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与正一道区别 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简介
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简介
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 作者:尹志华 系列: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道教研究学术论丛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4。 书号:9789629965822《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是尹志华全面论述全真道于明清两代发展之历史的著述,属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道教研究学术论丛系列,于2014年出版。与近年来同类论著相比,此书近乎囊括无遗。
内容简介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与儒家、佛教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中国道教有两个主要流派,正一道与全真道。自金元时期,王重阳祖师及其七大弟子创立全真教门之后,此教对中国传统社会及文化的发展皆曾有过重要的影响。但是对这个重要教派的学术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受到国内外道教学界的真正重视。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在道教界及学术界的共同推动下对全真道的研究可谓渐入佳境,陆续涌现优秀的专家学者。他们发表的许多论著,对全真道的历史、典籍、教派、人物、宫观、科仪、文化遗迹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更为深入的新探索。
全真道是金元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道教门派,大致经历了金元时期的初创与鼎盛,元末明初的衰微,以及明清之际「龙门中兴」、晚清民国时期再次复兴等发展阶段。直至今日,仍是道教的两大主流教派之一。学术界对全真道的研究成果,过去多集中在金元时期,而明清时期全真道的研究则比较薄弱。为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尹志华遂参考《道藏》、《藏外道书》、宫观山志,并充分利用清宫档案、《大清会典》、地方志和碑刻。同时,翻阅大量文人学士所撰的诗文笔记,与及教内所传之宗谱、登真箓等资料文献,以全面且有系统地论述明末至晚清三百年间全真道在全国各地传播的历史线索及特征。
全书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后以道教人物和宫观为论述重点。时间方面,作者把清代全真道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并按此分章论述。分别是顺治至康熙的复兴时期、雍正至乾隆的沉寂与发展交织时期、嘉庆至道光的「传戒再兴,丛林复兴」时期,与及咸丰至宣统的盛势时期。至于地域方面,则有陜西、河南、广东、北京、四川和武当山等地。除此之外,作者亦把一些重要事件及重要道教文献的问世,安插在各章之内。

序 绪论 第一节、清廷与道教 第二节、清代全真道研究现状与本书写作方法 第一章:顺治康熙时期:随着社会秩序的重建而复兴 第一节、明遗民入全真道考 第二节、明清之际太监入全真道考 第三节、王常月公开传戒 众弟子阐教弘道 第四节、全真高道复兴武当山传奇道士李常庚隐居南岳九仙观 第五节、全真道在山东马山、崂山等地的传承 第六节、全真道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第七节、陕西境内全真道宫观的状况 第八节、河南南阳玄妙观等道观的全真道传承 第九节、陈清觉在四川开创龙门碧洞宗 第十节、南昌地区:全真道士兼嗣净明派 第十一节、周太朗开创杭州金鼓洞道院、余体崖复兴湖州计筹山升元观 第十二节、杜阳栋、曾一贯与全真道在广东的传播 第二章:雍正乾隆时期:沉寂与发展交织 第一节、大规模传戒活动的中断 第二节、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的沉寂 第三节、全真道在东北地区的弘衍 第四节、全真道在山东云翠山等地的传承 第五节、陕西楼观台等道观的修缮 第六节、全真道在四川的传承 第七节、全真道在浙江的传承 第八节、全真道在广东的传承 第三章:嘉庆道光时期:传戒再兴、丛林复振 第一节、北京白云观恢复传戒 第二节、东北地区全真丛林的形成 第三节、陕西全真道宫观的新气象 第四节、刘一明云游访道,兴建道观,著书弘道 第五节、四川成都二仙庵等全真道宫观的状况 第六节、杨来基与闵一得等人在浙江弘道 第七节、广东全真道宫观的兴建与修缮 第四章:咸丰至宣统时期:冲击与眷顾交织下保持兴盛 结语 地图:清代全真道名山宫观分布图 参考文献 后记 关键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