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解析!淞沪会战国军的损失为何如此惨重?
解析!淞沪会战国军的损失为何如此惨重?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日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此战,蒋介石几乎掏出了所有的家底,动员了几乎一切可以动员的军队与日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会战历时三个月
解析!淞沪会战国军的损失为何如此惨重?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日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此战,蒋介石几乎掏出了所有的家底,动员了几乎一切可以动员的军队与日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虽然最终占领上海,但在国民党军的顽强抵抗下伤亡惨重!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被彻底打脸! 不过,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此战国军在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的同时,自身的损失则更为惨重! 先来看看敌我双方的伤亡对比:战后,根据日本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的统计,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日军共计伤亡40372名。而在1937年11月5日,何应钦在南京召开的国防最高会议的报告中宣布,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伤亡已达187200人;另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的后撤途中,伤亡约为10万人,两项合计接近30万人。如次,国军的战损为日军的7.5倍,真的是大伤元气! 那么,国军的伤亡为何如此惨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中日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太大。 海空军方面的装备我觉得没必要比了,这两方面当时的中国跟日本根本没有任何的可比性。而在双方相对接近的陆军装备上,国军依旧与日军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就拿国军最精锐的德械师来说,也仅仅是在单兵武器上略优于日军,德械师以外的其它师,连单兵装备都不占任何优势。而在重武器方面,则与日军差距巨大。当然也不能说国军就没有重武器,整个淞沪战场,国军还是有少量的150MM榴弹炮,37MM反坦克炮。以及为数不多的轻型坦克战车。但是这么丁点火力对于整个战局来说,还是杯水车薪。而且,这些重型装备,当时的中国均无力自造,基本靠进口。因此,大炮损毁一门就少一门,坦克被击毁一辆就少一辆,后勤根本无法补充。 淞沪战场上国军为数不多的重型火炮 二、淞沪战场的地形不利于国军的防御作战。 整个淞沪地区的地形基本上为海拔在两米以下的冲击平原。境内基本上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中国军队往往在平地上用沙袋堆造起简易的防御工事,或者直接挖战壕,而且由于上海的地下水位很浅,往往挖个一米多深地下水就冒出来,国军士兵需要在长时间忍受地下水浸泡下半身的同时与敌作战,其艰苦可想而知。而这些简易工事在日军的炮火轰击下,往往很快就被摧毁,从而给中国军队造成大的死伤。 三、整个会战期间,国军从未发挥过兵力上的优势。 在三个月的会战期间,中国军队总共投入一百五十多个师和62个旅,总计兵力80余万人。日军共投入8个师团和两个旅团20余万人。80万对20万,中国兵力为日军的四倍,按理说中国的优势应当很明显才对。但实际上,由于整个淞沪战区,面积狭小,国军那么多军队根本无法展开。因此在整个会战期间,国军基本上是每次一个师一个师,或是几个几个师轮流对日作战。这叫什么?这叫逐次使用兵力,是添油战术,历来是兵家之大忌! 四、国军战术上的失误过多! 会战期间,国民党军的作战意志令人敬佩。但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国军在战术上存在许多重大失误。首先,此次会战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各军兵种的协同作战,而配合的效果很差。例如,步兵逼着坦克冲锋而又不给予掩护,导致国军为数不多的坦克被日军悉数击毁,而步兵在失去坦克后的冲锋又往往被日军的火力大量杀伤。甚至还出现了一个营,几百人的部队拥挤在一条街上被日军堵住借口全部击毙的惨剧! 孤零零冲向日军阵地的国军坦克 最大的失误则来自会战尾声那极端混乱极端无序的撤退。几十万人,拥挤在几条公路上,毫无组织地溃退,在日军的追击下毫无反手之力!从1937年11月5日之12月2日,在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撤退时间里,国军总计伤亡高达10人,占整个淞沪会战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一。而日军在追击战中的损失微乎其微,几乎就是演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当真令人心痛!
很赞哦! (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