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举乡试考官 他是清朝科舉第一高手,考官圍追堵截,就是不想讓他拿狀元
他是清朝科舉第一高手,考官圍追堵截,就是不想讓他拿狀元 清朝的文壇高手很多,比如袁枚、紀曉嵐、鄭板橋等等,都是足以名傳千古的大高手,不過在科舉考試中,這些人卻稱不上高手,鄭板橋更是四十多歲才考中了進士

他是清朝科舉第一高手,考官圍追堵截,就是不想讓他拿狀元
清朝的文壇高手很多,比如袁枚、紀曉嵐、鄭板橋等等,都是足以名傳千古的大高手,不過在科舉考試中,這些人卻稱不上高手,鄭板橋更是四十多歲才考中了進士。 今天要說的這位高手,不光在文學史上足有留名,在科舉考試中更是橫掃天下,牛得不得了。 這位堪稱清朝科舉第一高手的人,就是寫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那位大名士——趙翼。趙翼的水平高到了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好比一次比武大賽,有一個高手眾望所歸,但評委們不想讓他拿冠軍,就宣布把他的右手和右腳都綁起來,只能用不熟練的左手和左腳,結果怎麼樣?人家照樣打遍天下無敵手! 趙翼同學就是這樣一位高手。然而,水平再高,這次也沒用。 早在考試前,江湖上就有傳言,說怎麼好名次都是你們軍機處的呀?是不是有什麼內幕呀? 其實也怪不得老百姓說閑話,任何傳言的產生都是因為你本身有問題,像上一科的狀元、榜眼都是軍機處的,而考官也大都是軍機處的,就像兒子考試老爸當考官,老百姓不可能沒意見。所以,軍機處為了平息傳言,就決定這科決不讓軍機處的考生當狀元。 巧的是,這科最大的熱門趙翼同學恰恰就是軍機處的。其實這也正常,能被選進軍機處的,本來就是各省的尖子,他們不當狀元誰當?趙翼同學一看,我招誰惹誰了?幹嗎不讓我當狀元啊?哼,不讓我當我偏要當! 小趙同學向來心高氣傲,要不然也寫不出來「各領風騷數百年」那樣的狂話,可是怎麼考呢?我的文風和字體考官們早都熟悉了,不用拆封也知道是不是我的,乾脆,我直接改文風、改字體吧! 這就像武林高手被綁住了最擅長的右手和右腳一樣,小趙同學硬是靠著臨時改變的文風和字體,照樣拿了個第一名!就是這麼牛! 當時,考官們並不知道第一是誰,都在那兒議論:「你看見趙翼的卷子了嗎?」 「沒有啊,他的字體很有特點,燒成灰我也認得。」 「不會是改字體了吧,這小子能耐大著呢!」 「有這個可能,不過文風可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改得了的,這些卷子我都看了,都不是他的風格。」 「那就怪了,難道這小子根本就沒考?」
考官們正在議論著,這時,兆惠將軍進來了,說你們定好了嗎,皇上要我來拿卷子。 考官們又仔細看了看第一名的卷子,確定不是趙翼的,這才把前十名的卷子排好,交給了兆惠。 趙翼心裡暗叫一聲:好險!總算把這幫老傢伙蒙過去了! 卷子送到乾隆那裡,乾隆一份一份地看,覺得沒什麼問題,就讓人拆開封填榜,第一名,趙翼,江蘇陽湖人(趙翼暗喜,耶!)。 剛寫到這兒,「等會兒!」乾隆叫了一聲,「這個趙翼是哪裡人?」 小太監回答:「回皇上,是江蘇陽湖人。」 乾隆揪了揪鬍子,說:「南方文風鼎盛,確實名不虛傳,不過,狀元也不能老是南方人啊,你再往下看看。」 小太監又拆開第二名的卷子,胡高望,浙江仁和人。 乾隆撇了撇嘴,小太監又拆開了第三名,王傑,陝西韓城人。 乾隆這才抬起頭來,問:「我朝以前出過陝西的狀元嗎?」 小太監想了想,說:「前朝出過一個叫康海的,老有名了。」 乾隆不耐煩地說:「我問你我朝有沒有,你扯前朝幹嗎?」 小太監忙抽了自己一個嘴巴,說:「回皇上,還沒有。」 乾隆點了點頭,說:「那就定他吧,陝西向來王氣重,也該出個狀元了。」 就這樣,陝西人王傑幸運地成了狀元。
【王狀元花絮】 因為電視劇的關係,劉墉和紀曉嵐成了智斗和珅的最佳代言人,其實,這兩個人的很多故事都出自王傑狀元身上。 有一次,和珅笑嘻嘻地握著王狀元的手,說:「果然是狀元公的手啊,手感真不錯。」 王狀元趕緊把手抽回來,說:「和大人請自重,我這雙手只會寫幾個字,又不會大把撈錢,哪能比得上和大人的手?」 還有一次,和珅正在欣賞別人送給他的一幅水墨畫,王狀元湊了過來,稱讚道:「這幅畫跟和大人真是很配啊!」 和珅沒想到王狀元會奉承他,還有點不好意思,就發揚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問:「哪裡配?」 王狀元吐出來兩個字:「貪墨。」 乾隆去世後,嘉慶皇帝想查辦和珅,卻沒有人敢去,這時,已74歲高齡的王狀元站了出來,清算了這個清朝最大的貪官。 王狀元在個人操守上也很讓人敬佩。他共有四個兒子,個個都才華橫溢,而且還都很有骨氣,不想靠著老爸的關係進官場,而是想通過科舉,憑自己的實力考個正規公務員。然而,對這麼有出息的孩子,王狀元竟然不讓他們考,至於原因,自然是為了避嫌。 有一個兒子很不服氣,心想,在京城裡考你怕人說閑話,那我回老家考總行了吧?於是偷偷收拾行李,回了陝西老家,準備參加陝西省的鄉試。 結果還沒等進場呢,老爸就派人來了,生拉硬拽把他抓了回來。兒子氣不過,說:「我在老家考,關你什麼事啊?」王狀元吐出來一句:「陝西鄉試的主考官也是我的門生。」 就這樣,王狀元家的四個孩子終其一生也沒參加過科舉考試。 至於那位倒霉的趙翼同學,在官場上不是很得志,但在學問上卻絕對是一位大家,與袁枚、張問陶合稱「性靈派三大家」,又與袁枚、蔣士銓合稱「乾嘉三大家」,寫的《二十二史札記》也跟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看來,趙翼同學很喜歡搞組合。
很赞哦!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