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神童“夏完淳”一生经历介绍,十六岁时就因抗清而死
江南神童“夏完淳”一生经历介绍,十六岁时就因抗清而死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华亭人。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
前言
在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祥和安宁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青少年关注的是自己的学习、事业、爱情、家庭……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可以去游乐场所尽情玩耍,也可在温暖的小巢中欣赏音乐、阅读书籍……生活就像流水一样平静。没有人担心这和平的生活条件是否会失去,也很少有人经历过威胁生命的战火,遭受过外族的侮辱……。然而,就在那并不古老的历史长河中,便有着许多和他们一样年纪的青少年,为了挽民族于倒悬,为了保全民族的气节和人的尊严而毁家纡难,投入到滚滚的烽烟中去……。伟大的抗日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再上溯几百年,我们便会遇到历史上又一个变动的时代:明末清初。这同样是一个充满血泪与不屈抗争的可歌可泣的时代。尽管从今天的角度看来,满族也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场斗争是满汉地主阶级之间争夺剥削统治权力的斗争,是封建王朝内部权力的更替,但在这天崩地坼时代进步官员、知识分子及广大劳动人民面对清朝统治者残酷镇压与奴役所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则永远值得我们敬佩。这种精神,上传屈原、岳飞、文天祥,下启林则徐、魏源、孙中山以至抗战时期的爱国民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结晶与再现。忠、孝这中国传统的伦理规范所产生的强烈审美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夏完淳就是抗清义士的杰出代表。他之所以为后人广泛传扬,不止因为他高昂的抗清激情和民族气节,还因为他就义时尚不到17岁。17岁,正是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许多人在这个时候尚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人生观还刚刚建立。但是,夏完淳这个早慧的天才少年在民族危亡、生灵涂炭的乱世迅速成熟,以17岁的年龄做出了连成人也要为之叹服的壮行,并留下了不少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诗文,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幸运的是,在明、清之际的爱国诗人中,他是作品保存得比较完整并受到后世重视的一个。早在辛亥革命以前,夏完淳就引起柳亚子、陈去病、汪辟疆等人的注意,汪辟疆在《三百年前一位青年抗战的民族文艺家》中这样评价他:在我国过去几千年的史册上,的确产生了不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年龄,仅仅只有十七岁;……他的文学,几至无体不工,虽然不能和徐陵……杜甫、李商隐、辛弃疾这一般人入齐驱之辔,(却)的确是步着他们的后尘,走入了他们共同的途径……与他同时的鼎鼎大名的文人学者……。也要向这一位青年文艺家五体投地的致最敬礼。
夏完淳,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的思想当然还有狭窄的一面,比如他深受封建士大夫的影响,奉朱明王朝为正统,不能正确认识农民起义军的本质等等,因为在那个时代,爱国者往往把忠君作为表现爱国思想、从事爱国活动的形式,这是所有封建时代爱国者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这些局限性都不能掩盖他身上夺目的光辉,尤其在国难深重的时候,这种光辉就更加灿烂华美。郭沫若在抗战时期以夏完淳事迹为基础创作的话剧《南冠草》曾激动过多少誓以热血拯救祖国的中华儿女!今天,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对祖国的义务没有变,青年人追求向上、追求真理的激情没有变,因此在他的身上,我们同样能汲取许多做人的力量。
对青少年来说,夏完淳这个人物有着不可磨灭的榜样作用,而且他的无论是做人还是事业的成功,都很有值得人们深思的价值。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关于神童的记载,但他们大多只是天上的流星,闪烁一时便没了光彩。王安石那篇著名的《伤仲永》对这种情况加以了分析,对社会上不正确的培养神童方法进行了指责。确实,这些天资聪慧的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但盲目的吹捧迎合只能让这些还未完全成熟的孩子丧失进取心和清醒的认识,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同时又不再继续学习,因此大多数孩子很快就江郎才尽,像仲永一样沉溺于大人的指挥和机械的创作中,泯然众人矣。
现代研究也证明,一个人最终的成功,不只取决于他的智力因素,更取决于他的非智力因素。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尚的思想品德、永不屈服的意志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标准。正如郭沫若感叹的那样:夏完淳是一个神童,五岁知五经,九岁善词赋古文,十五从军,十七殉国,不仅文辞出众,而且行事亦可惊人……。似乎在教育学上也是最值得宝贵的事例。夏完淳的辉煌,不能不说是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学提供了一个经验,即怎样的后天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幼时的聪明才智转变为成年时的栋梁之资。夏完淳是成功了,那是因为他具有好的家庭,好的亲眷,好的师友,好的时代,一言以蔽之,便是好的教育(郭沫若)。今天我们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他们身上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怎样利用古人的经验教育自己的后代,特别是不光教给他们知识,还教给他们对待逆境的精神,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夏完淳的成功,应该成为教育学上的一个借鉴。
第一章:醴泉有源
夏完淳出生于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这时的明朝社会离灭亡只有13年了,可谓内忧外患,积重难返。自天启以来的虐政,弄得民穷财尽,崇祯上台后虽决心挽回败局,但已是强弩之末。再加上他刚愎自用,多疑少信,不喜欢听逆耳之言,信任贡谀献媚的宦官,因此不但促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而且还自毁长城,中了离间计,杀害了袁崇焕等忠心为国的良臣,给予关外清兵入侵的机会。同时,自1628年起,在饥荒最为严重的陕北又爆发了农民起义。焦头烂额的崇祯帝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剿匪上,大力征收苛捐杂税,抓丁入伍以对付农民起义,使得国家一片混乱,政治已紊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同时,在文化思想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要求个性解放,反对理学桎梏的时代精神也在广泛发展,许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的士人按照文学观念或活动地域形成各种流派或社团,与腐朽的阉党进行斗争。这里面就有著名的东林党。继东林党之后,又有组织地主阶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小市民的复社和几社,而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就是几社的创始人之一。
一代奇才夏完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在大雷雨即将来临前的江南,松江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
夏完淳出生后,夏家上下欢天喜地,亲朋好友也纷纷前来祝贺,祝贺夏允彝35岁喜得贵子,更祝贺夏家单弱的门庭终于有了生机。大家都涌到摇篮边,啧啧称赞这有着一双黑亮眼睛的婴儿天庭饱满、聪明可爱。此刻,这个躺在摇篮里,乳名端哥,大名完淳,号存古,别号小隐的孩子还不知道,那些欢喜地俯在摇篮上向他微笑的人是多么地优秀,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教诲将影响他短短17年的有生之年,并使这17年在历史上永远留下光辉的一页,并且因为了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因此留在了历史的书页中。
如果说夏完淳是一株挺立的青松的话,无疑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根茎供给了他养分,支持了他每一点一滴的成长。在夏完淳成长的周围,有一个极良好的环境,上至先人遗风,父母教诲,下至姐妹及亲戚朋友的影响,这一切都成就了他的才华与品格。
让我们先从夏家这条根说起。夏氏先世是晋朝人夏统,因此夏家也算是诗礼后裔。夏统生活的时代也是乱世,他不肯与奸臣同流合污,隐居家乡会稽,并在《晋书·隐逸传》上留有清名。这种刚直不阿、清白做人的家风遗训一直为后人所继承,同时又在明末这个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染上了新的色彩。
夏完淳的祖父夏时正是一位很有个性,却不为世所重用的知识分子。他身世很苦,由于父亲夏凤早逝,幼年时他便被过继给了叔叔夏鸾。由于是被出嗣的,心理上自然有些悲凉,再加上他的新父母严禁别人谈论他亲生父亲的事情,因此夏时正对自己的亲生父亲只能靠幼时的记忆来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但夏时正天生警醒,非常早慧。据说他4岁时,亲生父亲还没有去世,有一天,他看见父亲和客人玩叫做双陆的游戏(一种赌博,类似于今天的掷骰子),好奇心动,便替父亲叫点,谁知百发百中,父亲大惊,自以后便非常喜爱他。他却天性驯谨,不因为父亲的喜爱而失去规矩、沾沾自喜。还有一次,他因为某事而训斥家里的小厮,这在封建时代是极其正常的,一般人并不以为怪,但父亲夏凤却非常生气,他告诫夏时正说:他(指小厮)也是父母的孩子,难道他就不能呵斥你吗?幼时亲生父亲的教育给夏时正的感触是终生难忘的,从此他再也没有斥责过仆人,直至生命结束。
进私塾后,夏时正的才华得到了充分体现。据说他只要通读一遍书籍就能倒背如流,记忆力极其惊人,年龄稍大时,他已有了自己的主见,竟常常问倒老师。在参加童子试时,他通过了极严格的测试,名列榜首。一天,在考试前夕,他为散心溜到市场上去默记各个摊位上货物的名称,从各种各样的鞋子到家具、医药、生活用品数千样无一不记,回家后竟然倒背如流,据查只遗漏了两件!

然而聪明的头脑并没能使他在陈腐的考试制度中脱颖而出。虽然童子试优秀,但长大后参加八股取胜的省试时,他却名落孙山。读过《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节的人,大概都知道这种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可恶。好在夏时正不像范进那样迂腐,既然不能中举,他便潜心钻研诗词歌赋,与当地朋友唱和,颇受大家推崇。这其间他曾有过被提拔的机会,但欣赏他才华的学使突然得病死亡,似乎是老天有意和他作对,他的考卷又神秘地丢失。这场打击之后,夏时正终于感叹人不可违命,便无心再考,他曾说:命憎才,才亦憎命。昔日的清高变成了苦难后的谦恭。过去,他自恃才高看不起任何人,现在则是觉得任何人都有强于自己的地方。失败后的他,过起了一种潇洒的隐居生活,整日不拘小节,与朋友们吹奏乐器,占射诽谐,喝酒取乐,并借东晋人张季鹰的话说:吾今而知醉之名人,甚于名之醉人也。但是,无人知晓,在他那颗曾经向往过经天纬地的心中,是否还存有一丝的悔恨与遗憾呢?
祸不单行。不久,灾难又降临到他身上,由于喝酒太多,他得了一种类似于今天肝腹水的怪病,几次差点死掉,幸好有国医救治,才得以康复。从鬼门关走回的他,似乎对人生更有了一点感悟与参透。对于自身,他彻底放弃了希望,而把成才的向往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时他的两个儿子之旭和允彝(即夏完淳之父)已经懂事,且天资聪慧。夏时正严格管教,不敢有一丝懈怠。举例来说,如果儿子在吃晚饭前还没写完文章,他便不准他们吃饭,如果文章稍不如意,便要大改三遍。虽然这种方法并不一定可取,但从某方面来说,也表明他急切报国立业的心愿已移到了后代身上,虽然他表面豁达,放弃了一切追求,但心却并未真正归隐。为了儿子的前途,夏时正常常在夜深人静,其他人都已入睡时还坐在儿子对面,默默地看着他们在油灯下读书,直至晨曦初露时,才悄悄地起身离去。
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两个儿子都早早地便有了成就,尤其允彝更是名誉日盛,颇有神童之声。父由子贵,夏时正的名声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响亮。但此时的夏时正却越发谦虚,甚至连郡邑的门都不愿经过,宁愿绕道而行。郡邑三次礼聘他为大宾(即高级顾问),他都推辞不去,并且发话说:我早就发誓不去官员的家里,为什么要改变我的气节呢?确实,此时他已经看透了世事,对人生有了清醒的认识,这认识同时影响了他的儿子们。
夏时正晚年性格更加恬淡。和别人不同,他一生都不置财产,虽然有祖传的田地一顷,却并不知道田地的方位,更别提一般人关注的理财治家了。有时,他看见家人为穷困而发愁,便会快步走开,同时嘟哝道:快把这些忘掉吧,不要让它们扰乱你们的心情。如果在路上碰见佃户恭敬地称他主人,他也急急地掩耳跑开,感到非常的不快。这不能不说是亲生父亲夏凤在他小时所进行的民本主义教育之潜移默化的结果。
夏时正的一生,确实是痛苦中的放旷,潇洒中的无奈。人们都称他卓越,称他真纯,但又有谁知旷达背后的辛酸与代价!他生前曾留言,死后要葬在玉峰与泖水间,让灵魂也和云、鹤一起飘游,远离人间的纷争。这个生活在明朝灭亡前夕的隐士,其一生的旷达和潇洒不知引起了多少后人的敬慕!也许,当后来夏完淳在战火中奔波不已时,也会怀着羡慕的心情想起祖父这种闲云野鹤般的一生。但是,这只是和平时代封建文人的潇洒,时代的变化,历史的责任已不允许夏完淳放下重任,躲避于小窠之中了。如果那时他的祖父夏时正还活着,大概也不会再这样做。因为他的隐避,和其先祖夏统一样,是对社会的一种无声反抗和谴责,而从本质上来说,他又是一个入世的、爱国的人。这种精神传给了他的儿子夏允彝,也传给了他的孙子夏完淳。
夏完淳的祖父这样与众不同,他的祖母也同样是一位奇女子。完淳的祖母顾氏,亦以识见过人、教子以正见称,夏完淳的恩师陈子龙等人曾写过深情的文章来歌颂她。而且,这位祖母还直接给了夏完淳以教育,因此可以说,夏完淳从祖母这里取得的教诲要比从祖父那里得到的更多些。
对于夏老太太顾氏的功绩,陈子龙在一封祝寿信上曾怀着崇敬之情加以歌颂,并仔细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的晚明,夏允彝兄弟成功的原因及其与顾氏教育的关系。这在今天的商品社会无疑也有很深远的意义。陈子龙说,现在人的教育方法,我是知道的。他们讲究外表的阔气,讲究积累财产,做官为绅。能穿盛装华服,能吃美食大餐,生活安乐舒适,这就是他们对子女的全部要求。可悲的是,这已成为了一种普遍流行的风尚。在这种风尚影响下,他们的子孙必定只注意蝇头小利,不关心国家大事。这就造成他们平时没有治国的方案,到国家急需用人之际又不知所措,无法出力。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也是国家的悲哀。可敬的是,生长于闺房的顾氏却对国家人生有极清醒的态度,对两个儿子之旭和允彝,她因材施教,不落俗流。对于社会弊病,一般作父母的都教育儿子少管为佳,要推方为圆,顺应潮流,不可逆干,顾氏却鼓励儿子们向时弊开刀,对社会问题不是回避,而是斗争。她不但不怕儿子参与改革,而且还惟恐其不然,丢失了正直文人的气节。对于顾氏的远见和魄力,陈子龙佩服得五体投地,称赞她有大过人之识!此话出于陈子龙之口,真是至上的评价。
除陈子龙之外,其他人对顾氏的胸襟气度也是赞扬有加。许多人在文章中把她与亚圣孟子的母亲相比,称赞说夏子以功与言显,而归其德于太夫人,德者功与言之母也。并认为顾氏是上天特意安排给人间的奇母,她的功绩甚至超过了夏时正,并且影响了四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夏允彝兄弟并不都是她所亲生,但她对兄弟两人视同一人,始终毫无偏袒,爱护有加,这不仅深深影响了兄弟两人的性格与感情,也对儿媳、夏允彝的妻子盛氏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因为夏完淳同样不是盛氏的亲生儿子,但盛氏对夏完淳亲同己出般的爱护在历史上也同样被传为佳话。
提起盛氏,就不能不提起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这也同样是个传奇般的杰出人物。无疑地,他是所有人中对夏完淳影响最大的一个。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夏允彝是几社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受东林党人那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入世精神影响,他不再像父亲夏时正那样求个人超脱,而是积极与好友、同乡陈子龙等72人共建几社,提倡文学,树立气节,为有用之学,希求重振国风。他的名声在江南一带很为士人所推重。受母亲顾氏教育和父亲严格要求的影响,他非常关心国事,独处一室,却志常在天下,不但对经史子集样样俱通,而且还对历代典章制度作过详细研究,可见其人确有担天下大任的才能。
他之所以被人们所推重,不光由于自身的才干,还在于他对青年人非常宽厚。只要看到他们的一点点成就,他就要立刻热情称赞,而且称不绝口,即使对子女也不例外。许多青年人,包括小夏允彝十几岁的陈子龙,都是在他的鼓励帮助下成才的。陈子龙曾在《报夏考功》中充满感情地回忆自己年轻时怎样在夏允彝的热情关怀下学习诗书以及和夏允彝结成忘年之交的动人事情。还有学生在回忆夏允彝的廉洁时说:先生外若煦煦(即平和的样子),而持身甚严,一介不取,即余称相知,而终岁修敬,不敢以鸡豚献,惟乌薪一二篓而已(见曹家驹《说梦》第一卷)。可见夏完淳能有后来的成就,父亲的言传身教当推首功。
夏允彝的出色之处还在于他能做到当局者自清,敏感地看到自身以及自己所处的团体的弱点,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有一件事可以很好地说明他的这种领袖之才。他和朋友们建立的几社在继承东林党人遗风,提倡有用之学的风气上起过很大的作用,但几社也有一个规矩,即非师生者不能同社。有人便指出这是朋党之风,即搞宗派,拉关系,甚至讽刺说如果几社有人做了官必然会使社会遭殃。当时夏允彝的好友,夏完淳的老师陈子龙还是个年轻的书生,血气方刚,听到此言立即大怒。夏允彝却对他说:我们立社时之所以有这条规则,是因为大家认为师生关系就像水乳一样亲密,将来有人成就事业时,必能从他身上找到成就学问的渊源所在。然而这个人的话也很有道理。良药虽苦,却利于治理弊病。应该虚心接受。听了这番宽厚而明智的言语,陈子龙恍然大悟,立刻把提意见者视为上宾,优礼待之。由此可见时人对夏允彝慎密有思(见朱溶《忠义录》)的评价并不过分。有这样宽厚明智的父亲,夏完淳的早熟也就并不令人惊异了,而夏允彝教子时少见的民主、自由的作风也当可以想象。
夏允彝从儿子懂事时起就教他四书五经、天下诗文,而且在讲授诗文的同时更注重爱国主义的教育。那些为了国家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名字和他们的《正气歌》、《满江红》一起深深地铭刻在小完淳的心中,而父亲及其朋友们为匡救天下,恢复优秀儒家传统和阉党进行斗争的情景更是给了他现实的教育。
刚才提到的夏允彝正妻、完淳的嫡母盛氏的教育与爱护也是小完淳成长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完淳是夏允彝的偏房陆氏亲生,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正妻的地位是很高的,完淳虽为陆氏亲生,但按规矩他必须叫盛氏为母亲,对陆氏只能称呼娘,而且归于盛氏的名下。这种不合理的做法对他小小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好在盛氏为人温和大度,对陆氏与完淳的亲近非常理解,从不加干涉,并且利用自己精通文墨的优势,每天悉心教授完淳诗文和礼仪,使完淳深为感动,并且终生像对待生母那样敬重热爱这位嫡母。后来夏完淳在就义前夕写的《狱中上母书》,从表面上来看,就是写给盛氏,这个他名义上的母亲的。在那个封建时期,这是天经地义的规矩,而夏完淳又是受封建教育很深的人。自他懂事时起,小小的心灵中就受到这样的强迫:即使他爱自己的生母,也不能一无保留地挂在脸上,这种感情必须拿来对待嫡母。长期受这种等级观念影响,再加上盛氏确实明理通情,因此他对盛氏的感情深也是很自然的事。
这位嫡母对他的钟爱确是传颂一时的。夏完淳在就义前写的《狱中上母书》中曾提到,嫡母15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教自己礼仪及诗书,是千古难得的好母亲。至于他的生母陆氏,则生平不详,据郭沫若先生考证说,陆氏也是一个长于文笔的人,绝不是寻常的女子,并有陆氏亲笔写的悼念儿子的诗歌为证。尽管关于陆氏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但从夏完淳的上母书中我们也可隐隐看出他对生母陆氏热爱与歉疚相混杂的、欲说还休的复杂心情。
夏完淳的伯父夏之旭,当年曾与夏允彝并驾齐驱,同样以文才著名,他对于完淳的教育也不无影响。据说完淳12岁时已很有名声,不免聪明外露,父亲夏允彝又常常让他在宾朋满座时出来作陪,在席间完淳大谈军事策略及边防情况,夏之旭怕他过于得意,常常制止他说:有客人在座,你不要这样张狂!伯父的严厉虽不无夫子之气,但对完淳后来养成谦虚沉静的做人态度也不无裨益。
夏完淳的前辈们这样出色,同辈的姐妹也极富文采,对他影响很大。夏完淳有一姐一妹,姐姐夏淑吉是个女诗人,字美南,号荆隐,虽然是正房盛氏亲生,与完淳同父不同母,而且年长完淳15岁,但和弟弟的感情却非常深厚。夏完淳诗文中提到她的地方极多,甚至认为她的文采足以比得上东汉时的才女蔡文姬。夏淑吉的夫家是浙江嘉定的侯家,丈夫侯文中是夏完淳一生中最敬佩的同辈人之一,可惜在完淳六七岁时就早逝了,完淳对他的了解多是从其遗留的诗文中得到的。侯家也是江南有名的才子之家,后来在抗清斗争中,父子几人同时遇难,几乎全家都为国捐躯。姐丈一家的这种气节与才情对夏完淳成长的影响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
完淳的妹妹惠吉,字昭南,号兰隐,和他同为陆氏夫人所生。惠吉的字为昭南,和字美南的姐姐淑吉同称二南,再加上夏完淳,姐、弟、妹三人又同时被称为空谷三隐(夏完淳号小隐)。惠吉也富有才气,和完淳的感情亦很好。完淳曾在诗中称赞他们的兄妹情谊为:天涯风雨雁飞鸣,雨雪相依倍有情……论心此日欢方恰,惜别他时感又生。可见兄妹感情于一斑。完淳牺牲前,郑重地把亲生母亲陆氏托付给这个唯一的妹妹照顾。
夏家这脉已如此优秀,而完淳的亲友也同样出类拔萃,这也是他从小所受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完淳的亲眷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嘉定侯家外,还有嫡母盛氏的侄女盛蕴贞。和夏淑吉一样,她也是侯家的儿媳,只是她的命运比青年守寡的夏淑吉还要苦。她的未婚夫是淑吉丈夫侯文中的堂弟侯智含,也是有名的才子。但在抗清斗争中,智含在灵隐逃难时死去,她便成了还未成亲的未亡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封建时代,这个弱女子只得和夏淑吉一样削发为尼,做了淑吉的徒弟。她的诗写得非常真挚动情,如《寄兄》:一自双亲杳,乡园不忍旋。七年三见面,稚子渐齐肩。梦断燕山月,春归海树烟。书来能念我,三复W_篇。而她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那首《赠圣幢诗》,其中心能同水月,骨自带烟霞被人们传为难得的清灵佳句。由于她和夏完淳是表亲,又是完淳姐姐夏淑吉的妯娌和徒弟,因此和夏完淳也成为互相影响的知己。
夏完淳很小便由父母作主订了亲,他的岳父钱彦林是嘉善一带极有名望的才子,而且性格豪爽,被称做钱长公。这位岳父可谓为完淳的师表,明亡时他积极参加抗清,组织义军,后来因掩护过完淳的老师,上文提到的抗清义士陈子龙而被捕,和女婿夏完淳同一天为国捐躯。浩然正气,可歌可泣!他死后,妻子徐氏不愿独活,也投水自尽了。
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有才名的人,和完淳也非常要好。长子钱熙风姿玉立,才气纵横,也是夏完淳最敬重的同辈人之一,只可惜有才无命,在完淳16岁时便因参加抗清活动,积劳成疾去世,完淳伤心不已,曾写下千古文章未尽才的悼语,谁知一年后这诗竟也成了他自己的悼语!钱熙的弟弟钱默似乎比哥哥更有文采,他8岁时就能写诗,15岁当了进士,和完淳也有唱和,在当时和夏完淳同有神童之誉,并为夏完淳写过一篇《神童赋》,神童为神童写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明末家破人亡后,钱默流浪各地,不知所终。
另外,岳父的堂兄钱也是完淳的抗清同志,和他们翁婿二人在同一天壮烈殉国。亲戚们的才情与气节为完淳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更大的优良环境,使他在耳濡目染中思索、学习,得到了做人的力量和做文的启示。这是夏完淳的幸运,也是他最后成才的一块重要基石。
有了良好的家风、卓越的亲朋,夏完淳的幸运还在于他有一批良师。早在他出生时,在宾朋往来,觥筹交错的庆贺声中,夏允彝的心中就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忧虑。花厅里清客云集,欢声笑语,花厅外却是乌云压城,山雨欲来。中年得子的狂喜并不能冲散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自身出路的思索。还有,就是对教育儿子的筹划。随着完淳年龄的渐渐长大及国势的日趋衰微,夏允彝心中的紧迫感也愈加强烈。他预见到将来会有很艰苦的振兴大业等待着完淳他们,也许他们要提早担负起父辈身上的责任。而完淳,又无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对这样一块璞玉,需要最好的工匠来加以雕琢,绝不能只局限于自家门庭的教育,只有纳百川之源,才能成为江河。在这些当时最杰出的良师中,对夏完淳影响最大的,自然当推陈子龙。
陈子龙,字卧子,也是松江华亭人,他比夏允彝小12岁,但夏允彝非常器重他的才华,常常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与他结为了忘年之交。二人志同道合,同为几社的组织者与创始人,人称陈、夏。陈子龙不但有丰富的学识,而且志向高远、善于运筹帷幄,是难得的济世之才。
在文学上,陈子龙和夏允彝一样主张继承明代前后七子传统,诗宗法汉魏六朝盛唐之音,以求振兴国运。他的才气在当地及江南各省都很有名,尤其以不读死书,重视时务而闻名于世,这在迂朽的明末是很难得的。他对宦官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都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完淳的文学成就亦受了他很大的影响。他和夏完淳的关系即使在现在也是非常理想完美的,二人既是师生,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又成为共同战斗的战友。他对夏完淳的影响,并不小于夏允彝。
完淳的老师除了陈子龙外,还有太仓人张溥,他是复社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五人墓碑记》向为人们所传诵,并被选入了高中课本里。张溥也是夏允彝的要好朋友,对完淳非常喜爱,常常耐心地给他解释书中的疑难问题,只是英年早逝,死的时候只有40岁,那时夏完淳还不到12岁。
完淳的老师中还有抗清义士史可法、黄道周以及后来完淳为之做参谋的吴志葵等。他们的气节文章给夏完淳带来的是另一方面的更加严谨、更加壮烈的教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五个平生风谊兼师友的特殊人物,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姐丈侯文中、内兄(大舅子)钱熙外,还有一个后来死得极其悲壮的人陆鲲庭。清兵入浙江后,这个崇祯时的进士惟恐被拉出来做官受辱,决心一死。无奈家人对他看管很严。一天,他趁妻子偶然离开时插上房门上吊自杀。家人发觉后破墙而入救活了他。他却痛苦万分,质问家人:奈何苦我!最终还是自杀身死。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是并不鲜见的。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不像洪承畴那样卖身求荣做了贰臣,也不隐居保全自身,而誓死以求舍生取义,这种精神极其悲壮。
夏完淳能有幸遇到这么多良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千百年来祖国传统文化熏染的结果使夏允彝没有被别人对他儿子的吹捧夸奖冲昏头脑,而是清醒地意识到必须从性格及品性上来对儿子进行教育,并为他选择了多位这方面的良师。为此,夏完淳将一生感激自己的父亲。
综上所述,夏完淳之所以能迅速成长,最后成为留名青史的少年英雄,除了他自己有较好的资质以及刻苦学习的主观条件外,家世、家庭、环境、教育、交游、社会、时代诸因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言行,都是有着自幼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立身报国的信念为指导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十几年来一点一滴的环境熏陶与长辈的言传身教都为他在特殊而伟大时代中的杰出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