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的作品有哪些 梁晓声个人资料,梁晓声个人资料
梁晓声个人资料,梁晓声个人资料
梁晓声个人资料,3xm中文网小编整理,欢迎阅读!
原名梁绍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荣城,出生于哈尔滨市,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其作品多写知青题材,描写北大荒的知青岁月,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梁晓声被认为是中国“平民代言人”,经常描写平民生活,批判既得利益者。
其他相关信息:
中文名 : 梁晓声
别名 : 梁晓生
国籍 : 中国
民族 : 汉族

出生地 : 哈尔滨
出生日期 : 1949年9月22日
职业 : 中国影视编剧
毕业院校 : 复旦大学
代表作 : 《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人间烟火》
主要成就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个人简历梁晓声,男,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镇温泉寨。汉族。原名梁绍生。现在居住于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文学专业。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等。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第十届引、十一届引全国政协委员(民盟)。
其担任编剧的电视剧《知青》,把因为WG武斗导致失业的大批城市青年被驱离城市赶到乡下的“上山下乡”运动美化成知识青年支援农村与国家共奋进的动人故事。实际上当时所谓的知识青年,大部分只有初中、高中文化,到了农村除了被农民欺负外,干活没三两力,根本就没任何作用。梁晓声在《知青》里描写的是少部分且值得赞扬传诵的优秀知青的故事,意在宣扬真善美的理念,对于当时大部分的丑恶现象并无过多赘述,但值得细心的读者从中发现、思考,并加以理解作者的用意。而电视剧版的《知青》则被删改多遍,由于是在央视上映,所以并不能完全体现原著的真情实感。
成长经历1966年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第二十九中学。
1968年插队北大荒,在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一团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
1974年被团木材加工厂推荐上大学,进入复旦中文系创作专业。
1977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辑,
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当编剧。
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
至1994年初已发表六百余万字。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意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他创作的作品为我国文学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12年出版新书《郁闷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郁闷由来已久。1949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闷自不必说;1949年后,“文革”那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10年让人们着实郁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少折腾。现如今人们不愁吃喝了,但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出现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权钱交易;豆腐渣工程频繁出现了,矿难接二连三;物价飞涨了,买房买不起,租房也只能蜗居了……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又开始郁闷了。”创作题材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小说《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分析,十分深刻。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中。
他创作的作品为我国文学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3]爱情言论一个男人的一百个同性朋友,也不足以代替一个女人。女人是男人寻找自己、走向成功,然后豪迈地走向人生的百折不挠的力量。
“北大荒”岁月:“青春无悔”
在梁晓声迄今的全部作品中,知青文学大概只占五分之一,却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下的最深的痕迹。
与许多盲目或被迫上山下乡的知青不同,梁晓声插队到北大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带有很明确的功利目的:“家里生活困难,而建设兵团是发工资的,所以‘青春无悔’这句话,别人说,我也说,但我说和别人说的含义不尽相同。”建设兵团里的部分知青被称为“农工”,有严格的编制,梁晓声被大家推选为班长,后来又当了排长,在知青中威望较高。“我身材不算高大,主要是下乡前读过一些书,为人处世比较容易得到老战士们的认可。”梁晓声说,“但是绝不同于老战士们那种极‘左’方式。”有一天中午,梁晓声所在的连队打死了一个人,是农场里的一位老职工———知青们怀疑他“有特嫌”,就把老职工关进小屋里审问,最后殴打致死。当时,班长梁晓声正在睡午觉,阳光下的罪恶悄然发生,又悄然平息,很多人都习以为常。
“我是班长,我要有我的态度。”梁晓声说,“就是绝对不能容忍,这样严重犯法的事,必须坚决反对。”
可是“反对”能有多大作用呢?梁晓声的想法与很多人相左,包括一些领导。于是他由班长、排长转去做小学教师、团里的报道员,再后来,精简机构,全团只“精简”下来一个男知青,就是梁晓声———他又被派到一个木材加工厂干活。“团里容不下我这样的青年,仅仅让我离开,已经算不错了。”
恰在这时,复旦大学负责招生的一位姓陈的老师偶然在兵团的《战士报》上读到了知青梁晓声的作品,居然千里迢迢来找此人。从佳木斯到黑河,陈老师找到梁晓声时,这个瘦弱的青年正在抬大木头,还患着肝炎,看起来一脸苦相。“我不知道上海有多远,也不知道去了能怎样,但总归可以跟人谈文学了。”梁晓声觉得,这是他人生中的大转折。
《雪城》换了一台18英寸彩电
1974年,梁晓声就读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编辑。这段经历,被他写成了自传体小说《从复旦到北影》。顺顺当当进城定居的梁晓声,比起许多同龄知青,已经幸运太多。很自然地,他开始提笔写作。
“因为知识青年的前身大抵是红卫兵,包括我,也戴过袖标的。”梁晓声说,“所以当时城市里响起一片‘狼孩回城’的惊呼,这其中最敏感的就是知识分子,他们受红卫兵伤害最深。”可是在梁晓声看来,许多青年是无辜的,尤其是出身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养成“打砸抢”暴戾作风的并非多数。梁晓声希望改变城里人对知青的畏惧,“这十年,青年们也吃了苦,也思念家庭,思念父母。”
于是他先写了短篇《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继而是中篇《今夜有暴风雪》,再后来是长篇《雪城》。三部小说,完成了梁晓声对同辈知青们的承诺。在他笔下,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温情,那些在农村里摸爬滚打、返城后又撞得头破血流的青年形象,让一代人的心灵为之震颤。
三部小说陆续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同样影响巨大。“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下雪啦,天晴啦,下雪别忘穿棉袄;下雪啦,天晴啦,天晴别忘戴草帽……”刘欢这首《心中的太阳》就是电视剧《雪城》的主题歌,上世纪80年代一度风靡大江南北。到了90年代,梁晓声又创作了另一部知青题材代表作,这便是直接以剧本形式写成的《年轮》。
早年的写作给梁晓声带来的收入并不高,在《中国当代作家的经济状况》一文里,梁晓声公开了自己的每部作品所获的酬劳:短篇小说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28万字,稿酬4500元;长篇小说《雪城》110万字,稿酬18000元……《雪城》拍成电视剧后,剧组给梁晓声送来一台18英寸的彩电,着实让梁晓声受宠若惊:“我的天,不过就是人家把我的小说拍成电视剧,就给我一台彩电,得有一千多块钱呢!”在此之前,梁晓声没有从影视改编授权里收过酬劳,甚至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播出后,梁晓声都没有和导演见过面:“就是他打电话说,我们要改编你的小说,你同意不同意?我说同意,这事就算完了。”直到《年轮》,梁晓声才开始得到实惠,每集剧本酬劳为2500元。
“这不就是城市吗”
或许正因为曾有上山下乡的经历,以及长期清苦的生活,梁晓声一直以“平民代言人”的身份活跃在文坛上,描写挣扎在社会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而出现在梁晓声作品中的其他社会群体,则几乎是“无商不奸”、“无官不贪”,这也为他招来不少非议。一些批评者认为,梁晓声的价值观是简单的二元化,人为划出了富裕者和贫民的对立界限,仿佛道德与财富不可兼得,只有“贫贱者”才能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拥有指责“富裕者”的话语权。1997年,梁晓声出版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更将这一矛盾推向高峰。“仇富”、“伪平民意识”、“新民粹派”……一顶顶帽子开始扣到梁晓声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