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是什么 华盖是什么?华盖简介
华盖是什么?华盖简介
华盖是什么?华盖简介
华盖,是一种常见于宗教游行行列,或是在室内悬挂于神明头顶上方的伞状陈设。华盖的梵文是chattra,(巴利文为chatta),意思就是伞,因此又称「伞盖」、「宝盖」、「花盖」等等。
华盖的「华」同「花」字,在《法华玄赞二》中记载:「西域暑热,人多持盖,以花饰之,名为华盖。」,华盖的造型既来自于伞,其原始功能不外乎遮阳避雨,其后才渐渐的成为尊贵人士的仪仗器具,做为一种礼仪上的尊贵象征。然而世界各地,不管宗教还是世间帝王,华盖都是重要的陈设装饰;在台湾不管是佛教、道教、基督宗教,都能见到华盖的踪影。
华盖的材质见于印度早期经典中的记载,有树叶、树皮、竹子。早年印度传统部落的会议,因为天气炎热经常是在大树下举行,长老背倚着树干而坐,后来演变成方便移动的人工伞盖,装饰也越加丰富。

华盖的造型一般而言上方为圆伞状,中心处装饰以宝珠状饰物,或其他具特殊含义的象征物;下方的环状布幔则有直筒型或扁圆型,也些布幔会缝制成三层,并且打折,有些会在布幔上再缝上几条活动剑带,当转动伞盖时,剑带飘逸起舞,十分具有动感。宗教用途的华盖最常使用的颜色以明黄色为主,其他装饰部分以红色或其他颜色搭配。精致的华盖甚至还以刺绣各式吉祥图案,番莲蔓草文等等,来增添其华丽的效果。
早期佛教尚未出现佛像之前,曾以菩提树或华盖象征佛陀,著名的桑奇一号塔上方也有伞盖装饰。当石窟艺术兴起之后,石窟内的佛像上方也以石刻的莲花或华盖作为象征尊贵与装饰。但佛陀头顶上最早的装饰物并非伞盖,而是菩提树叶,纪念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因此据说桑奇一号塔上方的伞盖,原本是为了象征菩提树。而中国古代神话,也有另一种关于华盖起源的传说:相传黄帝大战蚩尤于涿鹿,当时常有五色云气,像花朵般的祥瑞出现于黄帝头顶上,所以称为华盖。战国时代的<人物御龙帛画>可以说明中国华盖的出现,不晚于西域或印度。
石窟艺术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在云冈与敦煌的石窟都有极为精采的华盖彩绘或是雕刻。其后佛殿慢慢取代佛塔成为佛寺的中心,但华盖没有消失,一直到今日中、日、韩的佛殿当中,壮丽的华盖依旧是庄严佛殿的焦点。华盖除保留伞的基本造型外,后来衍生扩大成天花彩绘、藻井、毗卢罩等多种造型。而华盖的使用也不限在佛教内部,在历代的绘画作品里,重要人物经常伴随着伞盖。
早期佛教艺术中的华盖比较简单;北魏时代流行的小型金铜佛像,虽体积小巧,但仍会加上简单的华盖。唐朝时的佛殿很可能也装饰有华盖,京都宇治的平等院很可能沿袭的是唐朝的佛殿风格,当中四方型与圆型的双重华盖,金碧辉煌灿烂夺目。佛殿中的各色华盖也不限纺织品,可以是铜片打造镀金,或是与各色宝石结合串成帐幔样式,奈良法隆寺金堂华盖便是一个经典案例。
华盖到了明清两代,也成为帝王重要的仪仗行列,且数量不限为一把。从现存的清代皇帝的仪仗规格可以看到,除了摆设在大殿门口前方的黄伞盖之外,两侧还有数十把各色的刺绣伞盖,声势浩大令人慑服。台湾的妈祖出巡行列,当中也不缺乏精致的伞盖,掌伞盖者还必须是阵头中的佼佼者。
华盖虽然已脱离原始的功能,但其优美而华丽的造型受到广泛的喜爱,这也是为什么不限在佛教艺术,许多场合都可以见到它曼妙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