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没有好皇帝 春分是個好日子:清朝皇帝在這天當一天農民下田耕種
春分是個好日子:清朝皇帝在這天當一天農民下田耕種
“度曲猶存玉茗堂,釵頭妙語鬥新妝。春分晝夜無長短,風送窗前九畹香。”3月20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四個節氣春分。這一天,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進入了春天。
春分,一個看上去就寫滿陽光、暖風、詩歌和鮮花的日子。
春分,一個說起來就充滿好心情的詞語。
春分,一首唱起來就停不下來的歌曲。
春分的關鍵詞裡,還有“勞動”。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古代,這一天到來之後,再懶惰的農民,都要忙碌起來,來到田地裡耕種;再懶惰的商人,都要背著自己的行李和貨物,告別家人外出經商;再懶惰的學生,都要在清晨時分起床,搖頭晃腦地朗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就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皇帝,都要在春分這天下田耕種,當一天農民。
比如,清朝皇帝。
中國古代屬於農業社會,耕種是農業社會的命根子,士農工商,農民排在第二位。清朝也不例外。有清一代,農業一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甚至出現重農抑商的情況。
每年春分到了,皇帝首先會率領文武百官,來到位於北京舊城朝陽門外的朝日壇,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神)。清朝皇帝的祭日禮儀有9項議程,包括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非常隆重。
祭日禮儀後,皇帝一定會浩浩蕩蕩地來到正陽門外的先農壇。先農壇是明清兩代皇家祭祀先農諸神的場所,有慶成宮、神廚、神倉、俱服殿、觀耕台、先農壇、天神壇、地祇壇等建築,佔地面積2000畝,與其東面的天壇遙相對應。
在觀耕台前,有一小塊田地,不多不少剛好一畝三分耕地。這塊耕地,屬於皇帝的“自留地”。當皇帝在先農壇宰殺牲畜,祭祀先農神後,就要到俱服殿換上親耕服,隨後在一畝三分耕地裡耕田。
當然,與其說是“耕田”,不如說是演戲。
皇帝下到田裡,左手執鞭,右手握犁,前面有若乾官員牽著牛,旁邊有若乾老農協助扶犁,往返犁田三次,叫做“三推三返”。正常儀式就結束了。皇帝耕田完畢,接下來是王公大臣。皇帝會坐在觀耕台上,觀看王公大臣的“表演”。
為了配合皇帝的“演戲”,內務府和地方官員必須提前很久進行準備,包括從各地選取老農,幫助皇帝扶犁。老農沒見過世面,還得給他們進行禮儀培訓,以免在皇帝面前失禮。
顯而易見,皇帝耕田並沒有什麽實際意義,只是傳達重視農業生產、不忘立國之本的意思。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是真的耕田。
《養吉齋叢錄》記載,在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親自耕了一畝田,吸引了1萬多人圍觀。隨行的直隸巡撫李光地親眼目睹了這一“盛況”,感歎不已,命令在場的博野知縣杜開銓在康熙皇帝耕地的邊界處立碑,自己親筆撰寫了碑銘“皇帝親耕處”,還寫了一篇文章《皇帝親耕處恭記》,畢恭畢敬地記錄:“聖駕次於博野,因東作之興,念稼穡艱難,躬秉犁器,即功竟畝……”
皇帝當了一天農民,回到了皇宮大院後,他這一畝三分地也並沒有閑著,有專人幫助他插秧、除草、灌溉、施肥。到了秋天,有人會將稻穀收割,存放在先農壇的神倉院,供九壇八廟祭祀使用。
清朝自雍正以後,實行“攤丁入畝”,每一塊耕地都要納稅。皇帝的一畝三分地也不例外。因此,每年先農壇所在的宛平縣知縣,都會鄭重其事地向皇帝征稅。這筆錢由內務府繳納,相當於從皇帝的“錢袋子”裡掏錢。
皇帝與普通農民不同的是,皇帝耕田完畢後,還會興致勃勃地寫詩,作為紀念。
康熙皇帝在參加完一次親耕禮後,曾經賦詩一首《春雪》:“三冬望雪意殷殷,積素春來亂玉紋。農事東疇堪播植,勤民方不愧為君。”
乾隆皇帝作為“寫詩最多的皇帝”,怎麽能放過親耕的題材呢,揮毫來了一首《禦園耕種》:“弄田播種近臣從,不比親耕典秩宗。布谷有聲春已暮,看花無興草全茸。勞躬漫謂勤民亟,愁意多緣望雨濃。豐澤籍田將禦苑,年年端是重三農。”

相关文章
- 明朝为什么没有好皇帝 皇帝也爱音乐:唐朝皇帝中都有哪些音乐发烧友?
- 唐朝历代皇帝 清朝皇帝为什么半数子女养不活?死亡率为何这么高?
-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豆瓣 15世纪中西方的转折点:明朝火器的由盛转衰
- 朱元璋如果在明末 如果将崇祯换成朱元璋,明朝的危机能解决吗?
- 朱元璋之后都有哪些皇帝 明朝最擅长帝王之术的皇帝,不是朱元璋,更不是朱棣,而是此人
- 历史上最伟大皇帝 中国最伟大的三个皇帝,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皇帝是谁?
- 明朝的皇帝都是奇葩 历史上哪个皇帝的嗜好最奇葩?
- 唐朝历代皇帝 唐哀帝: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是怎样断送唐朝的?
- 明朝为什么没有好皇帝 中国历代哪一位皇帝所建立的功绩最大?为什么?
- 明朝为什么没有好皇帝 揭秘清朝皇帝 新年赐福中如何求财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