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是哪的人 太平天国活下来的王爷,太平天国时期的几个王爷和名字
太平天国活下来的王爷,太平天国时期的几个王爷和名字
太平天国时期的几个王爷和名字
1、东王杨秀清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州的客家人 ,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
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最重要的领袖之一。
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首领。1856年9月,杨秀清在天京事变中被杀害,家人僚属几无幸免。
2、西王萧朝贵
萧朝贵(约1820—1852),族属未定(有汉、壮、瑶、客家四种说法)。生于清嘉庆末年,广西武宣罗渌垌人。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被洪秀全封为西王。
1852年,太平军陷桂林,克兴安,攻全州,北进湖南,萧朝贵统帅前军进入湖南后,“所攻必克”,节节胜利,连克道州、桂阳、安仁、攸县、醴陵、江华、郴州、永明、永兴、茶陵,直抵长沙城下。
8月,萧朝贵率部诱敌作战,强攻湖南长沙,连破清军营盘多座;乘胜挺进七、八里,杀死总兵福诚以下清将数十人,清兵2000余人,缴获弹药4000余担,击溃清军在长沙城外的防线。
萧朝贵指挥天兵猛攻南门,弹片横飞,火光冲天。12月,萧朝贵亲临前线,在南门外妙高峰执旗督战,指挥炮兵轰击,不幸被敌军炮弹击中胸部,回营后伤势太重,虽经多方医救,仍未能治愈,逝世,年仅32岁。
3、南王冯云山
冯云山(约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
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
1852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被埋伏于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岁。
4、北王韦昌辉
韦昌辉(1823年-1856年),壮族,原名志正,又名正。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祖籍广东南海县。
明末清初,其先祖迁广西,定居桂平金田村。他家资富有,少曾读书,知文义,有才华,遇事能见机应变。
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会,不久成为中坚,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五子。
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官封北王,称六千岁,地位次于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
1856年,八九月间江南大营被打垮之后,杨秀清更逼天王洪秀全到东王府封其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和石达开回部对付杨秀清。
韦昌辉接令后立即率兵回天京,包围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及其眷属,在天京城内制造大屠杀,实行恐怖统治,并杀死杨秀清全家老小,石达开逃往安庆。
韦昌辉的屠杀和暴虐统治激起了天京将士的愤怒,石达开也要求洪秀全惩办韦昌辉,洪秀全遂于11月初处死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
5、翼王石达开
石达开(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客家人,祖籍地在今广东省和平县。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主要将领之一,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战略家,武学家,诗人,书法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1851年12月,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
天京事变以后石达开回天京,洪秀全命他掌管政务,但是对其心存疑忌,加封自己兄弟为王,处处牵制石达开。1857年6月石达开率部出走,1863年5月陷入清军包围,全部被剿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达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韦昌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云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朝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秀清
太平天国最后一位王爷,隐匿十年,为何最后结局凄惨被凌迟处死?
太平天国的最后一位王爷是杨辅清。杨辅清隐匿十年,既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又是为了重建太平天国。他结交各地比较重量级的人物,增添自己的力量,想要有朝一日,起兵重建太平天国。不过,他最后的目的也并没有达成。
杨辅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日本侵犯台湾的时候,清朝的东南各省都纷纷派兵去拯救台湾。这时,杨辅清感到时机成熟,想要潜入福建,潜入清军内部,以此发动起义,来重建太平天国。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杨辅清在即将可能成功的情况下,却被一个小人给出卖了。之后,杨辅清被当地官府给当场抓捕,处以了凌迟之刑。杨辅清就这样惨死在了福建省晋江县。太平天国的最后一个王爷就这样消失了。
其实,杨辅清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将领。虽然当时的太平天国已经被覆灭了,但他仍然想要寻找时机,从而复国。不过最后还是一个以失败告终。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他们的这种起义,实际上威胁到了清王朝的利益。他的死亡,在某种程度上也宣誓着,这场代表着农民利益的起义就要结束了。
太平天国最后淹没在了历史的潮流中,以失败告终。虽然,它代表着农民的起义,是正义的。但这场起义也存在许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的太平天国最终的失败。他们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完整的政治纲领和战斗目标,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等等一些问题,使得太平天国最后失败了。
“王爷遍地走”的太平天国,究竟有多少个“王”
这么说吧,我们稍微有点儿印象,能够叫出名字来的,几乎都是王。除了洪秀全称天王外,其他如杨秀清、韦昌辉、萧朝贵、冯云山、石达开、秦日纲、李秀成、陈玉成、谭绍光、郜永宽、汪安钧、李世贤、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林启荣、刘官芳、赖文鸿、林绍璋、吴如孝、黄文金、蒙得恩、李春发等皆封王;还有如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早期牺牲的,也被追封为王;洪秀全的同族兄弟子侄,如洪仁发、洪仁达、洪仁玕、洪和元、洪利元等也皆封王。到太平天国后期,共计2700多个王。
各王的封号,更是稀奇古怪,如巨王、干王、见王、同王、次王、长王、请王、补王、梯王、爱王、挺王、求王、封王、堵王、对王、比王、归王、养王、听王……为了取个封号,也真是绞尽脑汁啊。 天王以下,王爵分为五等,按照等级可享受不同的待遇。所有受封为王的,不论等级高低,权力大小,一旦受封,立即大兴土木,建造王府,广纳美女,大讲排场。如此则需要众多的奴仆和钱财,为了满足欲望,而巧取豪夺。诸王之间互相攀比,大多都奢侈无比。真是前方浴血奋战,后方纸迷金醉。 这些王爷们出行,都要带着盛大的仪仗队伍,坐着数十人抬的大轿,亲兵护卫,前呼后拥,盈街塞巷。轿舆所到之处,军民百姓必须回避,来不及回避的要低头跪在路边迎送。如果不小心冲撞了仪仗,轻则杖责鞭打,重则当场斩首。因为当时王爷实在太多,出门时常会遇到,使百姓们苦不堪言。有人作民谣曰:“王爷遍地走,小民泪直流。“太平天国封王2700,为何没秦、晋、齐、赵、魏、楚等王爷?
武王、周公旦两次东征获胜后,开始大规模分封,将同姓贵族、功臣、先代帝王后裔、部落首领等分封为“侯”,此为分封制之开端。春秋战国时期,存活下来的诸侯国君都自为“王”,如秦王、齐王、赵王、魏王、楚王、韩王、燕王,等等。分封制所带来之弊端,不言而喻,可受“血缘政治”以及“宗法观念”之影响,除秦朝外,历朝历代都封王。其中,王爵中秦、晋、齐、楚这四王最为尊贵;赵、魏、燕、韩、宋、梁、周、吴等低一个档次。所以,秦、晋、齐、赵、魏、楚等“王爵”是分封制之遗留。历史上,秦王、齐王、赵王、楚王、魏王大多是“裂土分封”,要么是赋予实权,地位相当显赫。
洪秀全自称为上帝次子,下凡来创建人人平等的“凡间天国”,共享太平盛世之荣光。那么,凡间是哪里呢?是已知的全世界,包括英国、法国、美国、沙俄等强国在内的“地球”。秦、晋、齐、赵、魏、楚等“王爵”,都是管理中国内部事务,领地也在中国范围之内,远不能满足洪秀全之欲望。永洪秀全志向远大,东、西、南、北都要管,还让送给石达开一双“翅膀”,飞来飞去,保护天朝安全。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则很骨干,东、西、南、北四方“各国”听不听洪秀全指挥不说,能拿下中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很不错了。洪秀全是位理想主义者,充满幻想,可不是傻子,他知道东、西、南、北这些“王爵”有点虚。封“大财主”胡以晃为豫王,寓意“河南之王”、“中原之王”,希望他荡平中原。然而,胡以晃过早牺牲,压根就没能去河南。秦日纲呢?勇猛有余,智慧不足,率援军北上时,在杨家店被清军八流将领击败,直接灰溜溜回到天京,搞得杨秀清相当恼火,直接削爵。北伐惨败后,洪秀全没了问鼎中原之雄心壮志,也就没必要封秦、晋、齐、赵、魏、楚等与燕、豫相类似之“王爵”了。
综上所述,洪秀全前后册封2700位诸侯王,可秦、晋、齐、赵、魏、楚等“王爵”却从未出现,实在有意思。洪秀全前期不封这些“王爵”,表明自己心怀全天下,要创建出“凡间天国”;后期不封,则是自己已经丧失了进取心,只想偏安一隅,当专制君主。
“王爷遍地走”的太平天国,究竟有多少个“王”?
太平天国是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可以说在当时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说到太平天国就离不开他的“王”。天平天国可谓是遍地都是王。一共有着2700多个王。
当时天京被清军攻破,也标志着太平天国的灭亡。同时清军也成功俘虏了太平天国的名将李秀成,李秀成在他的的最后时刻,写下了《李秀成自述》,在这本书当中也是总结太平天国的得失。失也就是“天国十误”,在第八条中是这样写的“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所以,李秀成也是认为,当时的太平天国的“王”实在是太多了。
可以这样讲,在太平天国当中我们稍微有些印象,能够说出他的名字的,全都是王。除了洪秀全自己成为天王外,其他的人就比如杨秀清、韦昌辉、冯云山、石达开、秦日纲、李秀成、、谭绍光、郜永宽、汪安钧、李世贤、胡以晃、、曾天养、林启荣、刘官芳、林绍璋、黄文金、蒙得恩、李春发等等都是王。
再加上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这些之前牺牲的,也是都被追封为了王;还有洪秀全的那些同族的兄弟们也都被封为了王。这样就导致太平天国后期,差不多就有2700多个王。
这些王们的出行,全都会带着十分盛大的仪仗队伍,坐上药数十人抬的大轿,再加上有亲兵护卫。可谓是前呼后拥,场景盛大。也正是因为王爷真的太多了,老百姓们出门是基本会遇到,让百姓们十分痛苦。当时也是有民谣的:“王爷遍地走,小民泪直“
太平天国封了两千多个王爷,几乎用光了常用字,他们的名号有多奇葩?
太平天国时期的确是历史上一个比较奇葩的时期,除了一些信仰奇葩,其实连大封功臣都很奇葩。洪秀全前后封了2700多位王爷,这些王爷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有封号的,我们常用的汉字也就3000左右,洪秀全封王用了两千多个常用字,想想都够奇葩的。
洪秀全这种烂封“王爷”的做法真的是让人感觉到无知又可笑。我们发展到现代才用到个3000到4000个汉字左右。100多年前的晚清时期相对来说肯定也会少一些,在加上古人比较讲究褒义和贬义,还有迷信的说法,那些带有贬义的字就不能用,比方说:丑、恶、殇、贼、傻等等,再者来说一些比较难登大雅之堂的字更是不能用。假如你要给人封个“丑王”、“尿王”、“哭王”、“屁王”什么的估计人家早都不愿意干了。所以这种事情肯定是一项非常有难度的工作,于是我们现在历史学家罗尔刚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太平天国历史上真正有据可查的王爷只有两百个左右。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有封号的,还是有姓名的,还是有爵位的,死后追封的“王爷”也就两百个左右。为什么会有2700多个王爷这种说法呢,其实,洪秀全并没有给所有的王爷都取了封号。我们通过黄文英的供词就找到了答案,周公里面说太平天国王爵字天王以下分为五等,除了我们熟知的东南西北四王,就那些比较名声响彻的头头。下面就是二等王三等王和四等王。到了五等王的时候没有封号,直接统称为一个封号“列王”。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太平天国,其实两千多个王爷根本不在话下,只再来三四千个也没有问题,因为有封号的才两百个人左右。其余的王爷都被统称为“列王”。
不过我们现代人想想也够奇葩的,即使两百多位王爷也够难为人的。估计洪秀全对于“封王”这件事都得查阅字典。
为什么太平天国最后一直是石达开在外边打仗,其它王爷都不出去干活?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于此,号称天京。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太平天国终结。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在太平天国运动进行的十四年中洪秀全创造过什么无人打破的记录?
太平天国时,领袖洪秀全创造了一项历史纪录,至今无人能破。在十四年里,他封了两千个王爷,成为了历史中的王爷数量之最。一共册封了2000多位王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他要册封那么多王爷呢?
原来洪秀全对当年那些陪他一起打天下的人进行了论功行赏,大肆封王,如此阔绰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但是这也为之后埋下了隐患,因为地方势力不断壮大,开始不把洪秀全放在眼里。
太平天国运动刚爆发,洪秀全就自称天王,认为自己是最高领袖,无人能及。待到后来,他开始册封册封小王。于是,不久又出现了东西南北四个王和一个翼王,全都是曾和他同甘共苦的好兄弟。
随着两个王的战死,只剩天王和其他四个王。在这个时候,王爷还是比较稀罕的,享受极高待遇。不久,太平天国壮大,洪秀全渐渐变得只会享乐,做事并没有之前那么积极。与此同时,东王势力兴起,位高权重,甚至大到一定程度,连洪秀全也开始忌惮他的权势。为了使位置做得更稳,洪秀全联手韦昌辉,不动声色地把东王给灭了。随后,洪秀全又接连灭掉了韦昌辉,秦日纲,使得最后的王中仅剩石达开一人。
由于清军不断进攻,而身旁却少了能掌控大局的石达开,洪秀全百般无奈,最终册封了两千多个王爷,就为了笼络人心。而这么多王,内战不断,实权也少得可怜,内战就斗得更加激烈。清军抓住机会,从中击破,大胜了洪秀全。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的这个记录至今还仍未被别人打破啊。
几个(83)太平天国(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