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摸鱼儿赏析 《摸鱼儿》(元好问)译文赏析
《摸鱼儿》(元好问)译文赏析
摸鱼儿 元好问 系列:古代抒情诗 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译文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要令这『大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 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眼前的这一刻,才知道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的男女还要更是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单,万里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荀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处,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作仪仗的音乐是排萧与建鼓合奏,乐工们坐在鼓车中演奏,乐声响彻云霄。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汉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经无济于事。女山神因思君而再悲啼,而死者依然不会再归来! 双飞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死后化为一坏尘土。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我和我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坟,纵情高歌,尽情的喝酒,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前小序为:「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乙丑」即1205年(金章宗泰和五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这「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惊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双飞客」即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无论是团聚,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但现在这里却箫鼓绝响,只余烟树,一派凄冷,「横汾」横渡汾水。汉武帝《秋风辞》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招魂楚些」意为用「楚些」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诗经·王风》中有「何嗟及矣」,元词本此。「山鬼」「啼风雨」本自《楚辞·九歌·山愿》「杳冥冥兮羌书晦,东风飘兮神买雨」。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妤」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词人对殉情大雁的礼赞。「千秋」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 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