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南阳武侯祠图片 南阳武侯祠里的十大最有历史的

火烧 2021-12-13 19:22:22 1048
南阳武侯祠里的十大最有历史的 亮初亡,南阳已有祭祀活动。诸葛亮躬耕时所居的草庐,被称为“诸葛庐”,俗称“诸葛庵”或“诸葛亮庵”。庐前有井,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不能尽 《名胜志》 ,后人称谓“诸

南阳武侯祠里的十大最有历史的  

亮初亡,南阳已有祭祀活动。

诸葛亮躬耕时所居的草庐,被称为“诸葛庐”,俗称“诸葛庵”或“诸葛亮庵”。

庐前有井,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不能尽(《名胜志》),后人称谓“诸葛井”。

后立祭祀祠。

“祠有道人居住,夜闻兵声,惧而移去”(同上)。

唐代规模已可观,遐迩闻名。

唐《诸葛庐碑》(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载:庐“在南阳县城西南七里。”李白《读诸葛亮武侯传书怀赠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中有“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刘禹锡《陋室铭》中也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句子。

宋代祠内前人题咏已很繁复。

绍兴初,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犹存(岳飞书武侯出师表《跋语》)。

南阳武侯祠元初毁于战火,元大德二年(1298),南阳监郡马哈马拜谒武侯祠时,仅存庙堂四间,且年久失修,几为废墟。

遂与少府李君源等倡仪重修,命典史李从善主其事。

四年(1300)春竣工,“一易而新之”。

中殿塑诸葛亮像,旁塑关、张从祀。

特请解梁太虚观道人张志和住祠主事,又割旁近田地200余亩,以为岁时香火之用(元南阳儒学教授王谦《汉丞相诸葛忠武侯庙碑》)。

至大元年(1308),河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何玮行农至郡,倡议扩建侯祠,并在祠东隙地建造庙、学。

次年春动工,皇庆元年(1312)秋落成。

计建祠12间,庙、学46间。

呲东为庙,庙后为学。

祠为武侯祠,庙为孔子庙,学为诸葛书院。

“凡堂序门庑、庖湢(庖,音袍pao,厨房,酒,音必,bi,浴室)、库庾(庾音与,yu谷仓)、肄业之斋、庋(音鬼,gui,放置,保存)书之阁、官守之舍咸备,”割官田40顷,设山长一人掌教(元翰林学士程钜夫《敕建南阳诸葛书院碑记》)。

至正十五年(1355),南阳知府庄某复加修葺。

所有建筑,整理一新,塑像匾额,着色重绘,并加筑周垣,制祭器百余件。

又于诸葛书院建东西斋房各三楹,增塑蒋婉及武侯子瞻、孙尚像,标著十将名额,使武侯祠与诸葛书院浑然一体(元张继祖《敕赐诸葛书院增修学宫之记》)。

明洪熙元年(1425),诸葛书院已荒芜破败,祠虽幸存,亦日益颓毁。

知府陈正伦乃于农隙伐木命工,冬十月,建成正堂三间。

宣德元年(1426),又与同知张永、推官司宪、南阳知县李桓圭继修,复两庑,建周垣,祠中重塑诸葛亮像.凡器用皆备,南阳武侯祠又重备大观(明王直《重修诸葛武侯祠碑记》)。

正统年间,知府陈悌再次修葺。

中立祠堂,旁翼两庑,环以周垣,祭用之需,无不毕备(明杨士奇《鼎建诸葛孔明祠碑记》)。

岁久又颓。

成化中,知府段坚又建堂宇,复书院,择士以教。

越20年,颓毁过半。

弘治八年(1495),河南参政顾福分守南阳,檄知府马舆、知县李通重修。

弘治十一年(1498)四月至八月,建正堂六间,中塑侯像,左右两庑,依旧修复。

正堂后为亭,覆以茅草,曰“草庐”,庐后又建堂六间,曰“卧龙祠”。

祠左建堂庑各四楹,为书院。

又收回原祀田四顷,以供祀事(明李东阳《重修诸葛武侯祠堂记》)。

正德元年(1506),唐王妃苏氏“捐内帑资财”修葺武侯祠,命承奉白震总其事,堂庑梁楹“撤而新之”(明朱瑾《重修诸葛武侯祠记》)。

嘉靖四年(1525),知府杨应奎增修大备(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十五年(1536)二月,知府屠倬再次修茸,“缮故为新,增陋为美,颓朽悉易,加以宏丽,”使武侯祠面貌一新(明孙哲《重修汉诸葛忠武侯祠之碑》)。

万历、崇祯间,复有修茸。

明末,祠因战乱倾圮过半。

清顺治八年(1651)四月,陕西河西道副使刘三元、河南布政司右参政王家揖重茸而新之。

原贵州巡抚彭而述为之撰文,勒石留念。

康熙二十一年(1682),南阳镇总兵柯彩捐俸修葺祠宇,对危楼加以整修,对梁栋施以彩绘,历时三月,祠貌换然改观(清柯彩《重修武侯祠院碑记》)。

康熙三十年(1691),豫抚阎兴邦、南阳知府朱磷自捐俸金复建书院,中建讲堂,旁建斋舍,其后建“三顾祠”。

祠祀武侯,以司马德操、徐元直陪祀(清彭始抟《重修诸葛书院碑记》)。

康熙五十年(1711),知府罗景与南阳镇总兵杨铸共议扩建侯祠,原计划于楼前隙地“积土为山,叠石成峰,设曲廊,置台榭,为南阳胜景,”并派人在城西北隅唐王府旧址运来山石。

但在施工时于地基中发现前入题咏石刻,内有“卧龙岗十景”。

于是即按十景加以扩建。

依先例首建草亭,谓之“茅庐”;外置小桥为“小虹桥”;亭之东稍北为“古柏亭”;自东而北为曲廊、山梯,可登高楼而远眺。

楼之南自东而至西北,蜿蜒作土山,正面叠石成峰,为“梁父岩”;自西北而南而西,穿一穴为“老龙洞”,上建平台,为“伴月台”;楼之东南复作一小山,依古柏置石橙,为“抱膝石”;楼之西北竹屏曲径,建草庐三间,为“野云庵”;楼之北置一田舍,为“躬耕田”;其南建小殿一座,为“三顾堂”,中塑昭烈遗像。

另建书院于祠前。

是年七月动工,次年(1712)八月告成,历时十四个月有奇(清冯)。

伟《重修卧龙岗诸葛庐记》、罗景《重修卧龙岗忠武侯祠记》)此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年间,知县吴堂、姚眶,任恺,知府顾嘉蘅、傅凤飓皆有增葺。

民国3年(1914),南阳镇守使吴庆桐、县知事曹慕时醵资修葺祠宇;民国14年(1925),又维修部分建筑。

民国28年(1939),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治南阳)重申豁免武侯祠田赋税,之后,又责成主持道入“务使栋宇像设,花木碑刻尽复旧观”(民国28年12月9日主持道人张宗骞刊石)。

民国29年(1940),陆军第58年军长王介人、河南省教育厅长鲁荡平、南阳警备司令孔仙舟、陆军独立第44旅1团团长王子久各捐资百元,令住持道人张宗骞重修茅庐(中华民国29年孔昭文《重修茅庐纪念碑》)。

民国34年(1945)3月,日军犯宛,卧龙岗被守军68军143师作为外围据点。

下旬,与日军发生激战,祠内宁远楼南部被日本侵略军炮火击中烧毁,三顾堂北间被炸塌,古柏、树木多被烧死,至今碑碣壁间弹痕斑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祠宇屡加修葺。

1950年,南阳专署行政干部学校暂驻祠内,对主要建筑初步加以修缮,并于祠东建草房15间。

校长郭思敬率领学员在祠周植树10余万株。

1957年,南阳县人民委员会将祠宇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呈请河南省文化局拨款1.5万元,县文化馆张鸿缙负责施工,对全部建筑进行翻修或补修。

在诸葛亮殿左侧,增建廊房6间,将岳飞书武侯《出师表》石刻21方砌于壁间。

匾额、楹联予以饰新。

对民国32年(1943)被雷电击倒的‘千古人龙”石坊予以复原(公元1957年10月1 B《修葺诸葛武侯祠碑记》)。

南阳武侯祠图片 南阳武侯祠里的十大最有历史的

1958年,祠宇划归南阳市管理。

次年,改建仙人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当中,南阳农校等处“红卫兵”,以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名,将“千古人龙”、“汉昭烈皇帝三顾处”、“文韬武略”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存明成化年间塑造的18尊罗汉全部捣毁,殿宇饰物砸掉,珍藏的清康熙《卧龙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全部烧毁,部分馆藏文物亦被破坏。

1973年,由省、地、市拨款,对部分建筑进行维修。

在原道房院前两侧各建房4间,并建游览区围墙和门楼。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人民政府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的建筑和设施逐步加以整修。

1979—1980年,拨款重塑人物群像,复修“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坊,翻新”三顾堂”,整修茅庐、古柏亭、野云庵等建筑,匾额、楹联重予饰新,被毁的明代18尊罗汉塑像予以复原。

1981年,落架大修诸葛亮殿。

1982年,重修伴月台和碑廊。

次年,改建大门外原鹅卵石台阶为青石台阶。

1985年11月大修“宁远楼”(《重修宁远楼记》)。

1986年春,在楼西新建盆景,同时对诸葛亮殿的斗拱、卷栅梁架柱体及草庐、野云庵等建筑油漆、彩绘,1988年,整修扩建卧龙潭,建七曲桥、玉带桥。

1990年,美国环球实业公司董事长、美籍华人赵连仁捐款15万元(人民币),作为重建“千古人龙”石坊之用。

1992年重建的“千古人龙”石坊落成。

此后,续有修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