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乐名曲播放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2000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2000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2000
很多人认为古典音乐属于高雅艺术,比较难听懂,对之总是望而却步,有些人尝试去了解作品的内容,可到实际中就用不上了。知识代替不了审美,音乐欣赏是比较感性的,就应该以感性的形式去了解。下面简单介绍欣赏古典音乐的几个过程:1;分辨演奏乐器。对于交响乐队的几十件乐器,必须有明确的分辨能力。否则乐队演奏起来很多乐器交织在一起,听起来就会十分混乱。而且由于乐器本身的音色特点,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根据音乐的需要选择乐器,所以分清乐器就可以大致了解音乐的基本内容。乐曲详细介绍了每件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所描写的内容。这种分辨乐器的练习要进行很多次,需要大量视听作品的。2;了解乐曲的音乐表现内容。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是有一定的创作思路的,有些作品会具有明确的情节发展过程。这项练习个人是很难进行学习的,必须有优秀的教师来讲解。教师的讲解就像是一个翻译,将音乐中表现的内容,一边对比乐器、对比乐句,一边讲解。这种方式可以最快的实现欣赏音乐的目的。3;分辨演奏者个人的演奏水平。通过对音色、技术、音乐表现等方面的对比,听辨演奏者的个人演奏能力,由于演奏者的个人性格和审美因素,使其在演奏中会带有一定的个人特性,比如:男性的坚定;女性的柔和;快速乐句的清晰;慢板速度的稳定等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辨,不仅可以准确判断演奏者的性别、性格,甚至为人习惯等特点。还可以根据高音音色的松、紧;整体音色的统一;音乐表现的方式;技术能力等等对演奏者的水平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可以有选择的欣赏演奏水平较高的乐曲。4;分辨指挥的风格特点。这一点同分辨演奏者个人的演奏水平的方法相似,有些象足球运动员和足球教练的差别。指挥就象是足球教练,优秀的指挥可以较好的控制和统一乐队的整体风格,使全体演奏员可以演奏出和谐的效果。当然指挥的个人特点和缺陷也会在音乐中有所表现。性格随和的指挥在乐曲处理时经常出现旋律不够清晰的现象;性格坚定的指挥对柔美的处理就容易不到位;还有指挥个人的处理思路和风格等,一般这种分辨是需要通过听辨同一乐曲的不同指挥、乐队、版本来比较和分辨的。5;分辨乐队的风格特点。每个乐队有每个乐队的特点,这一点就象各国的足球队一样,认识较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一个国家的水土;一个民族的风俗;一个城市的节奏;一个地域的差别等等都会影响演奏者的审美和音乐表现方式,另外还有指挥的因素。世界著名的大乐团一般都会较长期的聘任首席指挥,乐队和指挥较长期的合作可以使指挥和乐队的风格更统一。恰恰是因为这些原因,使每一个乐队都具有不同的演奏特点和风格,具体的欣赏办法就是对比各乐团对于相同乐曲的理解和处理方式。6;分辨音响器材的优缺点。对于音乐发烧友来讲,大多数的发烧友是烧器材的。他们大多不是关注以上介绍的音乐欣赏方式,而是通过一些乐曲来测试和欣赏音响器材。实际的欣赏方式和欣赏音乐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就是通过听辩和对比,来判断器材的优缺点,通过对比选择较满意的配置组合,再通过专用的试音碟会一些公认的可以用来试音的乐曲来欣赏器材的效果。7;最简单实际的办法。还有一种最简单实际的欣赏办法就是听旋律,听乐曲是否好听、是否熟悉。可以选择一些著名而又通俗的的作品来常听,听熟了就喜欢了,这是最简单的办法。注意事项:实际上音乐欣赏并不是非要通过对比来欣赏的,这同一个人自我的状态有关。对于性格偏差较大的人来说不对比就很难听准确。可对于心态平和的人来说,不用对比也能听准确,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个人修养问题。所以无论做什么平心静气都是一种境界。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学乐理再欣赏古典音乐,另一种是使劲的听没完没了地听,听不懂还是要听,然后慢慢的就会欣赏了。简单说,欣赏古典音乐与欣赏爵士乐的方法是一致的,都是从泛听到精听。所谓泛听,很好理解,在你做家务,看杂志,上网等等的同时随便放上一盘莫扎特或是巴赫的选集就可以。这种所谓的选集太容易从网上找到或是买到了,比如EMI出过的莫扎特系列、Dea的极致系列,DG的111周年纪念系列,等等。我以莫扎特或巴赫来举例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多么容易理解,是因为往往会让你感到舒服,这个“舒服”的定义是不会影响你正在做的事情。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只要不选择交响,不选择歌剧(选段除外)就可以,因为那些需要你正襟危坐,腾出一整块时间来听。泛听的目的是,当你听到旋律悦耳的,使你觉得特别“舒服”的音乐时,记下它们,记下作曲家与曲目名称,这是培养乐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你大可做个测试,下一次听到这个熟悉的曲目时,看你能不能很快反应出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名字又是什么。下一步是精听,在精听之前,你需要对一些最基本的乐理常识,古典乐的各个曲式有所了解,推荐你看一套视讯教程,耶鲁大学的开放课程系列中的“聆听音乐”[1],其配套的CD[2],相信在你看过之后会领悟到很多东西。你也可以选择读一些书,有关西方音乐历史的书,明晰各个时期的古典音乐的特征,对应时期的代表作曲家及他们的作品就可以了。精听,你可以考虑从不同作曲家入手,也可以考虑按不同时期来听。精听与泛听的唯一区别就是音乐不再充当你做家务,看杂志,上网时的背景。你可以花一整块时间从头到尾听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也可以琢磨一下莫扎特如何靠谱写《费加罗的婚礼》来讲述博马舍的这出喜剧。
如何去感受古典音乐,是很个人化的,完全没有模式可言,更不会有“权威版本”的推荐。我只说说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就“古典音乐”的要素,或者基本“硬体”讲讲我的见解。 所谓古典,其实就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降后至我们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总和。这个古典音乐里“古典时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样。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但无论它如何强大,作为并非古典音乐原发地文化的我们,对古典音乐也不能盲目接纳。我个人认为,称之为音乐的东西,应该有这些特征: 具有优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祕情感的隐藏能力,带来愉悦或者引发思考。能符合这些特征的,我才称它为音乐或者古典音乐(有别于流行或者现代音乐)。 所以,我喜欢上古典音乐,就是因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给它打动的,是十几年前开始留意听古典时,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吸引,开始喜欢上古典。之后,阶段性断断续续地有去听,但都不系统,一直到现在。 不过,作为古典音乐,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是业余人士,非专业者那样用时间去欣赏。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这种训练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历史,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乐来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艺复兴之前,音乐主要是教堂祢撒,比如圣格列高利咏叹。换言之,音乐最早的形式是“声乐”,为何是声乐?因为来自人的声音,才是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动人的声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乐”。当然,那年代器乐确实还没有发展起来。事实上,现在重新听文艺复兴时期的帕克斯特里纳的圣颂合唱,依然具有恒久的魅力,如果你听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试试去听他的作品。宗教音乐来自这些当年虔诚的信徒之手,来的更简单纯朴又具有情感。他们对后人影响巨大,后世的伟大作品里都有他们的影子(比如亨德尔的祢赛亚,巴赫的B小调祢撒,贝多芬的庄重祢撒,百辽兹的以利亚到现代布列顿的战争安魂曲)了解古典音乐的源头,就等于明白音乐最基本的特征(或者基本“硬体”)就是要有优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没有这些要素,再伟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当然没有一部伟大作品里没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说,旋律是一个广义,文艺复兴的音乐几乎“见不到旋律”,只有节奏。
从斯拉夫进行曲开始,到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到斯美塔纳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何许人也,甚至不了解他们的作品的名字。我没有被那些比他们更“流行’的贝3,5,9打动多少前,就喜欢上这些优美旋律的作品。
所以,古典音乐第一要:听你喜欢的旋律,不管它是谁的,或者伟大与否。
你是怎样喜欢上巴赫的?!关于巴赫,太多人喜欢和崇拜了。喜欢上他的人有各种理由。有些是因为所有人都喜欢,所以自己就喜欢,正如当所有人都喜欢他时,有些人就开始反对他一样。
我没有了解他多少前,就开始听一套钢琴CD,后来才知道是图蕾克的十二平均律,是我连续听了四年之后才知道的。那几年里,我每晚都在睡前播这套碟。大家都很熟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了,也了解各种版本。我是从无知的时候去听的。原因是我晚上失眠,发觉这套CD很合适失眠时听。有时,幸运的话,我会在第一张没有播完就睡着,有时,就要起床几次换碟(很多年后,才想起有多碟CD机早就问世,后悔那时为什么不知道,现在非常喜欢多盘CD就是这原因,一下子买了两台,一台五盘,一台七盘)。
听了一两年后,发觉哪天不听就觉得少了什么,才想起没有放那张CD。又听了一段时间,发觉自己不为催眠也喜欢听。而且是用“宝贵的时间”专门听。后来,知道它叫十二平均律,知道它可以称为音乐的《旧约》。。。。。。现在我有它三种版本,但想要的里赫特版本没有。不过我已经不能接受图蕾克之外任何人的演绎了。
于是,我就这样喜欢巴赫。继而开始听他其他的作品。后来才清楚它的魅力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那种复调的韵味加上巴赫世界里的特性。于是,我开始又接受其他的巴洛克音乐。发觉还有亨德饵,泰勒曼在他身边。
所以,听古典的第二要点:不靠指南,自己慢慢了解作品可能更真实地喜欢。
但是,我依然被旋律吸引,所以还是去听旋律华丽动听的古典,尽管我可能成为古典里的肤浅听众。我还是不爱留在巴洛克里面太久,也不很爱听古典时期的大师作品。所以我一口气听完全套卡拉杨的贝多芬和一些莫扎特后,就去了浪漫时期(他们,那些学者,是这样划分的)。
我至今,还是喜欢柴可夫斯基,格里格,斯美塔纳,比才,。。。甚至拉罗,或者后来印象派德彪西---我不怎么认同这种画分)。其实,又有谁不喜欢他们呢?
所以,古典音乐第三要点(还是第一要点那点),听你喜欢的旋律。
浪漫时期更懂音乐的人性面,不再是简单的主和结构,不再是简单的乐思乐性流动,不再是简单化的标题音乐。尽管标题不是浪漫首创。尽管我也不太喜欢实景化的标题音乐。浪漫音乐结合复调和主和结构及调性应用的能力,就象师傅手里的面油水的关系那样简单。他们更关注的不是形式,是音乐里应该有的特征:崇高情感或者神祕情感的能力,带来感受和思考。而这一切,又是在不刻意的结构里展开的,栩栩如生的各种旋律自然再生。在浪漫里,已经没有大师,因为不需要大师,不需要作曲大师,需要的是象文学作家那种人性,情感,这是“唯情论世界”---只要不太氾滥。
但是,大成者还不是德奥或者北欧小国里的情感大师,而是来自义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因为,正如前面所说:人声才是最好的音乐。在歌剧里,我找到最好的旋律,也有最好听的声音,声乐和器乐在这里不仅结合再一起,还将“沙士比亚式”的舞台文学来了进来。将舞台表演艺术融进里面。
所以,古典音乐里最重要的是歌剧,听或者看,是一种情感最大效场。
音乐已经不存在“国界”,但我依然反对“音乐是国际语言”的说法。这种说法不客观,不现实。如果音乐是国际语言,那么外国人为什么听不懂我们的戏剧呢?难道我们的戏剧不是音乐?我只能认为,接受了古典音乐,其实就是被西化,至于被西化是否可怕是另一回事(并不可怕)。因为接受古典,就意味着接受一连串的西方文化。没有这一连串的西方文化,你是不会真正接受或者喜欢古典音乐的。
在西方,各自还是有阵营的,他们之间也不那么“国际语言”,德奥歌剧的崛起,意味着中欧大陆有自己的情感场所。和来源于中世纪的威尼斯是不一样的情感,人们愿意被瓦格纳折磨四个晚上,也不愿意仅仅去听威尔第的悲壮。正如芬兰人只愿意为格里格的离去流泪一样。事实上,俄罗斯人更接受他们的穆索尔斯基,尽管大家都知道他不是写曲出身的,不能完整写下总谱的人,但人们依然坚信他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全世界都借“国际语言”在说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感情(唯独偶国人们不那么冲动---至今还坚持在荒山野岭实验流水声的音效,又或者在黄土高坡上摇摆)。
不管音乐为何物,不管何为古典音乐,我就是这样,好听就听,听了有感情能量储存的就听。如果别人说《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经典,如果他是偶国人,我表示极大的怀疑,因为没有德奥文化背景,没有那种民族情绪,没有深厚的西方神话文化,没有接受****的心理准备,怎能懂《指环》?我宁愿不虚妄地说实话,我听不懂指环,但我听得懂卡门,卡门是最伟大的歌剧,因为我也有剧情一样的感受,一样在追女孩子的时代有那种失落。一样喜欢那种女人,嘿嘿~
当我们要求作品,要求作曲家有真情实感的时候,为何不要求自己用真情实感去听音乐呢?在失去背景文化为支撑的中国,去听西方音乐,难道不是爱旋律以及里面那种情感吗。
当我们有了真情实感的态度后,一切美好的音乐就向我们展现,不管是芭洛克还是古典浪漫,不管是复调还是主和,不管是无题还是标题,不管是交响曲式还是协奏曲式,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不管是光芒四射的作曲家还是穷困寥倒的不名之人,不管是北欧南美还是德奥。。。。。
于是,我们开始更关注版本。因为每个导演都不同手法处理同一剧本的。又或者不同的大牌明星出演同一剧本也不一样的表达。这就是不同演奏家和不同指挥,不同乐团的魅力所在。当你喜欢卡萨尔斯之后,还会喜欢马友友吗?难道杜普蕾不是最好的吗?于是音乐就有了话题,于是有很多个马勒,有很多巴赫,贝多芬,他们借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瓦尔特,卡拉杨,西蒙。。。。。等还魂,否则每个人只需要闭门造车就可以了。当然,我也喜欢西湖贝多芬,JBL。。。的马勒出现,于是音乐带来热闹,发展到极端,就是音响出现纯音响而音响派。我曾经惊讶于一个朋友耳朵的听力,问如何训练出来的,因为他可以对斯托夫斯基演绎的每个小节的音色准确无误地在器材里做出好坏的判断。一打听,原来他玩那么多年音响,其实就只听三张CD,其中包括斯托夫斯基RCA版的李斯特(俗称白头佬),他哪里是听音乐,他是借音乐来听音响!我很感叹。这极大的误区里却带来给他无穷的快乐,难道又是坏事吗?
于是,用旋律去选择音乐,然后去听喜欢的旋律,借旋律进入各种不同型别不同时期的音乐里,感受情感,然后又借音响带来新的乐趣,也许是一个非原古典音乐发源地的古典音乐迷对“国际语言”的欣赏方式。
如何去感受古典音乐,是很个人化的,完全没有模式可言,更不会有“权威版本”的推荐。我只说说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就“古典音乐”的要素,或者基本“硬体”讲讲我的见解。 所谓古典,其实就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降后至我们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总和。这个古典音乐里“古典时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样。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但无论它如何强大,作为并非古典音乐原发地文化的我们,对古典音乐也不能盲目接纳。我个人认为,称之为音乐的东西,应该有这些特征: 具有优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祕情感的隐藏能力,带来愉悦或者引发思考。能符合这些特征的,我才称它为音乐或者古典音乐(有别于流行或者现代音乐)。 所以,我喜欢上古典音乐,就是因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给它打动的,是十几年前开始留意听古典时,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吸引,开始喜欢上古典。之后,阶段性断断续续地有去听,但都不系统,一直到现在。 不过,作为古典音乐,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是业余人士,非专业者那样用时间去欣赏。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这种训练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历史,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乐来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艺复兴之前,音乐主要是教堂祢撒,比如圣格列高利咏叹。换言之,音乐最早的形式是“声乐”,为何是声乐?因为来自人的声音,才是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动人的声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乐”。当然,那年代器乐确实还没有发展起来。事实上,现在重新听文艺复兴时期的帕克斯特里纳的圣颂合唱,依然具有恒久的魅力,如果你听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试试去听他的作品。宗教音乐来自这些当年虔诚的信徒之手,来的更简单纯朴又具有情感。他们对后人影响巨大,后世的伟大作品里都有他们的影子(比如亨德尔的祢赛亚,巴赫的B小调祢撒,贝多芬的庄重祢撒,百辽兹的以利亚到现代布列顿的战争安魂曲)了解古典音乐的源头,就等于明白音乐最基本的特征(或者基本“硬体”)就是要有优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没有这些要素,再伟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当然没有一部伟大作品里没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说,旋律是一个广义,文艺复兴的音乐几乎“见不到旋律”,只有节奏。
从斯拉夫进行曲开始,到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到斯美塔纳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何许人也,甚至不了解他们的作品的名字。我没有被那些比他们更“流行’的贝3,5,9打动多少前,就喜欢上这些优美旋律的作品。
所以,古典音乐第一要:听你喜欢的旋律,不管它是谁的,或者伟大与否。
你是怎样喜欢上巴赫的?!关于巴赫,太多人喜欢和崇拜了。喜欢上他的人有各种理由。有些是因为所有人都喜欢,所以自己就喜欢,正如当所有人都喜欢他时,有些人就开始反对他一样。
我没有了解他多少前,就开始听一套钢琴CD,后来才知道是图蕾克的十二平均律,是我连续听了四年之后才知道的。那几年里,我每晚都在睡前播这套碟。大家都很熟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了,也了解各种版本。我是从无知的时候去听的。原因是我晚上失眠,发觉这套CD很合适失眠时听。有时,幸运的话,我会在第一张没有播完就睡着,有时,就要起床几次换碟(很多年后,才想起有多碟CD机早就问世,后悔那时为什么不知道,现在非常喜欢多盘CD就是这原因,一下子买了两台,一台五盘,一台七盘)。
听了一两年后,发觉哪天不听就觉得少了什么,才想起没有放那张CD。又听了一段时间,发觉自己不为催眠也喜欢听。而且是用“宝贵的时间”专门听。后来,知道它叫十二平均律,知道它可以称为音乐的《旧约》。。。。。。现在我有它三种版本,但想要的里赫特版本没有。不过我已经不能接受图蕾克之外任何人的演绎了。
于是,我就这样喜欢巴赫。继而开始听他其他的作品。后来才清楚它的魅力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那种复调的韵味加上巴赫世界里的特性。于是,我开始又接受其他的巴洛克音乐。发觉还有亨德饵,泰勒曼在他身边。
所以,听古典的第二要点:不靠指南,自己慢慢了解作品可能更真实地喜欢。
但是,我依然被旋律吸引,所以还是去听旋律华丽动听的古典,尽管我可能成为古典里的肤浅听众。我还是不爱留在巴洛克里面太久,也不很爱听古典时期的大师作品。所以我一口气听完全套卡拉杨的贝多芬和一些莫扎特后,就去了浪漫时期(他们,那些学者,是这样划分的)。
我至今,还是喜欢柴可夫斯基,格里格,斯美塔纳,比才,。。。甚至拉罗,或者后来印象派德彪西---我不怎么认同这种画分)。其实,又有谁不喜欢他们呢?
所以,古典音乐第三要点(还是第一要点那点),听你喜欢的旋律。
浪漫时期更懂音乐的人性面,不再是简单的主和结构,不再是简单的乐思乐性流动,不再是简单化的标题音乐。尽管标题不是浪漫首创。尽管我也不太喜欢实景化的标题音乐。浪漫音乐结合复调和主和结构及调性应用的能力,就象师傅手里的面油水的关系那样简单。他们更关注的不是形式,是音乐里应该有的特征:崇高情感或者神祕情感的能力,带来感受和思考。而这一切,又是在不刻意的结构里展开的,栩栩如生的各种旋律自然再生。在浪漫里,已经没有大师,因为不需要大师,不需要作曲大师,需要的是象文学作家那种人性,情感,这是“唯情论世界”---只要不太氾滥。
但是,大成者还不是德奥或者北欧小国里的情感大师,而是来自义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因为,正如前面所说:人声才是最好的音乐。在歌剧里,我找到最好的旋律,也有最好听的声音,声乐和器乐在这里不仅结合再一起,还将“沙士比亚式”的舞台文学来了进来。将舞台表演艺术融进里面。
所以,古典音乐里最重要的是歌剧,听或者看,是一种情感最大效场。
音乐已经不存在“国界”,但我依然反对“音乐是国际语言”的说法。这种说法不客观,不现实。如果音乐是国际语言,那么外国人为什么听不懂我们的戏剧呢?难道我们的戏剧不是音乐?我只能认为,接受了古典音乐,其实就是被西化,至于被西化是否可怕是另一回事(并不可怕)。因为接受古典,就意味着接受一连串的西方文化。没有这一连串的西方文化,你是不会真正接受或者喜欢古典音乐的。
在西方,各自还是有阵营的,他们之间也不那么“国际语言”,德奥歌剧的崛起,意味着中欧大陆有自己的情感场所。和来源于中世纪的威尼斯是不一样的情感,人们愿意被瓦格纳折磨四个晚上,也不愿意仅仅去听威尔第的悲壮。正如芬兰人只愿意为格里格的离去流泪一样。事实上,俄罗斯人更接受他们的穆索尔斯基,尽管大家都知道他不是写曲出身的,不能完整写下总谱的人,但人们依然坚信他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全世界都借“国际语言”在说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感情(唯独偶国人们不那么冲动---至今还坚持在荒山野岭实验流水声的音效,又或者在黄土高坡上摇摆)。
不管音乐为何物,不管何为古典音乐,我就是这样,好听就听,听了有感情能量储存的就听。如果别人说《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经典,如果他是偶国人,我表示极大的怀疑,因为没有德奥文化背景,没有那种民族情绪,没有深厚的西方神话文化,没有接受****的心理准备,怎能懂《指环》?我宁愿不虚妄地说实话,我听不懂指环,但我听得懂卡门,卡门是最伟大的歌剧,因为我也有剧情一样的感受,一样在追女孩子的时代有那种失落。一样喜欢那种女人,嘿嘿~
当我们要求作品,要求作曲家有真情实感的时候,为何不要求自己用真情实感去听音乐呢?在失去背景文化为支撑的中国,去听西方音乐,难道不是爱旋律以及里面那种情感吗。
当我们有了真情实感的态度后,一切美好的音乐就向我们展现,不管是芭洛克还是古典浪漫,不管是复调还是主和,不管是无题还是标题,不管是交响曲式还是协奏曲式,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不管是光芒四射的作曲家还是穷困寥倒的不名之人,不管是北欧南美还是德奥。。。。。
于是,我们开始更关注版本。因为每个导演都不同手法处理同一剧本的。又或者不同的大牌明星出演同一剧本也不一样的表达。这就是不同演奏家和不同指挥,不同乐团的魅力所在。当你喜欢卡萨尔斯之后,还会喜欢马友友吗?难道杜普蕾不是最好的吗?于是音乐就有了话题,于是有很多个马勒,有很多巴赫,贝多芬,他们借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瓦尔特,卡拉杨,西蒙。。。。。等还魂,否则每个人只需要闭门造车就可以了。当然,我也喜欢西湖贝多芬,JBL。。。的马勒出现,于是音乐带来热闹,发展到极端,就是音响出现纯音响而音响派。我曾经惊讶于一个朋友耳朵的听力,问如何训练出来的,因为他可以对斯托夫斯基演绎的每个小节的音色准确无误地在器材里做出好坏的判断。一打听,原来他玩那么多年音响,其实就只听三张CD,其中包括斯托夫斯基RCA版的李斯特(俗称白头佬),他哪里是听音乐,他是借音乐来听音响!我很感叹。这极大的误区里却带来给他无穷的快乐,难道又是坏事吗?
于是,用旋律去选择音乐,然后去听喜欢的旋律,借旋律进入各种不同型别不同时期的音乐里,感受情感,然后又借音响带来新的乐趣,也许是一个非原古典音乐发源地的古典音乐迷对“国际语言”的欣赏方式。
总归,选择你感兴趣的就好。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它带给人一种优雅欣然的感觉. 当你用心去聆听它的时候,你就会有种超然的气氛. 那种气氛渲染了周围的一切. 当你闲暇的时候,以一颗舒心松心去聆听古典音乐,你就会享受到体会到它带了的那种美妙!
所谓古典,其实就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降后至我们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总和。这个古典音乐里“古典时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样。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但无论它如何强大,作为并非古典音乐原发地文化的我们,对古典音乐也不能盲目接纳。我个人认为,称之为音乐的东西,应该有这些特征: 具有优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祕情感的隐藏能力,带来愉悦或者引发思考。能符合这些特征的,我才称它为音乐或者古典音乐(有别于流行或者现代音乐)。 所以,我喜欢上古典音乐,就是因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给它打动的,是十几年前开始留意听古典时,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吸引,开始喜欢上古典。之后,阶段性断断续续地有去听,但都不系统,一直到现在。 不过,作为古典音乐,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是业余人士,非专业者那样用时间去欣赏。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这种训练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历史,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乐来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艺复兴之前,音乐主要是教堂祢撒,比如圣格列高利咏叹。换言之,音乐最早的形式是“声乐”,为何是声乐?因为来自人的声音,才是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动人的声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乐”。当然,那年代器乐确实还没有发展起来。 事实上,现在重新听文艺复兴时期的帕克斯特里纳的圣颂合唱,依然具有恒久的魅力,如果你听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试试去听他的作品。宗教音乐来自这些当年虔诚的信徒之手,来的更简单纯朴又具有情感。他们对后人影响巨大,后世的伟大作品里都有他们的影子(比如亨德尔的祢赛亚,巴赫的B小调祢撒,贝多芬的庄重祢撒,百辽兹的以利亚到现代布列顿的战争安魂曲) 了解古典音乐的源头,就等于明白音乐最基本的特征(或者基本“硬体”)就是要有优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没有这些要素,再伟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当然没有一部伟大作品里没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说,旋律是一个广义,文艺复兴的音乐几乎“见不到旋律”,只有节奏。 从斯拉夫进行曲开始,到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到斯美塔纳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何许人也,甚至不了解他们的作品的名字。我没有被那些比他们更“流行’的贝3,5,9打动多少前,就喜欢上这些优美旋律的作品。 所以,古典音乐第一要:听你喜欢的旋律,不管它是谁的,或者伟大与否。你是怎样喜欢上巴赫的?! 关于巴赫,太多人喜欢和崇拜了。喜欢上他的人有各种理由。有些是因为所有人都喜欢,所以自己就喜欢,正如当所有人都喜欢他时,有些人就开始反对他一样。 我没有了解他多少前,就开始听一套钢琴CD,后来才知道是图蕾克的十二平均律,是我连续听了四年之后才知道的。那几年里,我每晚都在睡前播这套碟。大家都很熟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了,也了解各种版本。我是从无知的时候去听的。原因是我晚上失眠,发觉这套CD很合适失眠时听。有时,幸运的话,我会在第一张没有播完就睡着,有时,就要起床几次换碟(很多年后,才想起有多碟CD机早就问世,后悔那时为什么不知道,现在非常喜欢多盘CD就是这原因,一下子买了两台,一台五盘,一台七盘)。听了一两年后,发觉哪天不听就觉得少了什么,才想起没有放那张CD。 又听了一段时间,发觉自己不为催眠也喜欢听。而且是用“宝贵的时间”专门听。 后来,知道它叫十二平均律,知道它可以称为音乐的《旧约》。。。。。。 现在我有它三种版本,但想要的里赫特版本没有。不过我已经不能接受图蕾克之外任何人的演绎了。于是,我就这样喜欢巴赫。继而开始听他其他的作品。后来才清楚它的魅力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那种复调的韵味加上巴赫世界里的特性。于是,我开始又接受其他的巴洛克音乐。发觉还有亨德饵,泰勒曼在他身边。所以,听古典的第二要点:不靠指南,自己慢慢了解作品可能更真实地喜欢。但是,我依然被旋律吸引,所以还是去听旋律华丽动听的古典,尽管我可能成为古典里的肤浅听众。我还是不爱留在巴洛克里面太久,也不很爱听古典时期的大师作品。所以我一口气听完全套卡拉杨的贝多芬和一些莫扎特后,就去了浪漫时期(他们,那些学者,是这样划分的)。我至今,还是喜欢柴可夫斯基,格里格,斯美塔纳,比才,。。。甚至拉罗,或者后来印象派德彪西---我不怎么认同这种画分)。其实,又有谁不喜欢他们呢?所以,古典音乐第三要点(还是第一要点那点),听你喜欢的旋律。浪漫时期更懂音乐的人性面,不再是简单的主和结构,不再是简单的乐思乐性流动,不再是简单化的标题音乐。尽管标题不是浪漫首创。尽管我也不太喜欢实景化的标题音乐。浪漫音乐结合复调和主和结构及调性应用的能力,就象师傅手里的面油水的关系那样简单。他们更关注的不是形式,是音乐里应该有的特征:崇高情感或者神祕情感的能力,带来感受和思考。而这一切,又是在不刻意的结构里展开的,栩栩如生的各种旋律自然再生。 在浪漫里,已经没有大师,因为不需要大师,不需要作曲大师,需要的是象文学作家那种人性,情感,这是“唯情论世界”---只要不太氾滥。但是,大成者还不是德奥或者北欧小国里的情感大师,而是来自义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因为,正如前面所说:人声才是最好的音乐。在歌剧里,我找到最好的旋律,也有最好听的声音,声乐和器乐在这里不仅结合再一起,还将“沙士比亚式”的舞台文学来了进来。将舞台表演艺术融进里面。所以,古典音乐里最重要的是歌剧,听或者看,是一种情感最大效场。音乐已经不存在“国界”,但我依然反对“音乐是国际语言”的说法。这种说法不客观,不现实。如果音乐是国际语言,那么外国人为什么听不懂我们的戏剧呢?难道我们的戏剧不是音乐? 我只能认为,接受了古典音乐,其实就是被西化,至于被西化是否可怕是另一回事(并不可怕)。因为接受古典,就意味着接受一连串的西方文化。没有这一连串的西方文化,你是不会真正接受或者喜欢古典音乐的。在西方,各自还是有阵营的,他们之间也不那么“国际语言”,德奥歌剧的崛起,意味着中欧大陆有自己的情感场所。和来源于中世纪的威尼斯是不一样的情感,人们愿意被瓦格纳折磨四个晚上,也不愿意仅仅去听威尔第的悲壮。正如芬兰人只愿意为格里格的离去流泪一样。事实上,俄罗斯人更接受他们的穆索尔斯基,尽管大家都知道他不是写曲出身的,不能完整写下总谱的人,但人们依然坚信他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全世界都借“国际语言”在说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感情(唯独偶国人们不那么冲动---至今还坚持在荒山野岭实验流水声的音效,又或者在黄土高坡上摇摆)。 不管音乐为何物,不管何为古典音乐,我就是这样,好听就听,听了有感情能量储存的就听。如果别人说《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经典,如果他是偶国人,我表示极大的怀疑,因为没有德奥文化背景,没有那种民族情绪,没有深厚的西方神话文化,没有接受****的心理准备,怎能懂《指环》?我宁愿不虚妄地说实话,我听不懂指环,但我听得懂卡门,卡门是最伟大的歌剧,因为我也有剧情一样的感受,一样在追女孩子的时代有那种失落。一样喜欢那种女人,嘿嘿~当我们要求作品,要求作曲家有真情实感的时候,为何不要求自己用真情实感去听音乐呢?在失去背景文化为支撑的中国,去听西方音乐,难道不是爱旋律以及里面那种情感吗。当我们有了真情实感的态度后,一切美好的音乐就向我们展现,不管是芭洛克还是古典浪漫,不管是复调还是主和,不管是无题还是标题,不管是交响曲式还是协奏曲式,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不管是光芒四射的作曲家还是穷困寥倒的不名之人,不管是北欧南美还是德奥。。。。。 于是,我们开始更关注版本。因为每个导演都不同手法处理同一剧本的。又或者不同的大牌明星出演同一剧本也不一样的表达。这就是不同演奏家和不同指挥,不同乐团的魅力所在。当你喜欢卡萨尔斯之后,还会喜欢马友友吗?难道杜普蕾不是最好的吗?于是音乐就有了话题,于是有很多个马勒,有很多巴赫,贝多芬,他们借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瓦尔特,卡拉杨,西蒙。。。。。等还魂,否则每个人只需要闭门造车就可以了。当然,我也喜欢西湖贝多芬,JBL。。。的马勒出现,于是音乐带来热闹,发展到极端,就是音响出现纯音响而音响派。我曾经惊讶于一个朋友耳朵的听力,问如何训练出来的,因为他可以对斯托夫斯基演绎的每个小节的音色准确无误地在器材里做出好坏的判断。一打听,原来他玩那么多年音响,其实就只听三张CD,其中包括斯托夫斯基RCA版的李斯特(俗称白头佬),他哪里是听音乐,他是借音乐来听音响!我很感叹。这极大的误区里却带来给他无穷的快乐,难道又是坏事吗? 于是,用旋律去选择音乐,然后去听喜欢的旋律,借旋律进入各种不同型别不同时期的音乐里,感受情感,然后又借音响带来新的乐趣,也许是一个非原古典音乐发源地的古典音乐迷对“国际语言”的欣赏方式。
? 妻子 ( 2008) ? 水晶之恋 ( 2002) ? 小皮匠登基 ( 2003)
可以先听一下莫扎特的奏鸣曲、肖邦的夜曲、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春天)、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天鹅之歌),这些都很好听,很容易喜欢上,也是入门的必听曲目。
个人感觉:
首先,要培养兴趣,先挑一些感兴趣的曲目听听;
其次,可以首先了解一些曲目的创作背景或时代背景,对欣赏该曲目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要了解一些西洋古典乐器,这些乐器在该曲目中的地位、作用;
等等吧。。。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能为了听而听,要用心听。
一家之言,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典音乐的欣赏其实很见仁见智,试图逐句逐句的分析乐章,其实这是对音乐家作品的误解。莫扎特在写曲子的时候,不一定会随时斟酌著哪里是下属小调和铉之类的事情。马勒就说;音乐不只是音符。
欣赏古典音乐首先必须得对胃口,得觉得他好听,如果要进一步欣赏就得去了解这部作品后背的文化,比如作者的生平,作者所在的年代之类的。

学音乐好啊!我们老师常说“陶冶情操”就是形容音乐的。音乐可以提高情商,当你陶醉在你喜欢的音乐中,你就知道了。推荐几个音乐,你可以去听听:
1.花月夜;2.Cry on my shoulde(在我肩上哭泣);3.飞行幻想;3.tears的眼泪;4.妖精之森。
古典音乐如何欣赏?
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又是一个不能马上说明白的问题,但是总的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准备:1、了解一点音乐常识、2、了解一点乐曲常识、 3、了解一点音乐家的知识
二、听:
1、先从听标题音乐入手、2、从经典入手。 3、从相对比较短小的曲目开始
三、入门乐曲:
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海顿的《惊愕》、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包括中国作品:马洪业、郑路的《北京喜讯传边寨》、吕其明的《红旗颂》、何占豪、陈钢的《梁祝》、辛沪光的《嘎达梅林》
四、赏:
听音乐不要奢求可以像读文章一样,能读出段落大意,音乐是感觉的,只要你在听音乐的时候,内心有冲动,你就是听懂了,至于音乐的感觉不要追求具体,也许你在听这一段的时候感到有些忧伤、听另一段的时候心里感到兴奋,有伤感、有欣喜、明亮的、欢快的,抒情的。忧郁的、悲愤的、斗争的,只要能有类似的感觉 你就已经能够听懂音乐了。
切记:音乐是用来感受的,只要你内心有感动就已经听懂了,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听音乐每个人的感受是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学识、性格的,不同的人听同一首乐曲的感受可以是不同的,欣赏音乐没有标准答案。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呢?
静静的去听,用心去听. 像品尝一杯茶或咖啡那样去细细品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