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光明日报张雁 TA們登上《光明日報》頭版!
TA們登上《光明日報》頭版! 新區援鄂醫護工作者的故事登上《光明日報》頭版啦!快來看看,TA們的故事。湖北加油!新區90後武漢戰疫記3月31日下午3點多,經過79天的別離,吳罡回到了江蘇南京的家門口。

TA們登上《光明日報》頭版!
新區援鄂醫護工作者的故事登上《光明日報》頭版啦!快來看看,TA們的故事。湖北加油!
新區90後武漢戰疫記
3月31日下午3點多,經過79天的別離,吳罡回到了江蘇南京的家門口。他剛打開車門,就被久已在雨中等候的媽媽緊緊摟在懷裡。
吳罡是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北院區重症醫學科的護士。作為江蘇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結束為期65天的戰鬥回到南京後,他在南京市國際會議中心隔離休養了14天。此刻,他和母親緊緊相擁,濃烈的牽掛在擁抱中一點一點釋放。
與他同批回來的,還有同院的護士李宗育。在順利完成任務後,接上級命令,又與121位江蘇醫療隊的戰友們,於3月31日轉戰武漢肺科醫院。
吳罡、李宗育,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90後。
出征
大年三十下午,李宗育和父親去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區分局的審批服務中心遷戶口。之前因為忙著考研究生,她耽誤了遷戶口。在回程的地鐵上,她打開手機,看到了護士長發在科室微信群里的消息,號召大家支援武漢。她幾乎沒有思考,就回復了兩個字,「我去。」
還沒下地鐵,她就接到了科室領導的電話,確定支援湖北的名單里有她。李宗育立馬就往家趕,她一筆一畫寫好「請戰書」。找不到紅色印泥,她翻箱倒櫃找出了幾支紅筆芯,吹出裡面的紅色油墨,在簽名上摁下了一個清晰、鮮紅的指印。
接下來的兩天,醫院對參戰人員作相關培訓,重點是如何做好防護。李宗育意識到,自己那頭烏黑亮麗的長髮,必須剪短。街上的理髮店都關門了,科室護士長找來開理髮店的人幫忙。咔嚓咔嚓,沒幾分鐘,齊腰長發就變成了齊耳短髮。
和李宗育同在一個醫院,卻不在一個科室的吳罡,也有著同樣的報名經歷。「武漢告急,1月中旬,我們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黨委副書記、重症醫學科專家邱海波教授已經去了武漢。當時我就有了上戰場的想法,我們這個專業在這種時候能夠派上用場。」1月24日,吳罡在科室里值夜班,護士長剛提起報名馳援武漢的事,吳罡沒等她把說完話,就舉起了手,說道:「我可以!」
雖然是江蘇支援湖北的第一批醫療隊隊員,但李宗育和吳罡並沒有和大部隊一起出發。第一批醫療隊有檢驗科、呼吸科、感染科等多個學科,吳罡他們一批20個人比較特殊,是作為重症護理隊對口支援武漢中南醫院的ICU,由徐州、南通、南京、無錫4個城市的醫護人員組成。
1月27日下午4點半,醫院為這20位勇士送行。等李宗育到了高鐵南京南站,「嘀嗒」,微信收到了父親的《送吾兒赴武漢戰疫》,「風蕭蕭兮江水寒,不計安危赴國難,恨無子嗣承祖志,幸有愛女學木蘭。武漢城頭愁雲重,荊楚大地苦雨漣,瘟疫橫行民誰救,白衣天使挽狂瀾,玉腕輕舒拂長袖,除卻陰霾煥新天。父女原是相依命,兒行千里此心牽,時時扶杖倚門望,置酒布宴待凱旋!」讀完父親寫給自己的詩,李宗育頓時淚流滿面。
後來在電話中,父親告訴她,那是他邊流淚邊寫的。「當時我們單位在開會,整理臨行前的醫療物資,我父親不方便進去看我,只好在外面等。出發是突然通知的,父親沒能趕上見我一面,他非常失落,在醫院對面的拐角處邊流淚,邊寫下了這首詩為我送行。」
一下車,吳罡感覺武漢的氣氛和南京不一樣。「南京還是有一點過年的氛圍,但武漢的路上已經看不到車和人。」吳罡說,「我意識到,這場抗疫戰爭已經開始了。」
戰鬥
經過防控措施和流程培訓,吳罡和李宗育很快進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重症ICU,主要工作是完成對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護理。進病房前,為了做到防護萬無一失,醫院規定醫護人員必須戴五層防護手套。
「手感很差」,吳罡說。平時非常簡單的動脈采血,現在只能憑經驗、細心和耐力慢慢摸,平常兩分鐘就完成了,現在可能需要5分鐘甚至10分鐘才能完成。後來規定戴三層手套就行,觸感上就好了一些。
厚重的防護裝備,讓體力消耗很大,尤其是對於李宗育這樣的女孩子。「穿著層層疊疊的防護服,密不透氣,幾乎要窒息。」李宗育回憶,剛去的半個月,醫護人手不夠,大家全憑意志支撐。
更具挑戰的是,李宗育原來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南醫院的CCU工作,CCU是重症冠心病患者的專科科室,所用儀器比較普通,而ICU是綜合科室,儀器更全面、更高級。來到中南醫院的重症ICU,很多儀器她以前都沒接觸過,對這些儀器的熟悉需要一個過程。
時間不等人,進病房就是進戰場,來不得一點遲疑和錯誤操作。多次重複使用的吸痰管,是新冠肺炎病房裡經常要使用的裝置,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被污染,必須熟練掌握手法。李宗育跟同事「搶」吸痰,「今天所有的吸痰我全包了。」一個病房二三十個病人,有痰就要吸,兩小時翻身一次也要吸,一天下來至少要吸三四十次,她很快就熟練掌握了吸痰操作。還有很多類型的插胃管的鼻飼營養泵,在病人即將治療結束時,她主動去卸下來,利用間歇時間,很快就學會了裝卸。8個小時不吃不喝,從病房出來的時候,她的衣服總是濕得透透的。
歸途
吳罡和李宗育是第一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的成員,3月16日回到南京開始隔離休養。醫院領導叮囑他們,好好把身體養好。
李宗育卻沒閑著,在知道隔離酒店和房間號以後,她立刻讓父親把《內科學》和《考研英語辭彙識記與應用大全》寄到了酒店,每天雷打不動花5個小時看書、背單詞。去年11月,她參加了東南大學醫學院護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考試。「知識多了不壓身。」李宗育表示。
吳罡在和女朋友商量過後,把一家國內知名企業頒發的「抗疫英雄獎」1萬元獎金,通過南京市紅十字會定向捐助給了他們的母校南京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各行各業不同職業的人都在作貢獻,我們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和武漢人民共渡難關。」吳罡說。
總有一種擔當不負青春
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年輕人的成長腳步。從前把名字寫在校服上的90後,這一次把名字寫在了防護服上。眾多90後、95後衝鋒在前,他們是戰「疫」一線的青年突擊隊,義無返顧地扛起責任和擔當。他們以令人欽佩的方式,選擇了自己的成長路徑。
什麼才是最好的青春?這個問題困擾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奮鬥,在成長中堅定前行的當代青年,一定會將奮鬥和責任作為青春最美的註解。90後、95後對青春的響亮回答,寫在摘下口罩的勒痕上,寫在穿著防護服的陌生背影上,也寫在戰「疫」烈士的墓志銘上。總有一種奮不顧身的力量,點燃青春熱血,給青春留下最值得珍藏的記憶。
(素材來源/光明日報、人民日報 編輯/陳茜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
很赞哦!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