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刘邦和匈奴 西漢初期,匈奴曾經在白馬包圍劉邦,為何不趁此機會滅掉漢朝呢?
西漢初期,匈奴曾經在白馬包圍劉邦,為何不趁此機會滅掉漢朝呢? 在西漢初期,由於剛剛經歷過楚漢戰爭,以及對一部分異姓諸侯的清洗,使得漢軍的戰鬥力極為有限,再加上有韓王信與匈奴裡應外合,致使劉邦在白登之戰
西漢初期,匈奴曾經在白馬包圍劉邦,為何不趁此機會滅掉漢朝呢?

在西漢初期,由於剛剛經歷過楚漢戰爭,以及對一部分異姓諸侯的清洗,使得漢軍的戰鬥力極為有限,再加上有韓王信與匈奴裡應外合,致使劉邦在白登之戰中被包圍。
事實上,以當時匈奴的國力,即使全殲劉邦部隊,也無法入主中原,這是蛇吞象的問題。
關於匈奴的定義,一直都存在爭議,通常情況下,認定這是一個活躍在周朝到東漢時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但是我認為,這樣的定義並不恰當,王國維曾經考證過,匈奴其實就是當時北方諸多游牧民族的一個泛稱。
在漢朝時期,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道,由於匈奴的崛起,所以將以前的游牧民族也當作匈奴。實際上,匈奴很可能並不是單一民族,而是一個游牧民族的政治聯盟,多個游牧民族逐漸融合而成。
因為在此之前的「匈奴」是不堪一擊的,在戰國時期,七雄中的趙國就可以吊打匈奴,趙國大將李牧曾經以少數兵力沉重打擊了匈奴,使得匈奴十年之後不敢再犯。
而到秦國建立之後,秦始皇曾派遣蒙括率領三十萬大軍將匈奴驅逐出河西走廊,但是在這一時期,除了中原王朝完成了統一,北方游牧民族也在迅速整合,為了防範匈奴南侵,侵擾中原的百姓,秦朝開始大規模修築長城,可見,秦朝對匈奴還是很忌憚的,不然也不用大費周章的修建長城了。
有史學學者認為,匈奴人為了充實人口,經常南下掠奪人口和牲畜,長城的修建大大增加了南下掠奪的難度,因此,匈奴各部落往往要結伴而行,更加促進了游牧民族的聯合。
在這個過程中,冒頓單于的出現,加速了這個趨勢,當時比匈奴更強大的部落是東胡,冒頓單于本來對東胡十分忍讓,在東胡放鬆警惕的時候,發動突然的襲擊,在消滅了東胡之後,匈奴的整體實力大增,隨即冒頓趁勢發兵,先是向西驅逐了月氏,再向南吞併婁煩等部落,並且趁著楚漢戰爭中原王朝無暇北顧的時候,將秦朝曾經奪取的匈奴地盤又奪了回去。
此後,又相繼征服了很多部落,冒頓單于也成為首次統一北方草原、建立起強大匈奴帝國的人物,當時的匈奴疆域十分遼闊,根據史料記載,冒頓單于擁有的能拉弓射箭的軍隊就多達三十多萬。
儘管冒頓單于如此優秀,將匈奴這個游牧大聯盟推到了歷史巔峰,但是這畢竟不是一個完善的政權體系,內部紛爭很大,在擁有一個強大的領袖時,他們能夠團結一致,一旦缺乏這種強勢的領袖,他們也會分崩離析。
在游牧文明中,拳頭就是一切,部落以放馬為生,沒有固定的土地,哪裡的草長得好,就到哪裡去放牧,誰的拳頭硬,誰就有優選選擇的權力。
對於這個新生的政權來說,只有不斷進行內部整合,並且對外蠶食才是正確的道路,也就是說,他們也在不斷的學習漢族文化,深知統治農耕文明的困難,當時冒頓多次攻打駐守在漢朝北部的韓王信(並非淮陰侯韓信),在一系列的軍事壓力下,使得韓王信不得不投靠匈奴,繼續向南擴張。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親自率領漢軍北上,在鎮壓韓王信的叛亂中,劉邦初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使得劉邦在接下來的戰役中,輕敵冒進,在主力還未到達之時,劉邦被冒頓單于包圍於白登山。
此時劉邦幾經突圍,始終無果,但是匈奴想要突破漢軍的防線也不是那麼容易,經過七天多的僵持,匈奴軍也沒有取得成果。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劉邦在萬般艱難之時,採取了陳平的計策,通過賄賂冒頓單于的妻妾閼氏,通過閼氏給冒頓單于吹枕邊風,講大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告訴冒頓單于,一旦等到漢軍援軍到達,恐怕匈奴軍會損失慘重,另一方面,就算打敗了漢朝軍隊,也會因為水土不服,無法長住。
另一種說法是,冒頓單于最終放過劉邦一馬,是因為當時韓王信增援匈奴的部隊遲遲沒有趕來,冒頓單于擔心他們已經投靠漢軍,從而對匈奴進行夾擊,因此,讓漢軍出了白登山。
其實,我倒是認為,水土不服也好,擔心韓王信背叛也好,冒頓單于壓根就沒有做好吞併漢朝江山的準備,也沒有與漢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決心,畢竟當時的匈奴剛剛完成整合,內部並不十分牢固,冒頓單于也擔心出了差錯。
從後世歷史的經驗教訓來看,冒頓單于不虧為草原上的雄鷹,在考慮事物時,的確想得比較全面,在南北朝時,前秦苻堅曾率領八十萬大軍南下,優勢佔盡,結果在淝水之戰大敗而歸,前秦因此而四分五裂。
五代十國時期,游牧民族契丹在遼太宗的率領下,曾經擊敗後晉,佔領東京,並且改國號為大遼,意圖一統中國,結果僅僅經營兩個多月,就遭遇中原人民的殊死反抗,遼太宗不得不率領契丹軍隊北返。
從這裡都可以看出,游牧民族想要徹底打敗中原農耕文明不容易,然而即使在打敗之後,也很難進行有效的統治。
很赞哦!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