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十大书法家 唐代四大书法家
唐代四大书法家
还有欧阳修。
1、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
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
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追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
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2、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
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
归顺唐朝后,任谏议大夫、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
后出为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
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
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
显庆三年(658年),卒于官,享年63岁。
天宝六年(747年),配享高宗庙庭。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3、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颜师古五世从孙 、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四任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因受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

后因孤立无援,只得放弃平原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
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兴元元年(784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
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
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4、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欧阳修是杰出的应用文章家。
他一生著述颇丰,《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
本文所引欧文皆出此集)有文章2651篇,应用文2619篇,可见他的文章写作主要是应用文写作;还撰有《新五代史》74卷,《新唐书》75卷。
他不仅应用文写作颇有建树,而且对应用文理论贡献也很大。
创立应用文概念。
目前论者都认为应用文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张侃的《跋陈后山再任校官谢启》:“骈四俪六,特应用文耳。”(拙轩集·卷五)张只涉及应用文取“四六”的语言形式,严格说来还不能说明确了应用文概念。
北宋的欧阳修在《辞副枢密与两府书》中云,嘉祐五年十一月奉制命授枢密副使,“学为应用之文”。
这里的应用文是指公文文体。
他在同一年的《免进五代史状》中自述为得功各事无用之时文,得功名后,“不忍忘其素习,时有妄作,皆应用文字”。
“文字”即文章。
这里的应用文指实用文章。
可见,欧阳修是从文体形式、实用性质两方面来明确应用文概念的,他已把应用文当作独立的文章体裁。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