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历史上怎么死的 康熙是怎么死的,历史上康熙是怎么死的
康熙是怎么死的,历史上康熙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康熙是怎么死的
康熙晚年病逝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烨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零10月。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祯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
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命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为康熙帝上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活到68岁,在古代已经是高寿了。康熙那个时候可能因为年事已高,很有可能患有各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自四十七年冬开始,疾病缠身,衰老体弱,心悸几危,右手失灵,头晕、腿肿,“稍早起,手颤头摇,观瞻不雅”,“心跳之时,容颜顿改”,这些都是老年疾病的常见现象。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大帝”。如果说他是中华帝国众多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一点也不为过。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
康熙大帝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好学敏求,崇尚节约。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
康熙被称为“最博学的皇帝”,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不仅谙熟儒家典籍,而且通晓音律、自然、天文、历算、地理。即使按现在的标准,他也称得上是个奇才。皇帝读书,主要读经学、史学、文学和艺术等。
但是,康熙帝还对算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身边聚集了一批中外科学家,特别是一些耶稣会传教士。顺治二年(1645年),日耳曼人汤若望向清廷进呈历法,被定名为《时宪历》,颁布使用。
汤若望作了掌管天文与历法机构的钦天监监正。到康熙帝时,在清朝耶稣会传教士的国籍,有意大利、法兰西、日耳曼、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士、墨西哥等。
康熙是一位开明的皇帝,他对有科学知识的耶稣会传教士,一概给予信任、使用与尊重,并向他们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熙
康熙究竟是怎么死的?
康熙是病死的。
根据雍正删改的《圣祖实录》,认为康熙属于病死。康熙自四十七年冬开始,疾病缠身,衰老体弱,心悸几危,右手失灵,头晕、腿肿,“稍早起,手颤头摇,观瞻不雅”,“心跳之时,容颜顿改”,可能患老年心脏和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死得比较突然。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烨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零10月。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祯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
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命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为康熙帝上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扩展资料:
一、后人评价:
1、启功
历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说。据我看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时代最强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
康熙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力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使中国的版图空前绝后的辽阔,制定了开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大度而主动地拜谒明孝陵。
消除了明末遗老的对立情绪,稳定了人心;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优待人才,并注重选拔人才,促进了清代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
2、田淼
康熙作为一代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在政务之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习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为西方数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能不说是非常可贵的。
二、康熙皇帝的故事:
康熙皇帝御临乾清门听政,随手拿起一本《律吕新书》翻阅,对诸大臣说:“《律吕新书》中说,直径为一则圆周为三,在朕看来这个算法并不严密。
直径为一尺,圆周应该有三尺一寸四分一厘还多。照他这个算法,如果直径为一百丈,那么误差就有十四丈还多。按照这个算法算下去,那谬误就大了去了!”
康熙皇帝又命人取来图表给诸大臣看,说:“书中所说的直径为一圆周为三,只适用于六边形,如果是圆形的,就一定会有剩余,这是一目了然的事。”
接着康熙又说:“算数是门很精密的学问,即便是河道开闸放水,想计算出一天一夜流出的水量也很容易。办法是先量出闸口的宽度,计算出一秒钟的流量,那么一天一夜的流量自然就有了。”
康熙皇帝不但精通算学,对医学还很留心,对各种药性也很熟悉,他常对大臣们说:“古代那些圣贤们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那些卜卦、算命以及观测星象的,每个人和每个人说的也不一样。查阅各种药方书籍,你会发现,治疗一种病也有好几个不同的药方。
如果一个药方能有效地治疗某一种病,那么何必老是更换呢?西方有一种树皮,叫金鸡勒,专治疟疾,一服即愈。所以,用药的关键在于对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胤礽二度被废的时候,康熙似乎比第一次废太子轻松许多,谈笑间,便将此事快速了结。立储之事弄得康熙晚年心神郁结,愁闷不堪,很多本想办的事情都没有办成。 但是,不立储的话同样有很大的弊端,阿哥们决不会因为不立太子而停止争夺,只不过因为没有明确的敌人而相互收敛一点而已。更有趣的是那些大臣们,他们很不习惯没有皇储的日子,又见康熙日渐衰老,说不定哪天说走就走了,到时候会出大乱子,所以他们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时候集体请愿,要求立储。
康熙当然知道不立储的危害,万一哪天自己突然倒下的话,国不可一日无君,到时闹腾起来可不是小事情。但是,康熙是个自信心很强的人,他总觉得自己不会这么快出事,总想先拖两年再说,但人算终究不如天算,疾病和死亡,要来的终究会到来。
康熙想在弥留之际宣布谁来承继大位,但这一天真到来的时候,康熙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而这也就有了雍正登基的千古迷案。在这个事件里,到底谁是受益者,谁是受害者,也许只有康熙才知道。
一、康熙之死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二度被废后,在大臣们的压力下,康熙不得不对立储之事做出回应,这就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时候,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搞了太子仪制,二是将诸皇子和朝廷中的主要官员全部召集到乾清宫东暖阁,发布了一个长篇谕旨。 在谕旨里,康熙颇为动情的说:“我年轻的时候,身体好得不得了,从来就不生病。 弹指一挥间,现在我已年近七旬,在位也五十多年了。 如今我已年近古稀,所有的儿子、孙子,还有曾孙,这些全部加起来,也有一百多个,多子多福,天下也还安定,即使还没有完全达到移风易俗、家给人足的地步,但这也是我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辛辛苦苦所换来的。自从康熙四十七年那次大病之后,就感觉自己精力大不如前。近年来我一直心神恍惚,身体十分疲惫,事情一多,就常常感到心力不济。我现在就怕自己上了年纪,又经常患病,万一哪天发生意外,自己要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那真的是太让遗憾了。所以,我趁着自己神志还清醒之际,对自己的一生加以总结,岂不更好? 这世上没有人能够长命百岁,那些帝王们很忌讳谈“死”的事情,弄到最后,连写遗诏的机会都没有。后人读那些已故帝王的遗诏时,总觉得不是他们想说的话。这都是因为他们在弥留之际,本就已经神智不清,最好让别人代笔写的啊。所有我不能像他们一样,我让要你们知道我想说的话,这人都是有生有死,又有什么好忌讳和恐惧的呢? 历史上的梁武帝是个英雄,晚年的时候却被侯景所逼,死于台城;隋文帝也是一代英主,因为其儿子隋炀帝的缘故,最后不得善终。历史上那些烛影斧声的弑君先例不少,那都是因为事先没有做好准备所导致的啊。现在要是有什么奸小之辈企图在我病危的时候,利用自己的权力拥立某个阿哥,以为将来捞取荣华富贵的话,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决不会姑息容忍! 近来大臣们奏请设立储君,无非是怕我哪天突然死了。死生本是人之常情,我并不忌讳,像立储这样的大事,我哪里会忘记呢?只是君主的责任重大,天下大权统于一人之手,如果能让我放下这副担子,好好休息,当然热乐得轻松,可问题是,有什么法子能让我放下这个担子呢?如今我看这朝廷里啊,我刚登基时任职的大臣现在一个都没有了,就连那些后来升迁的大臣,如今也大都两鬓苍苍,老态龙钟了。看来,我在位时间是够长了,也该知足了。这么多年,我位居天下之首,占有四海之富,在我看来,如今这君位不过弃之若敝,荣华富贵,也就是过眼云烟。在我的有生之年,如果能够天下太平,我就心满意足了。
他突然决定要出去走走,去外面透透气!且跟随相关的记载,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几天是《清圣祖实录》上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猎。因为身体不舒服,康熙于十一月初七回到了畅春园。《永宪录》则记载说,康熙在十一月初七从南苑回到畅春园,次日有病,康熙还传旨说:“偶感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 由此看来,康熙是在十一月初七回到畅春园的。
初七到十三日,还不到一周的时间,康熙便突然驾崩了,那人们会问:康熙究竟得的什么病,又是怎么得的呢? 首先从发病的时间来看,康熙应该是在行猎途中染病的。考虑到当时北方的十月底已经是初冬,正好是季节变换、容易突发感冒(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的时候,估计康熙当时也是在风里行走受了凉,在行猎过程中就已经感到不舒服,这才会从南苑急忙赶回畅春园。这和康熙自己说的“偶感风寒”,可以对应得上。 等回到畅春园后,康熙病情加重,他在谕旨中说“本日即透汗”,这说明他当时的感冒(假定是感冒)已经比较严重了,似有头疼发烧出汗的症状。由于康熙晚年的身体并不好,但又喜欢强撑(如一废太子那年他就不肯看医生),所以他的真实病况可能比他描述的要严重,弄不好还有其他的并发症,只不过康熙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说而已。“自初十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从这话看来,说明当时康熙的身体已经很虚弱,所以他才会决定休息几天,不看奏折。 在随后的几天里,康熙虽然不看奏折,但还有些事情要交代处理。比如在初九那天,康熙因为自己已经卧病不起,他便让四阿哥胤禛代他前往南郊天坛进行冬至的祭天大礼。所以让胤禛去,也许是因为胤禛在这方面有经验(他上一年还曾去过盛京祭奠祖陵)为此,康熙还特意叮嘱胤禛先去斋所斋戒,以表示对上天的诚意。 估计胤禛当时也看出老父亲这次和以往大不一样,所以他去斋所后,从初十到十二,他每天都派太监和护卫去畅春园问安,估计也是担心康熙在中间会出什么意外。但是,康熙对每次问安的答复都是“朕体稍愈”,用白话来说就是:“我今天好点了”。 以康熙的性格,这句话恐怕未必是这个含义。一个凡事爱逞强的人,如果不到情况危急的时候,绝对不会说自己病情恶化,因此,“朕体稍愈”这句话,或许应该理解成康熙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只不过没有恶化而已。
康熙儿子都是怎么死的
康熙一共有35个皇子,早夭的有有十四个,分别是爱新觉罗·承瑞、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爱新觉罗·长华、爱新觉罗·万黼、爱新觉罗·胤禶、爱新觉罗·胤祚等。
1、皇长子(幽禁至死)
爱新觉罗·允禔(zhi)(1672年-1735年),原名爱新觉罗·胤禔,清朝宗室、康熙帝庶长子,雍正帝长兄。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幼殇未齿序,故为皇长子。
曾从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魇咒太子允礽,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生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岁。
2、皇次子(幽禁至死)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
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清世宗胤禛异母兄,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
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
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圣祖康熙帝北征噶尔丹,特命胤礽监国,后清圣祖北征都让胤礽监国理政。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驾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驾南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雍正帝继位之后将其改名为“允礽”,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历1725年1月27日)幽死于紫禁城咸安宫,享年五十一岁。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今天津蓟县)理亲王园寝,谥曰密。
3、皇三子(幽禁至死)
爱新觉罗·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第三子,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异母兄,生母荣妃马佳氏。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胤祉出生于北京紫禁城,胤祉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或是骑射,在众多的皇子里面,表现都是极突出的,备受康熙喜爱。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帝出塞围猎时,曾经和一向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过,两人不分上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封诚郡王。
翌年九月,以在敏妃丧百日中剃头,降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胤祉平日与太子胤礽关系素来和睦而博得了康熙帝好感。翌年,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晋封胤祉为和硕诚亲王。
雍正即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祉,以他与废太子向来亲睦为由,将胤祉发配到遵化的马兰峪为康熙守陵。胤祉私下发牢骚,又对怡亲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
雍正帝知道后,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于景山禁所。
4、皇四子(病逝)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
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

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5、皇五子(病逝)
爱新觉罗·胤祺(公元1680年1月5日—1732年7月10日),恒温亲王允祺,原名胤祺,清康熙帝第五子,宜妃郭络罗氏生,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和硕亲王,赐号为恒亲王,赐银5000两,子弘升为世子。
康熙评价此子心性甚善,为人敦厚。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丑时薨,年五十有四,赐祭葬如典礼,谥曰温。雍正十二年立碑勒铭,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6、皇七子(病逝)
淳亲王胤祐,康熙帝第七子,其初行次为第十五,生于康熙十九年庚申七月二十五日子时,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三十七年三月晋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晋封多罗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晋封和硕淳亲王。
7、皇八子(幽禁至死)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
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
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8、皇九子(被折磨至死)
爱新觉罗·胤禟(1683年—1726年),雍正帝即位之后改名为允禟,清圣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异母弟,母宜妃郭络罗氏。属于八阿哥党。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受封固山贝子,封入正蓝旗。胤禟自幼好学嗜读,性聪敏,喜发明,曾亲手设计战车式样, 并首开满族人其端用拉丁语转写满文。
胤禟十分热爱外国文化和西学,曾自学外语,并甚亲信当时来华传教士, 胤禟善于结交朋友, 为人慷慨大方, 重情重义,因为其是皇八子和皇十四子的大力支持者, 而被雍正深为忌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临终以皇四子胤禛为继承人。胤禩集团的希望彻底落空了。从此胤禟开始连遭厄运。
雍正元年(1723),奉命赴西宁驻扎。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革爵。雍正四年(1726年)初,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
同年八月,定罪状二十八条,送往保定,加以械锁,暂交直隶总督李绂监禁,令改名塞思黑。胤禟在狱中被折磨而死, 也有传说是被毒死的。享年四十三岁。乾隆间恢复原名、宗籍。
8、皇十一子(病逝)
胤禌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初七,生母是郭络罗宜妃。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七月廿五申时,胤禌病死,11岁,无谥号。
9、皇十二子(善终)
爱新觉罗·允祹(1686年1月18日—1763年8月29日),原名胤裪。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第二十一子(序齿为皇十二子),人称十二爷,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异母弟。
母定嫔(雍正时奉为皇考定妃)万琉哈氏,后交与苏麻喇姑抚育。生于康熙二十四年,乾隆二十八年七月薨,谥曰"懿", 以乾隆第四子永珹为嗣孙。
10、皇十三子(病逝)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
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
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12、皇十四子(被圈禁半辈子,最后善终)
爱新觉罗·胤禵(1688年—1755年),又名允禵,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清世宗胤禛同母弟,清高宗乾隆帝皇叔,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于雍正元年(1722年)改名为允禵。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为保卫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胤禵虽为雍正帝的同母弟弟,但其却是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重要的一员,所以雍正帝胤禛登基后将胤禵远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1725年)改为圈禁。
直至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
13、皇十五子(病逝)
愉恪郡王允禑(xú),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五,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十一月二十八日子时生,庶妃王氏即顺懿密妃出。
雍正四年五月,封贝勒,命守景陵。八年二月,晋愉郡王。九年辛亥二月初一日已刻卒,年三十有九,谥恪。
14、皇十六子(善终)
爱新觉罗·胤禄(1695-1767年),号爱月主人,清朝宗室大臣,康熙皇帝第十六子,顺懿密妃王氏所出。
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禄"。
康熙末年,命掌内务府。雍正元年三月,奉命继嗣皇太极孙、和硕庄靖亲王博果铎。历官正蓝旗、镶白旗、正黄旗都统。乾隆元年(1736年),任总理事务大臣,兼管工部事务,食亲王双俸。
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因与胤礽长子理亲王弘皙往来诡秘而受到牵连,停双俸,罢都统职。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薨,享年73岁,谥曰恪,葬于磁家务。
15、皇十七子(善终)
爱新觉罗·允礼(1697年—1738年),原名爱新觉罗·胤礼,满洲正红旗人,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母纯裕勤妃。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七。
允礼九岁以后常随康熙帝出塞外,雍正元年被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进亲王,七年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管户部。
十二年赴泰宁送达赖喇嘛回西藏,顺路问视各省驻防及绿营兵;十三年还京师,办理苗疆事务。雍正帝临终时,命允礼辅政。
乾隆即位,允礼任总理事务,主刑部事务,由于身体较弱,雍正帝命其在私邸中办事,隔几天进宫一次即可,这在当时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特殊照顾。
他秉性忠直,深受乾隆帝赏识;乾隆元年因事罢双俸,三年二月薨。乾隆帝万分悲痛,亲临其丧。二月初九日,乾隆令给允礼加祭一次,谥曰“毅”。
因允礼无子,故以雍正帝第六子弘曕为继子。因允礼彼时年幼未参与康熙晚期夺嫡之争,故在康熙帝诸多皇子中算是下场较好的一个。
16、皇二十子(善终)
爱新觉罗·胤祎,清圣祖康熙第二十子简靖贝勒,雍正帝异母弟,其初行次为第三十,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丙戌七月二十五日午时生,庶妃高氏即襄嫔出。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乙亥正月初九日已刻卒,年五十岁。
17、皇二十一子(病逝)
爱新觉罗·胤禧(1711年2月27日—1758年6月26日)康熙帝第二十一子。原名胤禧,因避雍正帝讳改胤为允。字谦斋,号紫琼,亦作紫噊,别号紫琼崖道人(因得端溪岩石,宝爱特甚,遂以自号)、春浮居士等。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允禧能诗善赋,书画兼长,著有《花间堂诗抄》8卷、《紫琼岩诗抄》3卷等多部诗文著作,其诗气韵高古,王室中诗人罕可匹俦。
允禧擅长书画,现存于世的北京恭亲王府“天香庭院”匾额,为其手笔。允禧九岁即“从幸塞外”。雍正八年(1730)二月,封贝子,五月晋封贝勒。十一年八月,授镶黄旗满洲都统。
十三年十月,授宗人府左宗正。正黄旗汉军都统。乾隆即位后,晋封慎郡王。乾隆三年(1738)七月,擢任议政。五年二月,授正白旗满洲都统。
七年三月充玉牒馆总裁。允禧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薨逝,享年四十八岁,谥曰靖。
18、皇二十二子(病逝)
爱新觉罗·胤祜 (1711-1744)清圣祖康熙第二十二子恭勤贝勒,雍正皇帝异母弟,其初行次为第三十二,康熙五十年辛卯十二月初三日酉时生(1711年),色赫图氏(康熙谨嫔)出。
康熙五十年始(公元1711年)从幸塞外。雍正八年二月(公元1730年)封贝子。雍正十二年二月(公元1734年)晋贝勒。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卒,谥曰恭勤。
子弘昽,袭贝子。卒。子永芝,袭镇国公。坐事,夺爵,爵除。乾隆九年(1744)正月初四日病故,时年三十四岁。
雍正帝胤禛(zhēn)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祜”。
19、皇二十三子(病逝)
爱新觉罗·胤祁,清圣祖皇帝康熙第二十三子。
胤祁生於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其生母石氏,雍正封“皇考贵人”。雍正八年二月十八日被封镇国公。
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七日,病故。諡曰“诚”,享年七十三岁。
20、皇二十四子(善终)
爱新觉罗·胤秘是清康熙皇帝二十四子,为康熙最小的儿子。雍正年间,封号諴,死后谥号恪,有子四人女七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次年(1723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帝王讳,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爱新觉罗·胤秘改为爱新觉罗·允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熙皇子
康熙儿子都是怎么死的
大阿哥胤褆,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胤褆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胤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 三阿哥胤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胤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胤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五弟胤祺,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 七弟胤佑,雍正八年(1630年)死。 八弟胤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胤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胤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胤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胤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胤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胤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胤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胤禟,因同胤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胤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胤禟出家!他借故命将胤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胤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胤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胤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胤誐,因党附胤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kān)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胤赍(jī)印册赐奠。胤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胤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四弟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胤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胤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康熙大阿哥怎么死的
被幽禁至死。
爱新觉罗·允禔(zhi)(1672年-1735年),原名爱新觉罗·胤禔,清朝宗室、康熙帝庶长子,雍正帝长兄。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幼殇未齿序,故为皇长子。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在塞外行围时太子允礽被废,允禔十分得意。康熙帝器重允禔,让他负责监视允礽,从塞外至京城都是由他看守。允禔认为时机已到,便向其父皇进言,要求杀死允礽。
此举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反感。后来皇三子允祉告发允禔用魇术废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对允禔所作所为极为气愤,直斥其为“乱臣贼子”。
下令,夺郡王爵,严加看守,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允禔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岁。
扩展资料:
大阿哥为惠妃纳兰氏所生。惠妃不算出名,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
不过这个大阿哥,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虽然早年比较得宠,在康熙平定葛尔丹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本人却可以说有些愚蠢。
他迷信喇嘛,为了当上皇帝,竟然想到了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礽。康熙一废太子的时候,命他守卫,他上窜下跳,甚至说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话,以为不立嫡则立长,他就可以当太子,让康熙极为寒心。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终其一生被囚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禔
康熙怎么死的?
1、康熙帝赴南苑打猎后,因“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大义觉迷录》)。随着病情加重,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晚去世。
2、人物简介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 3、人物成就 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康熙是怎么死的,雍正是正常即位吗
康熙是病死的,雍正是正常即位。
康熙皇帝名字叫做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病逝在了北京畅春园里面的清溪书屋,终年69岁。一共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
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祯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命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扩展资料:
而对于雍正帝取得皇位的合法性,自他登位那天开始直到今天,无论是在坊间还是学术界始终充满争议,以至成为清三大谜案之一。
雍正继位的疑案,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是改诏篡位说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宾天时留有遗诏。
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
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还有一种说法,把十字变成第。
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祯,祯是祯的古写,与胤禛的禛只有一笔半之差,略作改动,胤祯就变成了胤禛。
虽然篡改诏书之说甚为流行,但有人对此进行了驳斥。首先,于的繁体字为於,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传位於四子写成传位于四子的可能性。
但像发布传位诏书这样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的,将汉字的十改成于固然容易,但改满文和蒙文就不那么容易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熙皇帝(晚年病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雍正皇帝(巩固帝位)
是怎么(177)康熙(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