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背景概括 历史新航路开辟背景
历史新航路开辟背景
1.历史中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是什么
你好!
背景: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②社会原因:欧洲人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
③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
④宗教原因:传播天主教
⑤主观条件:专制主义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君主的热衷
⑥客观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影响
对世界:
开始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融合,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对欧洲:
①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希望能帮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2.新航路开辟背景、历史意义
1、历史背景(简单来说就是发展航海技术,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寻金大幅度发展)
详细: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从而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个事件在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
十五世纪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急速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开始从内部侵蚀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瓦解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当时,商品交换十分广泛,这就需要大量货币,因此,西欧社会各阶层,尤其商人和资产阶级,非常热衷于追求金银、财富,然而欧洲大陆所产金银有限,于是他们把注意力转到了东方。当时欧洲流传很广的一部书《马可波罗行记》,该书对印度、南洋和中国的财富作了夸张描述(遍地是黄金),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上层分子到东方寻金的热情。
2、历史意义
1.引起商业革命
2.引起价格革命
3.打破了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为世界市场
形成创造条件
4.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5.证明了地圆说
6.进行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开辟的殖民掠夺和殖民制度,引发了殖民掠夺的狂潮
3.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影响,以及过程
何为新航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
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1、历史背景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从而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个事件在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1)十五世纪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急速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开始从内部侵蚀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瓦解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萌芽。
当时,商品交换十分广泛,这就需要大量货币,这时西欧货币已经由银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白银同是欧洲各国和欧洲各国间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因而当时人们认为占有金银就占有一切,黄金能为灵魂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因此,西欧社会各阶层,尤其商人和资产阶级,非常热衷于追求金银、财富,然而欧洲大陆所产金银有限,于是他们把注意力转到了东方。当时欧洲流传很广的一部书《马可波罗行记》(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青年时代随其父叔到中亚、印度和中国等地经商,元世祖时在中国朝廷做官,在中国住了十七年。
回国后,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海战,威尼斯战败,马可波罗被捕下狱,在狱中他口述了在东方的见闻,由比萨作家罗斯蒂生记录整理成书,广为流传),该书对印度、南洋和中国的财富作了夸张描述,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上层分子到东方寻金的热情。(2)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原来有三条: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两条海路,即由海路入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
十五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兴起后,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不久又占领了克里米亚,控制了东西方间的传统商路,对往来于地中海区域的欧洲各国商人横征暴敛,百般刁难,因此,运抵欧洲的商品,数量少且价格高,而欧洲上层社会把亚洲奢侈品看作生活必需,不惜高价购买,这种贸易造成西欧的入超,大量黄金外流,于是西欧各国贵族、商人和资产阶级急切的想绕过地中海东部,另外开辟一条航路通往印度和中国,从亚洲直接获得大量奢侈商品。(3)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发现新航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十五世纪西欧出现了适于在大海里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罗盘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时得到普遍应用,欧洲人利用它来辩明地理方位,确定航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古希腊的地圆学说在知识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中以佛罗伦萨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最为坚定,他从大地是球形这一假定出发,认为向西航行可以到达印度和中国,并绘制了概略的世界地图。
总之,十五世纪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世界各地航海经验的积累,使欧洲的航海员敢于远离海岸,到从未去过的大洋里航行,从而导致新航路的开辟最终获得成功。2、新航路的开辟最先探寻通往印度航路的是葡萄牙人,从十五世纪初开始,葡萄牙的贵族阶级在专制王朝的支持下,为了寻找黄金,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于1415年占领了非洲西北角的休达城。
七十年代,葡萄牙人到达加纳,发现那里黄金丰富,后被欧洲人称为黄金海岸。八十年代到达刚果和安哥拉,每次出航都带回大批贵重物品。
这种情况对西班牙人是个刺激,为了同对手竞争,西班牙朝着另一方向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其结果是开辟了横渡大西洋的欧美航线,发现了美洲大陆。意大利人哥伦布根据地圆学说,认为从大西洋到一直西航可到达印度,西班牙国王采纳了他的意见。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船队,横渡大西洋,于10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瓦特林岛,他认为所到的地方是印度,把遇见的土著居民叫做印第安人,然后继续南航,到达古巴、海地,于1493年3月返回西班牙,这是哥伦布第一次航行,随后哥伦布出航又发现了一些岛屿。就在哥伦布探航期间,意大利人阿美利哥?味斯普奇考察了南美洲东北部海岸,他返回后绘制了最新地图,并出版了《海上旅行故事集》,书中断定这个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陆,后人用他的名字给新大陆命名为“阿美利加洲”,但哥伦布最先到达的南北美洲间的岛屿后来一直叫西印度群岛。
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推动各国掀起了一个新的海外扩张浪潮。葡萄牙不甘落后,早在1486年,葡萄牙人迪亚士航行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
1497年,达?伽马率船队沿迪亚士走过的路线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岸北上,靠一个阿拉伯航海员的领航,于1498年5月22日到达印度卡里库特港,新航路终于开辟成功,达?伽马满载香料、丝绸回到葡萄牙,获得的纯利超过航行费用的六十倍,这在欧洲又引起极大震动,西班牙贵族尤其眼红。1519年9月,由于在本国受不到重视而投效西班牙国王的葡萄牙人麦哲伦作环球航行,船队到达南美东海岸后沿岸向南,穿过南端的海峡――后被称为麦哲。
4.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8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即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从此整个中东及近东地区,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由于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欧洲人从此不能再向他们的前辈那样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也不能再直接通过这个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巨大港口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
欧洲人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直接从香料群岛获得香料的资源。 对新的殖民地和财富的渴望 很久以来,与中国、印度的贸易,一直是通过阿拉伯人作为中介的,而在整个欧洲,与阿拉伯人的贸易又几乎都掌握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手里。
在西欧,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国君主还有商人们都急切地希望能够打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垄断,自己前往印度、中国和香料群岛等地,直接与当地人进行香料、丝绸等商品交易。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欧洲的商品对于中国人、印度人而言毫无吸引力,导致了欧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银来换取香料和丝绸。
长期的入不敷出,导致欧洲人对于获取金、银、宝石或者直接获取香料等资源显得十分感兴趣。至此,那些出产这些珍贵资源的地区,便成了欧洲人猎取与互相争夺的目标。
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最古老的幸存葡萄牙海图,结果显示探索达伽马到印度。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欧洲在公元15世纪以前一直扮演着一个次要的角色。
而在同期亚洲创造出了更为繁荣的文化,幷将这一优势不断扩大。对于这个世界的发展而言,亚欧大陆及北非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超过了其他地区,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亚欧大陆及北非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此。
而这个“世界”的两端: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东岸几乎没有过直接的交往,欧洲黑暗时期正是亚洲国家空前繁荣的年代。他们对彼此的认识也仅仅是通过7000余公里的丝绸之路相互了解。
这样漫长的距离和通行这段道路所需要的时间,也扭曲了东西方之间绝大部分可供了解的资讯。 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天圆地方观念与地理中国中心是社会的标准常识。
与之相对的欧洲,则是通过数世纪前成书的《圣经》与托勒密在公元2世纪成书的《地理学指南》(人们将它从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大规模被欧洲人了解的前提之一,则是在1406年)。欧洲人通过《地理学指南》可以准确的了解他们憧憬的亚洲、北非。
但对于世界的另一半,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幷不比千余年前的罗马人甚至希腊人多多少。
他们根本不知道有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存在。虽然他们已经知道了印度与中国的存在,但是真正到过那里的却很少。
13世纪末,马可波罗与他的游记在欧洲掀起了对东方向往的狂潮:在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东亚甚至整个亚洲成为一个拥有空前繁荣的文化、遍地黄金、香料发达而强盛的区域。这引发了大量欧洲人一窥东方文明的愿望。
然而马可·波罗前往中国时所途经的波斯湾对于欧洲人,特别是15世纪之后西欧人而言已经成为了禁区;虽然已经有人深信地球是圆的,但是他们对地球大小的估计,却是完全建立在错误的数据的基础之上的。当时甚至有人认为从欧洲往西至多几周时间便可到达亚洲。
文化与航海技术 中国在15世纪时将它的海上力量培养为用于符合其儒家思想的工具——将一 15-16世纪的西班牙大帆船只庞大、技术力量先进的船队赋予宣扬天朝国威的工具。这支准仪仗队到达了中东、东非(现在有人声称他们发现了澳洲、美洲、南极洲——并早于麦哲伦一行环绕了整个世界,但这些说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使其成为主流思想)。
但郑和的航行没有将明帝国发展成为领土广大经济繁荣的国家:这支仪仗队并没有军事使命,也没有将它发展的贸易扩张为大规模的交往。大航海也因此消耗了明政府大量的财力物力。
随着明朝海禁的开始,亚洲失去了在技术上可行的远望:发现新大陆和环游世界。 六分仪图解但是欧洲则走上了大航海时代的前台,有证据显示维京的海盗们曾到过格陵兰,并在加拿大设立了海盗据点。
除了海盗活动。梵蒂冈的活动也成为促进远航的要素之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探索活动多少有将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并将异教徒转化为基督教徒的想法,并且伊比利亚半岛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穆斯林国家军队进攻过,伊斯兰教对伊比利亚半岛的政治、宗教、文化形成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政治、经济上的扩张主义加上文化理念上的扩张要求令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家们对自己的活动坚信是上帝的使命,从而为远航的心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十字军东征带来的长年战争,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等等这一切,导致欧洲人对于基督教产生了一种狂热的感觉。
很久以来,积极传教便是基督教会特点之一。而且,为了使那些异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人们总是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
尤其是那些刚刚战胜了摩尔人的西班牙传教士们,特别渴望将战场上的胜利转化成宗教上的胜利,将基督教带出伊比利亚半岛,带出欧洲。
5."新航路的开辟"的历史背景,经过,意义影响以及人物是什么
【经过】 哥伦布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对富庶的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得到大量的黄金、香料。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进行环球航行。

1492年8月3日拂晓,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士港起航,向西驶去。率领这支船队的哥伦布站在旗舰“圣玛利亚”号的船头,远眺无边无际的大海,陷入了沉思。
此刻,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充满希望,又感到前途渺茫,还有几分恐惧。因为在基督教传说中,大海的四周是无底的深渊,当船到达那里时会被四周的魔鬼吞没。
汹涌的大海使人无法捉摸,此行的结局也许是到达遍地黄金的地方,也许是葬身海底。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人类地理大发现道路上的第一步。
哥伦布(1451—1506)的出身和出生地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他出身于航海事业发达的意大利热那亚城。他在年轻时就多次参加航海活动,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和与长期从事远程航行的航海家们的接触,他对富庶的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得到大量的黄金、香料。当时,欧洲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奇缺,严重地制约了资本的积累。
当时欧洲使用的货币主要是金币,黄金又是重要的装饰品,是财富的象征,所以人们对它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欧洲每年的黄金开采量却非常有限。造成黄金缺乏的原因还在于此前东西方之间的不平衡贸易。
欧洲社会上层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东方的香料、丝绸、瓷器和其它产品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方却没有可以交换的产品,只有用黄金和白银来交换,导致了金银的大量外流。
这一切导致了人们狂热地寻找黄金。哥伦布曾经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可以为所欲为,做到一切。
有了黄金,可以把灵魂送上天堂”。这就是当时欧洲人的心理写照。
恩格斯也曾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然而到哪里去找黄金呢?一些人把希望寄托在遥远的海外和东方。
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是怎样到达那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把东方描写得非常富有,说那里黄金遍地,香料盈野。
不过,当时到东方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遥远的东方要经过千难万险。11世纪时,欧洲封建主曾经组织过十字军,企图到东方掠夺一番,结果是伤亡惨重。
采取和平的方法也是困难重重,当时通往东方的重要商路有三条:一条在北部,经小亚细亚、黑海、里海至中亚细亚;一条在中部,从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至波斯湾,再从海路到东方各地;还有一条在南部,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红海,再从海路到东方。北部的一条被对欧洲人仇视的土耳其人占据着,奥斯曼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正处于战争状态。
另外两条被阿拉伯商人控制着,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敌对状态使欧洲人休想经过这里。东方与西方的一切交往都必须经过阿拉伯人的手,商品经阿拉伯商人转手后要提高8—10倍的价钱。
长期以来,欧洲的贵族和商人就想绕过中东地区,另寻途径,到达中国和印度。到了15世纪末期,欧洲人终于具备了实现这一愿望的条件。
15世纪末期,欧洲已经形成比较强大的民族国家,如英国、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任何事业都可以在国家的赞助下进行。
当时的天文地理知识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学说日益流行,在航海方面,欧洲的造船技术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国发明的罗盘针在欧洲已经得到了应用,在大海中航行可以不迷失方向,这使远程航海成为可能。
同时在欧洲出现了一批敢于冒险的航海家和赞助者。在新航路的发现中,哥伦布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哥伦布四处寻求资助者,但到处碰壁,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他的说法,更不愿把钱用在这种冒险上。1486年,哥伦布来到经济基础强大的西班牙王宫,向西班牙国王陈述了他的主张和设想,并提出了一些条件。
西班牙国王于1492年4月17日和哥伦布签订了“圣大非协定”,决定给予赞助,并事先封他为将要发现的土地的宗主和统治者,即在各海洋中由他亲自发现或取得的一切岛屿及大陆的海军上将,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他有权把新土地上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为己有,但这些土地的主权属于西班牙国王。 经过一番准备,哥伦布终于在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了。
他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哥伦布指挥船队一直向西航行,他对途中见到的每一群海鸟和每一片水草都进行仔细的观察,不放过一点线索。
1492年10月12日凌晨,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久盼陆地而不见,船员中怨声四起,几乎要发。
6.新航路开辟背景经过影响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经济根源: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2.社会根源: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货币需求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当时,很多欧洲人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3.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受阻。 4.客观条件具备: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远洋航行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1.1497—1498年,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2.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3.1519—1522年,麦哲伦等人完成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引起“商业革命”:西欧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引起“价格革命”: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3.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诸国走上了殖民侵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