人员开始对zg进行访谈。而在zg即将离开香港的时候,美国方面相关人员再次拜访他,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得到zg对“文化大革命”的分析和判断。 从美国政府解密文件(原件藏于林登·约翰逊图书馆)看,对于美国方面迫切想知道的“文化大革命”发起的动因和以后的走向,zg作出了自己的分析。他认为md发起“文化大革命”有两个方面的考虑,既带有哲学的思考,也出于权力的考虑,但主要是前者。 对于md,zg心情复杂,两人早在五四时期就已经相识,又一同参加中共一大,此后两人长期分任苏区和红军的重要领导人,在几十年前的长征会师中,两人又是那场草地风云的主角。对于这位昔日的同志、对手,zg认为md有着超凡的魅力和政治能力,但他又是一位农民式的社会主义者,有着一种对于“平等”的渴望,一旦他发现自己建立的政权没有提供这些,甚至反而有走向反面的趋势时,随着时间流逝所带来的迫切感,便想采取剧烈的非常规的行为来达到目的,也就是防止“变修”,这是“文化大革命”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zg认为,md在“文化大革命”中虽然保有了最高权力,但其主要目标却没有实现。斗争仍然存在,只不过改变了些许方式。zg分析,md在“文化大革命”中是一位优秀的策略大师而非战略家,他无法树立一个具备超越性的主题并坚持不懈地贯彻之。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常会看到md在政策与策略间来回摇摆,常常试图通过一个计划实现一些目标,同时又经常受到一些情绪的影响,而采取一些危险的戏剧性的行动。 zg告诉美国人,虽然md拥有最高权力,但他很怀疑md是否能够全面掌控一切,作为下属的bl或是其他人可能对其隐瞒了一些情况。zg断定md会继续走“革命”的道路,但是这样的道路将会失去效果,其最初设想的目标不会实现。 说到美国人渴望了解的继承人bl,zg认为其是一个极有手腕、野心勃勃、很难让人喜欢也很难一起工作的人。bl之所以被选择成为接班人,一个主要原因是,md认为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下属,bl对其有着长期的忠诚。但是显然bl缺乏md所具有的魅力和政治上的天赋。 zg推测,bl如果上台,将会优先考虑军事方面和在军队上的利益。但在“文化大革命”进行两年之后,就当时的局势分析,zg认为,bl在政治上的优势有些似是而非,在解放军中的力量也似乎有所削弱。这突出表现在他不能保护他的一些亲密下属,例如萧华、杨成武、罗瑞卿,这些人在“文化大革命”发动之后,就纷纷被打倒。
很赞哦! (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