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宋理宗宰相 赵昀,宋理宗赵昀之后的皇帝

火烧 2023-03-11 06:08:20 1083
赵昀,宋理宗赵昀之后的皇帝 宋理宗赵昀之后的皇帝 北宋徽宗后面还有一个宋钦宗 赵桓 ,然后是南宋!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赵昚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赵

赵昀,宋理宗赵昀之后的皇帝  

宋理宗赵昀之后的皇帝

北宋徽宗后面还有一个宋钦宗 赵桓 ,然后是南宋!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赵昚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 宋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赵禥 (1264年—1274年) 宋恭帝 赵隰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希望采纳为答案,谢谢

宋理宗是怎么继位的?

史弥远篡改宁宗遗诏,拥立宋理宗登基。

为己私,选皇子

宋理宗的继位与宁宗末年的权臣史弥远有关。史弥远在宁宗嘉定末年独揽相位,有十余年之久。史弥远为相之时,作威作福,十分风光,可是他仍旧担心这样的富贵荣华长久不了,总有一天会随着宁宗的去世,新皇帝的上台而消失,为此他十分看重宁宗选嗣这件事情。宁宗曾经选立荣王为皇太子,当然史弥远并不担心荣王的即位,因为荣王曾与史弥远联手定计除掉了韩胄,二人的交往也由此加深,如果荣王能顺利继承皇位,史弥远自然不用担心他的地位问题。可是在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荣王竟然在宁宗之先病逝了,史弥远这才开始关注宁宗的选嗣问题。因为宁宗只有荣王一个皇子,现在荣王英年早逝,宁宗就必须另外挑选皇子来备立储君。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宁宗选定沂王的儿子贵和为皇嗣,赐名为赵闳,然后宁宗托付史弥远为沂王另选嗣子。史弥远因为对赵闳的为人不很了解,不敢把自己将来的官场生涯轻率地押在赵闳身上。他密奏宁宗要小心立嗣,想乘机多选出一两个宗室子弟安置在宫中,作为皇子的候选人。宁宗还以为史弥远考虑周到,处处为皇室打算,却不知道史弥远的用心险恶,是在处处为自己打算。于是,宁宗糊里糊涂地将事情全部委托给他。史弥远就堂而皇之地把大宋朝选立后嗣的重大责任揽在了自己的手里。

史弥远想到宋廷南渡时,曾有不少宗室子弟流落到他的家乡浙西,就拜托为人谨厚的老乡余天赐回乡打听。在临行前的酒席宴上,史弥远特地嘱咐余天赐要仔细留意物色。余天赐回乡那天,在途中避雨亭里,就恰好碰到了两位宗室子弟,很快就带到京城给史弥远看。史弥远十分欢喜,急忙相见,见这二人气质不凡,确有富贵之相,认为是奇货可居。于是,就在宁宗面前多次夸赞这两位宗室子弟是天资过人、品行超群。宁宗立嗣心切,也害怕所托非人,所以就急切地想见到这二人。史弥远这时才将二人带进宫里,宁宗见了十分满意,当日就把那个年长的宗室子弟与菖立为沂王的嗣子,赐名贵诚,授秉义郎。

宋理宗宰相 赵昀,宋理宗赵昀之后的皇帝

用美女获得情报

史弥远暗地里对贵诚和赵闳进行了多次考察。史弥远发现贵诚为人乖巧,每次上朝,衣冠整齐,面容严肃,不苟言笑,并且他对史弥远也总是毕恭毕敬,谦称小侄。史弥远觉得这个贵诚值得托付和合作,所以在众人面前常常夸奖贵诚,称他有大器之材,为贵诚树立威望。可是相比之下,皇子赵闳却对史弥远十分傲慢,有时甚至不理不睬,他对史弥远专权擅政也有不满的表示。在这两者对比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史弥远自然更倾向于贵诚。可是赵闳是皇帝所设的皇子,要推翻重来,也很不容易。

赵闳喜欢弹琴,为了监视赵闳的一举一动,史弥远投其所好,为赵闳献上一位擅长抚琴的美女。赵闳知道史弥远的用意,起先对这位美女时时刻刻加以提防,可是时间长了,赵闳竟然放松警惕,还把那美女引为自己的红颜知己,把自己的心里话全告诉了她。当然这些话全都一字不漏地传到了史弥远的耳朵里。史弥远十分吃惊,他知道赵闳对他不满,可是他不知道赵闳竟然十分怨恨他。

原来,赵闳对于史弥远与杨皇后互相勾结、狼狈为奸、诛杀大臣的事情早已经心存不满,他厌恶史弥远独权擅政的奸臣伎俩,曾经暗自记下了史弥远的数条罪状,并且还在旁边写批语:“(史)弥远当决配八千里。”他还指着地图对那位美女发誓:“我日后要是做了皇上,一定要把史弥远贬到最南边的琼崖(今海南)去。”这一切都被史弥远知道了,他暗自捏了一把汗,幸亏自己明智,不然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他立刻决定先发制人,将赵闳除去,以绝后患。史弥远于是开始着手对贵诚进行皇储的训练,他为贵诚偷偷地找了老师教授,他准备在宁宗去世前,把废立之事定下来,所以故意在宁宗面前,抑赵闳,扬贵诚。可是宁宗始终没有反应。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八月,宁宗大病不起,史弥远立即派人转告贵诚拥立他为皇帝的事情,贵诚十分谨慎,一言不发,既不明言拒绝,也不明确接受,只是慢条斯理地说道:“我绍兴还有老母,怎么能做决定?”史弥远认为贵诚的确做事稳重,值得共事,于是就趁宁宗病情加剧时,假传圣旨,立贵诚为皇子,赐名赵昀,封成国公。宁宗去世的消息传出之后,赵闳就穿好孝衣,等待宫中振人前来宣召。可是却始终不见人来,他十分着急,也感觉情况不妙,但是始终没有想到皇位从此与他无缘。后来宁宗的拜祭仪式结束,百官人殿恭听宁宗遗诏时,赵闳还没有被授意登位,他十分疑惑,问:“现在怎么还要让我站在这呢?”侍卫按史弥远的授意告诉他:“宣读遗诏后才可登位。”可是片刻之后,内宫中走出一位身着黄袍的少年,从容登上金銮宝座,群臣伏地叩贺,这位少年就是赵昀,即为理宗皇帝。赵闳这时才明白是史弥远私造了遗嘱,可是又没有掌握这个权臣的任何把柄,赵闳只好自认倒霉。

解除后顾之忧

其实在朝廷中,人们也对史弥远的做法十分不满,可又都不敢反对。在宁宗去世当晚,史弥远命杨皇后的侄子杨谷石将废立皇储的事情告诉了杨皇后,杨皇后不愿意改变宁宗的意思,可是又担心心狠手辣的史弥远对自己和家人不利,所以忍气吞声,没有反对。朝中一些人也不满史弥远擅自废立皇储,在理宗即位之初就起兵造反。史弥远乘机穷追不舍地残酷镇压,乘这个机会逼死了赵闳,解除了后顾之忧。

史弥远废立储君的阴谋如愿以偿后,因为拥立有功,所以他深受理宗信任,又继续专权达九年之久,直至病死。

南宋理宗信谗误国

理宗误用奸相,听信谗言,把国家推向了灭亡的道路,故称他为“误国之君”也不为过。

三凶

公元1224年8月,史弥远用计废掉原皇太子赵闳,拥理宗赵昀即位后,进而又逼死赵闳,追回王爵。对此,满朝文武都觉得赵闳死得冤枉,史弥远心太狠毒,但由于他权大无边,故皆敢怒而不敢言。名士魏了翁、真得秀等人不管这一套,纷纷上书为皇太子赵闳鸣冤。史弥远听说后大怒,指使心腹诬告魏了翁、真得秀与赵闳有私,逼理宗罢了他们的官。史弥远为了对付和他意见不一致的人,任用狂徒梁成大、李知孝、莫泽为心腹官吏。这三人个个凶狠无比,嗜杀成性,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三凶”。凡是意见与丞相不一致的人,这三个便使出种种诬告手段。使其不是被杀死,就是被罢官,从而使史弥远牢牢掌握了朝中生杀大权。

接二连三的奸相

公元1223年10月,史弥远病死,理宗任用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为相。这史嵩之专会弄虚作假,迎合理宗,致能独揽朝廷大权。太学生黄恺伯等144人曾上书朝廷,指出其心术不正,阴险叵测,其在朝廷一天,国家受害一天,在朝廷一年,国家受害一年。理宗对此不理。后又有武学生、京学生等二百余人先后上书,理宗也不置可否。倒是史嵩之本人知趣,感到众怒难犯,便主动请求回家为父守丧,理宗才勉强忍痛割爱,表示同意。

继奸相史嵩之后,理宗用的第3个奸相便是丁大全。此人专会钻营取巧,揽权后飞扬跋扈。宰相董槐敢于直言,上书理宗,指出丁大全乃奸佞之徒,不可重用。理宗却说:“大全并无大错,你不必疑心。”丁大全知道后,对董槐恨之入骨,上书诬告弹劾,未经理宗指示,便私自派兵围捕家中,送交刑部,后被罢相,丁大全被任为相。公元1258年2月,蒙军南下侵宋,边防危急,丁大全却哄骗理宗,说“边疆有备,不必惊慌。”宋军屡战失利,边境沦陷,群臣不满,上书揭露丁大全罪恶,理宗却置之不理。直到公元1259年9月,蒙军包围了鄂州,丁大全无法再行遮盖,理宗始得知真相,才将其罢相。

继丁大全之后,要算是贾似道败国了。贾似道的姐姐为贵妃。他少时就不务正业,是靠他的姐姐贾贵妃受宠和丁大全的下台才官运亨通,拜为宰相的。公元1259年11月,忽必烈攻鄂州,他以右丞相之职领军援鄂。此时,蒙古可汗病死,忽必烈为了争可汗的位置,决定北撤。在北撤前,忽必烈虚晃一枪,扬言要攻临安。贾似道听说后,不辨真伪,竟十分害怕,不经请示,便私自派人去蒙古求和,蒙古正要北撤,见宋未败求和,当然同意,规定蒙古和南宋以长江为界,南宋每年向蒙古贡奉银20万两,绢25万匹。忽必烈退兵后,贾似道隐瞒了私自签订卖国和约的真相,反而对理宗谎报军情:“我们这次打了个大胜仗,逼着蒙古退了兵。”理宗信以为真,加封贾似道为太师、卫国公。贾似道又设计罢免了敢于直言的吴潜的左丞相职务,从此便总揽了朝政大权。

宋理宗用了这么一帮人做宰相,致使朝政日益衰败,民众怨声载道,国家的灭亡已不可避免了。

宋理宗赵昀的一生

宋理宗(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南宋皇室的一个亲戚,他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他的前任宋宁宗死后宰相史弥远矫诏废太子赵竑,立贵诚,即为宋理宗。   

宋理宗坐像 宋理宗早年同娶谢道清和贾涉之女,因贾小姐容貌倾城而专宠贾氏。后因杨太后和大臣的缘故立谢道清为谢皇后,掌管中宫。后贾氏因病逝,又独宠于阎贵妃。一生无子。   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了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执政后期,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1234年南宋联蒙古国灭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理宗死后的谥号是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根据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最初曾拟定“景”“淳”“成”“允”“礼”五字被备选庙号,最后定位“礼宗”,但有人说“礼宗”与金哀宗拟的谥号相同,便更名为“理宗”,人民认为根据理宗崇尚理学的实际出发,如此谐音也是名实相符。    理宗病重时,曾下诏,征求全国名医为自己治病,但无人应征。理宗病逝,死后葬于会稽附近的永穆陵。他死后不过十五年,其陵墓,包括南宋其他几位帝王和后妃的陵墓,被一个叫杨琏真珈的僧人盗发,理宗的尸体因为入殓时被水银浸泡,所以还未腐烂,盗墓者便将其尸体从陵墓中脱出,倒悬于陵前树林中以沥取水银。随后将理宗头颅割下,并制作成饮器,送交北京大都元朝统治者,其躯干则被焚毁。这是宋理宗生前万万没有料到的。理宗的头颅直到朱元璋攻占大都后,才在元大都的皇宫中被找到,朱元璋命人将理宗颅骨重新安葬于宋陵遗址,并对被毁坏的陵墓进行了修复。   宋理宗只有一个儿子赵维,是1238年9月19日生,但在当年的11月21日就去世了,后来就再也没有生下儿子,只得立他的侄子赵禥为太子,是为宋度宗。 编辑本段宋理宗世系考  查《宋史·表·世系》,宋理宗之父为赵希瓐(中华书局版P5837),赵希瓐之父为赵师意 宋理宗头骨制成的饮器 (P5836),赵师意之父为赵伯旿(P5835),赵伯旿之父为修武郎赵子奭(P5835),赵子奭之父为房国公赵令稼(P5833),赵令稼之父为嘉国公赵世括(P5833),赵世括之父为庐江侯赵守度(5819),赵守度之父为威德军节度使、冀王赵惟吉(P5693),赵惟吉父为永兴军节度使、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燕王赵德昭,赵德昭之父即为宋太祖赵匡胤。查《宋史·列传·宗室》,赵德昭为赵匡胤次子,长子赵德秀早亡,因此,赵德昭就成为赵匡胤的皇位第一继承人。但是,赵德昭却因为“金匮之盟”和“烛光斧影”而失去皇位继承权,由赵匡胤的二弟赵光义继承,后又被赵光义猜疑,自杀明志。在宗室列传的记载中,赵惟吉是赵德昭的次子;赵守度是赵惟吉第四子,以上皆入传。在世系表中记载,赵世括为赵守度第四子;赵令稼为赵世括长子;赵子奭为赵世括第四子;赵伯旿为赵子奭长子;赵师意是赵伯旿次子;赵希瓐为赵伯旿次子。

赵昀共有几个年号?

8个

宋理宗赵昀 景定元年 公元 1260年 庚申年 宋理宗赵昀 开庆元年 公元 1259年 己未年 宋理宗赵昀 宝佑元年 公元 1253年 癸丑年 宋理宗赵昀 淳佑元年 公元 1241年 辛丑年 宋理宗赵昀 嘉熙元年 公元 1237年 丁酉年 宋理宗赵昀 端平元年 公元 1234年 甲午年 宋理宗赵昀 绍定元年 公元 1228年 戊子年 宋理宗赵昀 宝庆元年 公元 1225年 乙酉年

与赵氏皇帝并无太大血缘关系的赵昀,为何能成为南宋的第五位皇帝?

众所周知,赵昀是南宋朝的第五位皇帝。要严格说起来的话,赵昀和赵氏皇帝一脉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血缘关系,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的第九世孙,到他父亲这一辈的时候、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王侯爵位了。也就是说他的人生本来应该与赵氏皇位没有什么联,但是这样一个既没有太大血缘关系,也没有任何爵位的“普通人”,为什么会坐上帝王宝座呢?

用一个词总结就是“运气”。赵昀可谓是一个锦鲤了。宋宁宗一生共育有九个儿子,但是没有一个健康成人的,九个儿子早夭后,为了后继有人,宁宗赵扩收养了一个儿子赵询,后被册立为太子,但是到29岁时也不幸病逝了。宁宗赵扩便命丞相史弥远寻找赵姓宗室中品行端正的子弟来继承沂王王位,就这样赵昀被选中进宫。其实、宋宁宗在位期间、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赵昀的想法,而是确立了赵竑为太子。

公元1224年、宋宁宗赵扩驾崩,权臣史弥远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联合杨皇后下达了宋宁宗的假遗诏,将本是太子的赵竑贬为济王,而将赵昀推上了皇位,是为宋理宗。原本贫民出身的赵昀一跃成了高高在上的大宋皇帝。

简而言之就是因为先帝儿子未能健康安全的成长成人,所以需要找自己远房亲戚来继承皇位,又因为史弥远的帮助,让这个本来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人成为了新帝。所以运气还是很重要的因素。

理宗头骨饮器现在何处

会稽府永穆陵

因在元朝被盗,后由明太祖朱元璋将是南宋帝王的尸骨重新归葬原处,重修了皇陵。史书记载了此事,根据《南宋诸陵图》,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将遗留在元宫中赵昀的头颅送回南方,并将其他五帝遗骸迁回攒宫。

清甘熙所著《白下锁言》(卷2)记述则更详细,赵昀的头颅能重新回到了永穆陵中,确实得感谢明太祖朱元璋。当时朱元璋让打进元朝皇宫的李善长,寻找这颗头颅的下落。带到南京后,先暂葬于南京城南的聚宝山,后才归葬。

扩展资料:

宋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224年宋宁宗驾崩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史称“宋理宗”。1234年联合蒙古灭亡金朝,一雪靖康之耻。统治初期采取了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等改革措施,取得了端平更化的成就。

在位中后期宋朝遭受蒙古军队的南侵,而朝政大权落在了丁大全,贾似道等奸臣的手中。理宗晚年沉溺酒色,生活上则荒淫奢侈,朝政日益腐败。1264年11月16日病逝于临安,在位40年,享年60岁,葬于会稽附近的永穆陵。

1278年,元兵刚刚攻破南宋京城杭州,没过几个月,当时的江南佛教总管、西域僧人杨琏真伽就开始了对南宋皇陵疯狂的盗掘。

杨琏真伽首先打开了宋理宗的永穆陵,传说当时打开墓穴时,一道白气冲了出来。杨琏真伽不仅盗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而且把宋理宗的尸体也拖了出来,在树上倒挂了3天,把理宗肚子里用来防腐的水银泄了出来。这还不算,他还丧心病狂地把宋理宗的头颅解下来,做成饮酒用的器皿,因为西域僧人有一个习俗,用人的头骨做器皿可以招福去灾。

据说,当时一个盗墓人把宋理宗身下垫的一张席子拉出来后往地下一摔,听到发出金属的声音,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纯金丝编的。从宋理宗的墓中,还盗出了唐代杨贵妃生前最喜爱的一些宝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永穆陵

南宋理宗赵昀是个好皇帝吗?

不是个好皇帝。

宋理宗赵昀(原名与莒),宋朝第十四位皇帝,南宋第五位皇帝,赵希瓐子,开禧元年乙丑年正月五日癸亥(1205年1月26日)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虹桥里第〔理宗把这天定为“天基节”〕,属相牛。理宗于嘉定十七年闰八月三日(1224年9月17日)—景定五年十月二十六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当政共计41年。 南宋走向灭亡之路是从宋理宗开始的,由于他的无能、昏庸不辨忠奸,任用奸相佞臣,排斥打击忠臣良将。生活上荒淫奢侈,致使南宋统治日益衰退,朝纲不济,终于被蒙古所灭。  看待一个人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不能仅仅因为他做出的一些错事而全盘否定其所作所为,未免太过于偏执。尤其像皇帝,其一生在位时间也有长短,所面临的境况也各不相同。论起,南宋的宋理宗,可以说他是南宋唯一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但也是南宋灭亡的关键所在。总的来说,他虽不是一位好皇帝,但至少也做出过一些贡献。 在他亲自执政后,在政治上,他为了改变冗官大量存在的现象,在每次科举进士数量上有所限制,规定为450人,较之前少了150人。而且他规定朝中大臣不能私自推荐官员,没有担任过州县官员的一律不能担任朝中职位。在经济上,他任命洪咨夔等人为监察御史,弹劾众多无用之辈,回收纸币,想要控制物价飞速上涨。在文化,他认定理学为国学,重用朱熹等人,创办众多疏远,想要让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播。在社会上,他希望对那些贫困人有所救济,让道路两旁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有所归属,至少在临安一带,他是做到了。由于他在多方面的改革下,南宋的整体实力有所回温,被后人称之为“端平更化”。 直到公元1235年,蒙古国开始大肆进攻南宋,宋理宗还任用了一些忠心耿耿的武将能够抵抗,但是之后,他任用丁大全等人,更是把朝局交给贾似道这等小人手中,导致政治一片黑暗,忠臣无端被杀,在蒙古军在威逼下,南宋实力日益衰败。 在鄂州,由于蒙古国内乱,宋军见机行事,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宋理宗就更加不顾国家安危。逐渐陷入对美色的痴迷中,明目张胆的召妓女入宫,还疏远了更多忠臣,南宋危在旦夕。 在元朝史官编撰的《宋史》中,脱脱等人对其的评价是:“宋理宗在位的时间,跟宋仁宗差不了多少。但是在宋理宗这四十年里,唯独只有吴潜等人有精明才干,但都不予以重用,反而重用了像丁大全等小人,让他们能够作威作福,违背最初的想法。他的治国能力跟庆历等皇帝没法比,倘若在察州战役后,能够采取夹攻的策略,经心治理国家,同样可以刷新会稽的耻辱。但是贪图土地,背弃了自己的盟友,导致国家灭亡速度加速。可惜呀!他到了中年,嗜欲众多,对政事有所怠慢,亲近佞臣,只不过是在延长性命罢了,这跟最初的大改大有径庭,可以说南宋的灭亡,是自取灭亡。”这是史书上对其的记载,认为就是由于他自身的原因,最初胜利的天平秤是偏向于他的,反而他一手把胜利推向别人,致使自己堕入深渊。

我想问下宋理宗这个皇帝怎么样??

  宋理宗赵昀(1205~1264),原名赵与莒,1222年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从1224年到1264年。

  宋理宗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宋朝皇家的一个亲戚,他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他的前任宋宁宗死后,宰相史弥远矫诏废太子赵弘,立贵诚,即为宋理宗。   宋理宗早年同娶谢道清和贾涉之女,因贾小姐容貌倾城而专宠贾氏。后因杨太后和大臣的缘故立谢道清为谢皇后,掌管中宫。后贾氏因病逝,又独宠于阎贵妃。一生无子。   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了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执政后期,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1234年南宋联蒙古国灭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理宗死后的谥号是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根据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最初曾拟定“景”“淳”“成”“允”“礼”五字被备选庙号,最后定位“礼宗”,但有人说“礼宗”与金哀宗拟的谥号相同,便更名为“理宗”,人民认为根据理宗崇尚理学的实际出发,如此谐音也是名实相符。   理宗病重时,曾下诏,征求全国名医为自己治病,但无人应征。理宗病逝,死后葬于会稽附近的永穆陵。他死后不过十五年,其陵墓,包括南宋其他几位帝王和后妃的陵墓,被一个叫杨琏真珈的僧人盗发,理宗的尸体因为入殓时被水银浸泡,所以还未腐烂,盗墓者便将其尸体从陵墓中脱出,倒悬于陵前树林中以沥取水银。随后将理宗头颅割下,送交北京大都元朝统治者,其躯干则被焚毁。这是宋理宗生前万万没有料到的。理宗的头颅直到朱元璋攻占大都后,才在元大都的皇宫中被找到,朱元璋命人将理宗颅骨重新安葬于宋陵遗址,并对被毁坏的陵墓进行了修复。   宋理宗无子,立他的侄子赵禥为太子,是为宋度宗。 皇帝(411)宋理宗赵昀(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