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佛说有八苦生老病死 用佛教十八:佛教生老病死的看法

火烧 2022-02-18 12:21:41 1101
用佛教十八:佛教生老病死的看法 第十八 佛教生老病死的看法 gt   禅有:「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生最大的,也是回的根本,更是每人必的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占了一半。佛法教我要生死
佛说有八苦生老病死 用佛教十八:佛教生老病死的看法

用佛教十八:佛教生老病死的看法  

第十八 佛教生老病死的看法>

  禅有:「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生最大的,也是回的根本,更是每人必的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占了一半。佛法教我要生死,就是要我改消的的看法,透修持,以正的度面生死,理生死,乃至解生死,才能真正有幸福的人生。>  >  以下分述佛教生老病死的看法。  >  >   一、生命的>  >  生命,是由父精母血以及的因和合而。在《修行道地》中,述有胎的育程及於母的苦,然而《阿含》以「盲浮木」形容人身的求得,是以人佛教的主是鼓人母者及其家庭,以健全的身心作好准,珍惜迎接新生命的。>  >   1.孕食要正常,食用富的食品,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   2.若遇身不,避免自行服,以生方主。>  >   3.定期前查,接受人的教指。>  >   4.生活正常,避免度累,充份休息。>  >   5.,注意安全,避免提拿、搬移重物或攀登高。>  >   6.平日行立坐可常念「世音菩」,在〈世音菩普品〉中: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是非常不可思的胎教。>  >   7.常行布施、慈悲、等,可心地更加柔,有益於胎的成。>  >   8.孕期保持合群的心情,可加寺院共修,或工,大生活的范。>  >   9.胎出生後,母充份,避免生,忌吃刺激性食品。>  >   10.胎出生後,可法其皈依或命名。>  >  >   二、老的保健>  >  老是生命循的自然象,典中,人老因盛色、力、根、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有人人老心不老,各知、技能;更有人累一生的,力量,就像《藏・老》中,老人王解答了天神的考,展了生命的智慧。如何才能老而不:>  >   1.早起十念法:即早上起念佛菩,信仰成心中的寄托和希望。>  >   2.晚睡一炷香:即晚上睡前坐十或二十分,令心平。>  >   3.前五想:吃心感恩,保持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增加胃的。>  >   4.生活要放下:思惟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眼不在,而逐放下著。>  >   5.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了,但真心佛性不,只要培福,增慧命,必有光明的未。>  >   6.心中常忏悔:人非,孰能?人到老年,多少反省一生中的,而深感懊悔和憾,若能真心忏悔,就像清水洗一,人格便能升,心中也能坦。>  >   7.布施能喜:人到年老,得身要有才有安全感,或者留子;事上,「般不去,唯有身」,若遇不孝子,情更堪。何妨身外之用施十方,厚植福德,生得生善,也能庇子。>  >   8.心肯服:退休後,生活空更,更多,可心投入工行列,人服,以展生活域,更可人善。>  >   9.幽默常笑:人「一笑解千愁」,常保持朗喜的心情,不但有益於身心的和平衡,更能人增添喜。>  >   10.健康要:「後千步走,活到九十九」,可以活筋骨,身心活起。>  >  >   三、疾病的照>  >  人吃五谷,有生病的候。《佛》中提到,人生病的原因有:久坐不食、度疲、食制、愁、淫欲、恚、忍大小便、忍呼吸、忍放等等。要如何面四大不?>  >   1.生活、食量要保持正常。>  >   2.室要安,空要清爽。>  >   3.不可病急投,信任配合合格生的治,按服。>  >   4.依病作的健。>  >   5.依病充水份、休息及盥洗。>  >   6.心中不起疑心、心,不心慌、。>  >   7.心常念佛,恐怖,令心安定,得佛力加持。>  >   8.要有病友的心情,逐放下身的著。>  >   9.若障病,思惟其始明作所致,心生忏悔、愧,增加心化,病情。>  >   10.如果已病危,思有生必有死,佛往生土,菩提心,乘再。>  >  除了身的疾病以外,我的心也有、、、慢、疑、恐怖、愁等苦,佛陀也教我以戒定慧的方法治。>  >  >   四、死亡的理>  >  古有:「眼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急他人,看看到我。」有人天,有人福落,有人意外身亡,更有人生死去自如。面「死亡」的心情,大多的人都是恐多於了解,或者以「不知生,焉知死」,拒。事上,泉路上老少,死亡不是年老才遇到,因此,面死亡要:>  >   1.思惟四大色身危脆不,乃因和合,面世化,放下著。>  >   2.思惟生死一如,有生必有死,其抗拒,不如用平常心接受,或用修持力解。>  >   3.思惟死亡如出牢,解身的枷。>  >   4.思惟死如,破的房屋搬到更新的。>  >   5.思惟死如更衣,更身破的衣服。>  >   6.思惟死如出,可以到西方土。>  >   7.思惟死如新代,更生命的涵。>  >   8.思惟死非束,而是生命另一段的始。>  >   9.思惟佛法僧,心放松,不起、恐怖、恨。>  >   10.思惟土美景,欣然求去,常居佛,逍自在。>  >  物有生住,人有生老病死,是天地物的常道,所「平常心是道」,若能以平常心看待生命的嬗化,我就更能理生老病死,而珍惜生命的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