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下章台 要言不烦

火烧 2022-04-25 01:02:13 1058
要言不烦 【成语名字】要言不烦 gt 【汉语拼音】yào yá ù fá gt 【成语解释】 gt 说话精要,不啰嗦。语出《辂别传》。 gt 【成语典故】 gt 《辂别传》(据《三国志.卷二九.魏书.
下章台 要言不烦

要言不烦  

【成语名字】要言不烦>【汉语拼音】yào yán bù fán>【成语解释】> 说话精要,不啰嗦。语出《辂别传》。>【成语典故】> 《辂别传》(据《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管辂》裴松之注引)> 辂为何晏所请,果共论易九事,九事皆明。晏曰:“君论阴阳,此世无双。”时邓扬与晏共坐,扬言:“君见谓善《易》,而语初不及《易》中辞义,何故也?”辂寻声答之曰:“夫善《易》者不论《易》也。”晏含笑而赞之“可谓要言不烦也”。因请辂为卦。>【成语注解】> 1、 辂:即管辂(公元209~256),字公明,三国魏平原人。幼喜仰视星辰,及长精风角、占相之道。尝与何晏、锺毓论《易》。> 2、 《易》:即《易经》,由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经的内容最早只是记载大自然、天文和气象等的变化,古代帝王作为施政之用,百姓用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传,始为哲理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称为《羲经》、《周易》。> 3、 晏:即何晏(?~公元249),字平叔,三国魏宛人。好老庄之言,与夏侯玄、王弼等竞尚清谈,士大夫效之,遂成一时风气,后为司马懿所杀。> 4、 烦:同“繁”,繁杂、众多。>【成语出处】> 1、《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管辂》裴松之注引《辂别传》:“辂寻声答之曰:『夫善《易》者不论《易》也。』晏含笑而赞之:『可谓要言不烦也。』”(源)> 2、宋.朱熹〈答汪尚书书〉:“熹不揆愚鄙,妄陈管见。伏蒙高明垂赐诲答,反复玩味,钦佩无忘。然有所疑,敢不自竭?道在六经,何必它求诚如台谕,亦可谓要言不烦矣!”> 3、《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我合你们说句要言不烦的话,阃以外将军制之,你们还有甚么为难的不成?”> 4、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二八.治道二》:“明道论乐,谓:『将上下声考之,须得其正,一言以蔽之,省辨论者多少纷纷。』此等处,与所谓『加一倍』法者,皆可谓要言不烦。”> 5、清.吴本泰〈广雅序〉:“《广雅》者,博士张揖所纂辑,以广《尔雅》者也。……凡《尔雅》所不经载者,详录品核,着于篇以广厥义。予闻之『神明无象,要言不烦。』《尔雅》之列于十三经,已弁髦之。是编不赘疣甚乎?”>【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形容说话精要,不啰嗦。> 使用类别    用在“言辞精练”的表述上。>【要言不烦造句】   > 1、讲电话时请要言不烦,节省通话时间。> 2、写论说文时,要言不烦和说理明确是很重要的原则。> 3、这家报社的社论总是要言不烦,而且见解精辟独到。> 4、要言不烦、立论明确的文章,现在已愈来愈难见到了。> 5、相较之下,要言不烦的演讲比长篇大论,更能打动人心。> 6、发言的人谨守要言不烦的原则,必可提升会议的质量及效率。> 7、你们辩了半天,也没个定论;容我说句要言不烦的话:“多说无益,不如力行。”> 辨识>【近义词】:言简意赅>【反义词】:拖泥带水,长篇大论,连篇累牍,絮絮叨叨> 辨似:> 形音辨误   > 同    “要言不烦”及“言简意赅”都有言辞精要的意思。> 异    “要言不烦”侧重于简明切要;“言简意赅”则侧重于简明完备。> 要言不烦    言简意赅    辨似例句> 讲电话时请要言不烦,节省通话时间。> 这个道理如此复杂,他竟然可以言简意赅,确实是不容易。>【参考词语】:至言不繁>【汉语拼音】:zhì yán bù fán>【成语解释】:至理之言精简,不繁琐。见“要言不烦”条。> 1、宋.苏轼〈与孙运句书〉:“近见江南老人,年七十二,状貌气力如四五十人,问其所得,初无异术,但云平生习不饮汤水耳。常人日饮数升,吾日减一合,今但沾唇而已。脾胃恶湿,饮少胃强气盛液行,自然不湿,虽冒暑远行亦不念水。此可谓至言不繁。”>【要言不烦的】> 根据《辂别传》所载,有一次何晏邀请管辂前来一起讨论《易经》爻辞,结果管辂说得头头是道。于是何晏说:“在谈论自然现象方面,你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这时坐在一旁的邓扬(字玄茂,三国魏南阳人,为司马懿所杀。)就说:“管辂,别人都说你精通《易经》,为什么平常讲话却佷少谈到《易经》的道理呢?”管辂随声应答说:“精通《易经》的人是不谈论《易经》的。”何晏带着笑容称赞他说话精要不啰嗦。后来“要言不烦”演变为成语,就用来形容说话精要,不啰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