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不遗余力是贬义词 明代秘史:况钟不遗余力治贪顽
明代秘史:况钟不遗余力治贪顽 明宣德五年七月,况钟到任苏州,这位苏州知府的初期政绩,具有传奇色彩。他是从县吏出身的,对地方上吏治的弊端和豪绅猾吏弄奸作恶的伎俩,十分熟悉。上任之初,他故意藏起敕书,
明代秘史:况钟不遗余力治贪顽

明宣德五年七月,况钟到任苏州,这位苏州知府的初期政绩,具有传奇色彩。他是从县吏出身的,对地方上吏治的弊端和豪绅猾吏弄奸作恶的伎俩,十分熟悉。上任之初,他故意藏起敕书,不马上宣布,并且假装糊涂,表面上对属下吏员的阿谀奉承虚与周旋;对拿来案卷请他批示的府吏,先问他们该如何办理,再按照他们说的办法一一照批。属吏们以为这个新任知府糊涂无能,可以欺瞒。苏州府通判赵忱对况钟态度尤为轻侮。其实况钟是先让属吏中的劣迹充分暴露,记录在案,较重大的情况还上报了朝廷。到任一个月以后,况钟已掌握基本情况,就开始集中属下官员吏员,宣读敕书。他当众把官员吏员皂隶们贪赃枉法、欺上压下的罪行一一宣布,情节特别严重的,当时就处死了六个。>> 况钟又对地方里长谈话,他说:“我早知道苏州地方上为非作歹的人不少,我自然有办法加以分辨,但不准备像那样亲自一个个地辨认。现在你们可以把情况如实报告,我一定记录在案。好人我以礼相待,坏人就依法惩处,为民除害。”况钟上任之初,先抓吏治整顿,非常得力。>> 在况钟以苏州知府的身份第一次回京述职时,内阁首辅杨士奇问他:“尤文度此人可好?”况钟不知如何回答,他并不知晓此人。杨士奇就说:“你作为廉吏,怎么不识尤文度呢?”这对况钟震动很大,他回到苏州,立即寻访。原来尤文度名叫尤安礼,曾经当过贵州参议,颇有清誉,如今住在苏州络丝巷,生活很清苦。况钟向他讨教,得益不少。>> 况钟整饬吏治,开始曾经走过弯路。苏州府经历傅德是个贪赃枉法之徒,起初况钟并未发现,还很信任他。傅德在况钟面前说了吴江县丞赵浚许多坏话,况钟信以为真,将赵浚列入了第一批罢斥官员的名单。后来,长洲等县的粮长、皂隶们检举揭发傅德,说他曾用酷刑拷打粮长里老逼取银两,赃款达五百七十三两,案情属实。当况钟把犯贪污罪的傅德及其赃款解京时,命令放在都察院审理治罪。在查办傅德贪污案件时,赵浚的冤案也得到了平反昭雪,官复原职。都察院为此曾有奏疏,要处分况钟的“妄奏之罪”。奏疏到了皇帝那里,朱瞻基未作具体处分,他让况钟看了这份奏疏,好使况钟以后办事更慎重些。朱瞻基信任并重用况钟,主要是因为况钟廉洁,办事精明。他曾对众朝臣说:“知府一郡之表率,而行之自廉始。况钟必能持廉,持廉而后能去贪。”正是由于况钟的以身作则,才能整饬吏治,严惩贪污,使风气逐步好转。>> 况钟对地方上违法乱纪、专横跋扈的下级官吏和土豪严惩不贷,同时也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一千五百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该判则判,该放则放,况钟通过办案,进一步维护和安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 在大力整肃吏治的同时,况钟还为苏州清理军籍的工作做了很大的努力。明朝制度,军、民籍贯是分开的。军户绝了,要勾追原籍本家男丁补缺。因为不得人心,曾经发生过士兵陆续逃亡的严重事件。朝廷对清理军籍很重视,派出御史到各地清理军籍。到苏州来清理军籍的御史李立为了向朝廷表功,只顾追求军籍名额越多越好,甚至对平民动加酷刑,强迫充军。况钟到任以后,遇到许多拦路告状的人,另外他还查清有好几千人被冤断军籍(勾军)的情况。于是,况钟上奏朝廷,请求另派公正的御史,会同地方官员重新清理军籍。经过况钟的努力,苏州清理军籍的事情办得顺当出色。>> 宣德六、七年间,即况钟刚到苏州府任不久,该府原逋欠八百万石税粮。>> 苏州府的官粮有两个问题:一是太重,二是土豪与官吏勾结作弊,手法有拒缴、拖欠、转嫁等等。过重的官粮负担导致苏州地区官府、土豪、贫民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当地的土地占有状况是“民田多归豪右,官田多留于贫穷。”即是将奇重的负担留给贫穷者。贫穷者负担不起官粮就拖欠,拖欠捱不下去就卖田逃亡。逃户的粮就摊派给未逃户,造成更大弊病。>> 苏州官粮太重,朝廷早已注意。况钟上任之前,宣宗已下诏减征苏州官粮。况钟即于到任当月内不久,上《请减秋粮奏》称,根据减征官粮诏的规定,应扣除苏州府粮七十多万石,但是户部不准。第二年,况钟再次上疏请减秋粮,并地说:“诏书明开减免,今部再驳,前后不一,人民惊恐,莫知所从,不惟有违恩命,抑且失信于民。”况钟上奏疏请减征粮,接二连三地据理力争,后来终于获准,减粮七十二万一千六百余石。>> 作为苏州知府的况钟,十三年间曾经三次离任三次留任。>> 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况钟第一次离任。这是他上任后的第二年,因为继母逝世,按照当时礼制,必须辞官回原籍老家守孝,这叫“丁忧”。要等三年服孝期满,才能出来继续为官。但长洲县百姓三万七千多人联名上书,列举况钟政绩。苏州百姓二千余人向巡按御史金濂诉说:况知府公正勤廉,奸弊行以革除,百姓得以安宁,实在舍不得况知府离开。他们还派代表到北京去,上书朝廷,请求皇帝在况钟守丧未满期限时命他出而任职,“夺情起复”,以慰民情。第二年正月,朝廷敕书要况钟回任。在况钟离任时,奸吏们乘机,大肆为非作歹。况钟回任,重振法纪,对趁机横征暴敛的奸吏坚决加以惩办。>> 况钟第二次离任是宣德八年(1433年)十月。因为这时任期已满三年,照例要进京述职。况钟政绩优异,百姓怕他升官离去。当他起程时,许多人拥到他面前,依依惜别。有的甚至拉住轿杆,或仆卧路中,舍不得他走。后来,明宣宗去世,英宗即位。当时传闻况钟可能调任,苏州府七县百姓联名上书者八万余人,列举况钟政绩,请求朝廷让况钟留任。当况钟返回苏州时,百姓们唱道:“太守朝京,我民不宁;太守归来,我民忻哉!”对况钟深为爱戴。>> 到正统五年(144O年),况钟第三次离任。这是因为九年任满,照例官升一级。就在况钟赴京考绩,朝见皇帝之前,苏州百姓依依不舍,设饯送别,夹道送行者数百里不绝。这使况钟颇为感动,临行前,他向前来送行的百姓作诗告别:“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这次朝廷原已委派了新的苏州知府,而是升况钟为按察使,给他正三品的俸禄待遇,继续任苏州知府,也就是升官不升职。况钟返回苏州时,百姓们出府境数百里列队欢迎。
很赞哦!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