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康有为评价 100多年前,康有為曾花150萬在歐洲買了一座島,現在屬於哪個國家
100多年前,康有為曾花150萬在歐洲買了一座島,現在屬於哪個國家 清朝末年,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慈禧太后的賣國求榮,中國在列強的入侵之下逐漸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眼看國家陷入危機,不少有識之士

100多年前,康有為曾花150萬在歐洲買了一座島,現在屬於哪個國家
清朝末年,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慈禧太后的賣國求榮,中國在列強的入侵之下逐漸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眼看國家陷入危機,不少有識之士開始積極活動,想要拯救大廈將傾的晚清。舉例來說,林則徐、嚴復等人最早開眼看世界,編撰了介紹西方的書籍,而清政府內部則開展了洋務運動,想要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除此之外,當時還有一人四處宣傳西學,想要在清朝實現君主立憲,他就是康有為。
提到康有為,可能人們對他的印象並不算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在推動維新變法失敗後選擇了火速逃到外國,並且謊稱自己有光緒皇帝賜給的"衣帶詔",從而打著救國的旗號獲得大筆資助。
拿到錢後,康有為並沒有積極投身所謂的救國事業,而是幾乎都花在了自己的享樂上。甚至,康有為當年還在歐洲購買了一座小島,這和救國無疑沒有半點關係,純粹是他自己享樂的行為。那麼,康有為在一百多年前據說是花一百五十萬購買的這座島,現在屬於哪個國家呢?
咸豐八年(1858),康有為生於廣東南海西樵山的一個官僚地主家庭,不得不說,他的天賦確實出眾,因此從小在處事上就比普通人想的更加深遠。當時,廣東可以說是與西方交流最多的地區之一,康有為在那裡長大,受西學的影響著實不少。
十六歲時,康有為通過《瀛寰志略》開啟了自己正式接觸西學的大門,五年後,感到傳統文化學術難以拯救中國的他開始大量閱讀西學書籍,這才接觸到了《進化論》和有關西方政治體制的內容。
光緒年間,康有為確定了從上層進行改革的策略,於是開始嘗試上書光緒帝。在經歷多次失敗後,他終於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成功被皇帝召見,開始實施維新變法。可惜的是,這場變法過於急躁和冒進,很快就因守舊派大臣反對、慈禧太后干涉而流產。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大肆抓捕維新派人士,康有為則很快經香港逃到了日本。
光緒二十五年(1899),清朝廷向日本政府施壓,要求他們不再庇護康有為,於是日本外務省便出資將康有為漂洋過海送到了加拿大。此後的數年,康有為打著營救光緒帝、振興中華的旗號四處活動,還曾經前往印度。
光緒三十年(1904),康有為第一次前往歐洲,他一路北上,來到了北歐國家瑞典。據已知記載,康有為是第三個到達瑞典的中國人,可以想見他第一次見到北歐風光時會有多麼驚艷。在瑞典,康有為沉醉於當地美麗的風景和人文建築,很快就愛上了那裡。
在自己的遊記中,康有為滿懷深情地寫道:"瑞典百千萬億島,樓台無數月明中……島外有湖湖外島,山中為市市中山……欲徙宅居之。"出於內心的狂熱喜愛,康有為在斯德哥爾摩東南沿海地區的富人區挑中了一座小島,並且以據說是兩萬八千克朗的價格將其買下。光是有一座無人島當然不行,康有為還斥三萬六千克朗巨資在島上修建起了中國式的園林,並將其命名為"北海草堂"。
為了這座小島,康有為前後花費了六萬四千克朗,而有人聯繫當時的經濟水平,認為將其換算成人民幣的話大約是一百五十萬。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年很有價值的東西到今天可能已經是司空見慣,所以我們也不能直接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待當年的事物。總之,康有為購島、裝修的錢在當年無疑是一筆巨款。
在北海草堂里,康有為度過了三年的歲月,而三年後,他便因為清廷宣布預備立憲而離開歐洲趕赴保皇黨聚集的紐約。此後,康有為一直以"帝國憲政會"的名義活動,致力於請求清廷召開國會。不過即使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清廷仍然不願意交出權力,其組織的"皇族內閣"仍然是封建性質濃厚。
宣統三年(1911)八月,武昌起義爆發,第二年年初,清帝宣布遜位,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宣告滅亡。當時,一心在中國實現君主立憲的康有為非常失望,於是一邊在上海辦報宣揚孔教,一邊聯繫軍閥張勳,鐵了心要擁立溥儀複位。民國六年(1917),康有為、張勳發動兵變復辟,但很快遭遇失敗,前者遭到通緝,被迫逃亡上海。
一次次的碰壁磨滅了康有為實現自己理想的熱情,或許是年紀漸漸增長的原因,他沒有再前往海外,而是留在了青島閑居。
因為長久沒人打理,康有為在瑞典購置的那座小島逐漸荒蕪破敗,後來被瑞典政府以沒有繼承人為由收回,如今,它有了"Restaurangholmen"的新名字,只有當地的華人還會習慣性地叫它"康有為島"。
很赞哦!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