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學習《孟子》,養成中國人的人格之「氣」

火烧 2022-09-29 02:35:03 1040
學習《孟子》,養成中國人的人格之「氣」 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描述:宇宙之初是一片混沌之氣,氣乃宇宙萬物之本源。一氣混沌運動而分清濁。清濁之氣運動交合生成萬物。清者上升為天,濁者下沉為地。天地初開,
學習《孟子》,養成中國人的人格之「氣」

學習《孟子》,養成中國人的人格之「氣」  

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描述:宇宙之初是一片混沌之氣,氣乃宇宙萬物之本源。一氣混沌運動而分清濁。清濁之氣運動交合生成萬物。清者上升為天,濁者下沉為地。天地初開,人居天地之間,若人也是氣生成的,那麼假設混沌之氣的有形之氣聚而成之人的肉體,而精神則為無形的清純之氣而成之。
1.中國人的正氣
孟子的工夫修養論中的描述皆是指精神之清純之氣。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孫丑上)孟子: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此四端心是中國的儒生胸中之正氣。
2.中國人的貴氣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離婁下)人與禽獸動物之別在於人存有「仁」心,而「仁」心存於精神之氣中。孟子的字句里表達了人有別於動物的精神高貴之氣,而這股儒生的高貴之氣讓中國儒者因「仁」而對所有生命注入深切關懷。
3.中國人的志氣
孟子的志向是君子人格修養養成,協助君王以仁政治理天下,照顧百姓,以成就中國儒生之志氣。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即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孟子之志氣是為大體、大人,天爵之仁義忠信之志,而非要小體,小人,人爵之福。易經序卦傳曰:【有無妄,然後可蓄,故受之以大蓄】人若有了堅定的志氣,才有可能超越吉凶禍福,名利等人爵追求。
4.中國人的骨氣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當如孟子般動心忍性之骨氣,才能夠經得起上天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拂亂其所為」等身體及精神的五種刻意磨練。也可以是經過上天的刻意磨練而成就了「動心忍性」之骨氣吧!孟子的『動心忍性』之骨氣是中國人自我鼓勵之道。
5.中國人的生生之氣
孟子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這裡講的「仁在乎熟」是指儒生的學問及君子人格修養無他,需有把自己培養成熟的生生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中國儒生胸中之浩然之氣來自儒家先賢聖者之經典中,讀之自覺胸中正氣渾然充沛,生生之氣源源不斷。每日讀一段經典,讀罷面對現實世界,便多了一份從容,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淡定。【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生於戰國時代,時局混亂,禮樂崩壞。在此背景下,堅持儒家學說,並不受各國國君採納,他退而著書,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股生生不息長流不斷的浩然之氣,這就是《孟子》。
讀《孟子》就像讀中國人的精神之氣,讀書之人若能把經典之精神之氣與自己的靈魂之氣相結合,這便是君子人格養成之浩然之氣的實踐,也是中國人的人格氣質養成之道。
原創來源:杜保瑞教授國學經典私塾碩博班
文:合抱之木
整理:澤溪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