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我发现了他的另一面 盛唐的另一面
盛唐的另一面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同談談唐朝。漢武帝泉下有知的話,依然會說那一句話:「原來,你們也是傀儡。原來你們還不如傀儡。」在幾百年的戰亂之後,依然有皇帝不如傀儡。在經歷五胡亂華和短暫的隋朝之後,
盛唐的另一面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同談談唐朝。
漢武帝泉下有知的話,依然會說那一句話:「原來,你們也是傀儡。原來你們還不如傀儡。」在幾百年的戰亂之後,依然有皇帝不如傀儡。
在經歷五胡亂華和短暫的隋朝之後,中國迎來了一個統一的王朝——唐。在世人眼中,唐朝始終有著其繁華的一面。但是繁盛背後的一面是什麼呢?是唐朝皇帝缺少對歷史發展邏輯認識的失控。
一放活就繁盛
在經歷長期的戰亂之後,唐朝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唐高祖把一切山澤稅、鹽稅統統廢除,之前由高價專營的鹽、鐵、酒等產業全數放縱民眾自主經營,放活民間。
另外,唐朝還將大量的人口和財富留在了民間。隋朝鼎盛的時期,全國有900萬戶。到了唐朝開國時,唐朝沒能建立高效的行政系統,統計人口過於粗略,全國的總戶數跌到了300萬戶。
唐代的稅賦是每戶兩石糧食,隋代是每戶三石糧食,唐朝初年的人數大概只有隋朝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唐朝社會的整體稅賦只有隋朝的五分之一左右。換句話說,跟隋朝相比,唐朝有大約五分之四的財富沒有上交給中央政府,而是把它留在了民間。這才有了所謂的「盛唐」。
這也意味著中央的財政相對少了百分之八十。為了保持官僚系統的支出和財政收入的平衡,唐朝中央政府對官僚體系進行精簡化。貞觀年間,中央機構的文武官最少只有643人,全國僅有7000餘人。
另外,在官員的支出上,唐朝中央政府實施了一種自由的制度——公廨錢和公廨田。所謂的公廨田和公廨錢就是指中央政府給每一個衙門都配備土地和貨幣,讓官員去經營,賺的錢充作辦公經費和官員工資。
在養兵上,唐朝中央政府採用府兵制度:由中央政府給每一支軍隊授予一定的土地,士兵們戰時為兵,平常務農。生產的糧食當作軍費,戰爭時期再由中央政府填補財政。
一繁盛就失控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僚系統的支出和財政收入之間也因此出現了失衡。
貞觀年間,中央機構的文武官最少只有643人。到了高宗和武后時期,唐代的中央官僚人數已經擴張到了一萬三千四百六十五人,比起太宗初年已經增加了二十倍,而且每年有一千四百人進入官僚隊伍。中央官僚體系的膨脹也漸漸讓財政政策的問題暴露出來。
無奈之下的遷都
唐朝北方的糧食主要靠南方供應,龐大的中央官僚系統讓長安的糧食問題出現短缺,以致於當朝統治者在無奈下被迫遷都。
糧食的供應路線是這樣的:每年二月份,運糧船隊從揚州出發,通過淮河、汴河,又因汛期關係,八九月份再航行進入洛河。
而由於黃河的天險,糧食從洛陽轉運到長安要先從洛陽 用車輛或者牲口把糧食馱運到陝州,通過陸路繞過三門峽,再重新入黃河,入渭河,將糧食運往長安。從洛陽到長安,每運送兩石糧食就要花費一千錢,運輸成本遠超於糧食本身價值。
由於運輸成本太高,唐朝的中央政府的財政根本無法支持大規模漕糧運到長安,所以只能不定期地將政府從長安遷移到洛陽。高宗和武后時期,就只能在長安和洛陽來回遷移。
堂堂大唐王朝,竟然因財政問題連首都的糧食供應都沒辦法保證,何其諷刺?
失控下的叛亂
唐玄宗登基之初,任命了姚崇、張九齡等賢相治理國家,採用斥退冗官,減少皇室開支等「節流」的方式治理國家,但這種「節流」的財政方式仍然不能滿足唐朝的財政支出,唐朝中央朝廷中又湧現出以李林甫和楊國忠為代表的斂財集團。
剛開始這兩個集團還能在唐太宗的維持下保持平衡,但是隨著唐玄宗大興基建,斂財集團能夠給唐玄宗提供財政上的支持後,唐玄宗自然而然就往斂財集團(李林甫)傾斜。
同樣因為財政,府兵制下的士兵要服役到老才能退休,很多士兵已經白髮蒼蒼,府兵制走向腐朽。與此同時,吐蕃崛起,不斷挑釁唐朝邊境,唐玄宗不得不進行軍事改革。
由於中央財政不足,所以唐玄宗只能賦予了節度使行政權,讓他們在統治區域上搜刮(像極了漢朝的諸侯和州牧)。由於是李林甫掌權,所以在李林甫的安排下安祿山、史思明等一批外族掌管起唐朝的龐大軍隊。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擔任宰相。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楊國忠決定進行節度使的洗牌,所以楊國忠決定削藩,並且對最大的節度使安祿山下手。在楊國忠的逼迫下,安祿山不得不反。安史之亂就此發生。
由於財政問題,唐玄宗向李林甫靠攏。也由於財政問題,唐玄宗給節度使放權。而又由於李林甫去世,中央對節度使失去控制。
所以,安史之亂髮生的本質是中央財政出現了問題。而其問題的根源則是唐朝初年,統治者將大量的財富留在了民間,以致於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失去平衡,從而導致中央失去對地方的控制。
一失控就集權
元和四年,唐憲宗規定節度使只保留藩鎮的直轄州(相當於一個省的省會)徵稅權,其他州的財政收入全部上繳中央。經過十年的努力,唐憲宗按照這個思路,只保留節度使在直轄州的軍事權力,非直轄州的軍事權力授予州刺史,並且州刺史的軍隊不再聽從節度使的調遣。
在兩次改革之間,唐憲宗先後採取軍事行動,將東北藩鎮和淮西藩鎮一一納入控制之中。唐憲宗的削藩和集權措施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但是也暴露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地方的兵力被分散。
一集權又失控
當非直轄州的財政收回中央時,州刺史就只能剋扣軍餉,減少軍事開支。而當發生叛亂的時候,州的軍隊戰鬥力不足,中央又只能投入大量的財政平定叛亂,財政的問題又將被暴露出來。
在經過幾代比較懦弱的皇帝之後,皇位傳到了唐武宗,唐朝又出現叛亂,武宗依靠武力平定叛亂成功的同時,也給財政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窟窿。所以,它只能通過滅佛來填補這個窟窿。
會昌(唐武宗)五年,唐朝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而滅佛的真正目的不在於佛教的對錯,而在於佛教佔據了社會太多的資源,第一是勞動力,寺廟裡的和尚不僅不勞動,還不納稅服役。第二是土地,佛寺的土地都是免稅的,就有很多百姓把土地送給寺廟,再變成土地的租戶,從而增加收入。第三是銅像,政府可以用寺廟裡的大量銅像鑄錢。
在唐武宗的滅佛運動中,二十六萬僧尼還俗,佛寺僱傭的十五萬奴婢得以解放,社會上釋放了四十一萬兩稅戶;政府新增土地數千萬頃。
儘管如此,唐朝還是入不敷出。據《新唐書》記載,唐宣宗(唐憲宗的兒子)時期,每年開支要比收入多出三百多萬。而其中的缺口只能是靠提前收稅來解決。
到了唐宣宗後期,浙江的裘甫爆發叛亂,政府為了鎮壓反抗,不得不徵收更多稅賦來增加軍費,這也意味著對民眾有更大的壓迫,這又會帶來更大的反抗。
中央政府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並且在這個惡性循環中走向滅亡。中國又進入一個戰亂的時期。
漢武帝:原來,唐朝沒有一個皇帝能夠做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集權,原來你們都不如我這個傀儡,原來,我們都逃不了歷史的發展邏輯。
文 | 一同
資料 | 郭建龍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吳曉波《中國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很赞哦!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