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表 问史记中一段话的历史背景
问史记中一段话的历史背景
孙文子,即孙林父,是武公儿子惠孙的第七世孙,是孙良夫之子。
他是春秋时卫国掌握实权的一个大夫,是“戚”姓的祖先。
季札(注: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从卫国前往晋国,准备在孙文子的封邑“宿”住下,听到钟声,说:“奇怪啊!我听说,背叛而不修德行,必遭杀身之祸。
孙文子得罪了君王还住在这里(注:据《卫康叔世家第七》,孙文子曾进攻并把卫献公赶到了齐国,然后立了卫献公的叔叔秋做卫殇公。
后来孙文子和宁喜争宠,殇公让宁喜攻打孙文子,孙文子逃到了晋国。
晋国为了讨伐卫国,就帮助孙文子设圈套捉住了卫殇公和宁喜,并接受孙文子的请求,护送卫献公回国),恐惧还来不及,还有心思敲钟奏乐吗?孙文子住在这里,就好像燕子在幕布上筑巢穴一样危险。

君王的尸体还没有埋葬(注:献公后三年,季札出访路过卫国,这一年,献公驾崩),难道这时可以敲钟奏乐吗?”说完,季札就离开了那里。
孙文子听到季札的话,终生再没有听弹奏琴瑟。
注:以上译文杨燕起、陈焕良、杜升云、吉书时、李润英、张升、郭立杰、赵国玺、梁冬青等人译的《白话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岳麓书社),略有修改。
原文:
自卫如晋,将舍于宿①,闻钟声②,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③,必加于戮。
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④,犹惧不足,而又可以畔乎⑤?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⑥。
君在殡而可以乐乎⑦?”遂去之。
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①宿:通“戚”,地名,是卫国大夫孙文子的封邑。
②《卫康叔世家》载此事详:过宿,孙林父为击磬,曰:“不乐,音大悲,使卫乱乃此矣。”③辩:通“办”,指有才干智略,据《史记会注考证》。
④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此处指孙文子。
孙文子曾攻击卫献公,献公逃到齐国。
孙文子立卫殇公。
后来孙文子又要求晋国扣押殇公,再立献公。
参见《卫康叔世家》。
季札认为孙文子的行为是“辩而不德”,而且得罪于国君。
⑤畔:通“般”(pán,盘)”,怡乐。
⑥燕巢于幕:比喻处境十分危险。
⑦殡:停柩待葬。
古人死后装殓入棺。
并不立即埋葬。
而是停放于堂之西阶,过一段时间再行下葬。
参考资料:://deyuanli2006.bokee/viewdiary.1601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