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隆中对 《隆中对》的历史背景
《隆中对》的历史背景
首先,诸葛亮正确的比较了天下的形式,提出不可北伐,不可东征,所以要先占据荆州为策源地,然后南下占领益州,汉中一带.成三分大势,连吴抗曹,俟中原有变,则三路北伐,一员上将起荆湘之众直逼宛,洛一带;刘备自起精兵,由汉中直上,关西民众赢粮景从,当可收复雍凉.而东吴孙权起兵合肥,可攻青徐以为策应.若此中原可定,汉世可兴. 至于之前对天下大势的判断,是非常客观正确的,我并没有异议,然后咱们先分析一下三路北伐军:
西线蜀军:荆州益州缺少良马,所以一般适合步战,以步兵为主.同时北伐路线共有两条,一为出街亭,过子午谷,偷袭长安.另一条为出箕谷,绕道祁山,平定雍凉一带,然后以陇上三郡为策源地,进攻长安.从诸葛亮后来的北伐可以看出,他是以第二条路线为实行方针的,而魏延则建议从第一条路线出奇制胜,至于何优何劣姑且不论,无论走那条路线,都避免不了山林,险隙之地,这样的地形,对于机动性差,适合平原会战而言的蜀步兵来讲,是非常不利的,而关西魏兵凭借优良的骑兵优势,来往穿插,拥有山地作战至关重要的机动性,所以蜀国北伐时,一旦战线拖长,后方接济,以及城市之间的协调防守变成了很大问题,这也正是马谡街亭失守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祁山地狭,关西地阔,以阔攻狭不易,以狭攻阔更是天方夜谭,因此郝昭得以区区兵力拖住诸葛亮大军.所以关西一路军,只可为牵制,不可为主攻.
东路吴军:吴军擅长水战而非步战,吴人亦多水军少步军,纵观三国,吴人几次大败,除灭国一次外,均为陆战失利,仅有的几次胜利,也都没有什么大建树,更何况青徐一带,安定已久,民心附魏,根本不可能短期安抚.所以张辽能连败吴军,正是因为吴军在江北天时,地理,人和俱亏的缘故,最重要一点,这一路并不属于蜀军,即使真有所成就,对与蜀汉军团而言,也绝不是好事.所以,这一路只可为援兵,也不能做主攻.
中路荆州军:荆州人称九战之地,进可直逼宛洛,威胁中原.退可凭借长江之险,严守金城.历史上的襄阳从来都是江南门户,人杰地灵之地.荆州不但地理位置重要,更是南征北讨的战略要冲,而且江汉平原富庶辽阔,人才众多,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曹操也曾为了避荆州军而商议迁都,曹军大司马曹仁一直受任防守荆州军.如果起举郡之兵,一出上雍,截住函谷关归路,一出博望,直攻宛城,汝南一带,那洛阳,许昌这些北方重镇就直接兵临城下了!而且平原会战,魏军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并不明显,对于适合打大规模阵地战的蜀国步兵则更占能发挥优势.若有了关西兵从左边牵制,吴军从右方支援,那魏军将难以面对三路齐进的敌人,即使不能一战定天下,魏国也已是无力回天了.
记得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的战略么?当时把雍州一带的徐晃军团,徐州一带的张辽军团都调往关中对抗关羽,如此兴师动众,正是因为荆州军直接威胁到了曹操腹地.如果当时能如隆中所愿,使马超连结羌人出兵遐萌关,攻凉州.张飞,魏延出阳平攻街亭.刘备引黄忠颜严出南郑走大路北上,一路安抚百姓.再令赵云据汉中策应三路大军.首先陇上三郡必然望风而降,徐晃,张合也必然支不出力量援救中原;同时,孙权趁机兵进徐州的话,徐州军也无暇西顾了.若能再令吕蒙引潘阳湖水军直攻汝南,接应关羽.如此五路牵制,一路主攻,我想魏国纵然是韩信,孙武治军,也无能为力了.但为什么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呢?并不是无人预见,而是根本不可能有发生,这就是隆中对的几个重要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这就是荆州问题和连吴抗曹的决策.
1.荆州问题:如上所述,荆州对于蜀国北伐的作用如此重要,但对于吴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除了上面的几点以外,荆州对于吴国还有更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东吴之所以能抗曹,所凭借的正是长江天险,吴军擅长水战,不擅步战,江上决战,周瑜的3万水军可以大败曹操的20多万(演义中为83万)陆军.而换言之陆上决战,张辽以三千军士可拒孙权十余万人.东吴若想自保,则必先保住长江天险,而荆州地处长江上游,如果兴一旅之师朔江而下,破吴当势如破竹(想想吴国是怎么灭亡的,历史上许多平定江南之战都在荆湘一带决战).即使从荆州度过长江,在江陵,长沙集结一万精骑,荡遍江南也是指日可待.所以,诸葛亮所依托的荆州,其实正是插在孙吴心头的一把尖刀.吴国从孙坚起,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荆州的征讨,最主要的目的也正是因此.除此之外,放弃东吴见长的水军,而渡河与北面的曹操步军争利,这是极不明智的,这点相信孙权也很头疼,但又不愿意与蜀国撕破脸,他更怕曹操隔岸观火.可是吴国最好的发展地段,只能是荆州一带.所以吴国历代都督,无论是以周瑜,吕蒙为首的强硬派,还是以鲁肃,诸葛谨为首的妥协派,都没有放弃过对荆州的夺取.所以,诸葛亮隆中战略中的核心问题:荆州正是吴蜀关系的导火索.
2.连吴抗曹:如1所述,在荆州问题上,吴蜀都不可能让步,这是一个不可调谐的矛盾.而反观吴魏,却并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即使占领了长江对面的徐州,对于吴国而言也没有太大的利益可图.所以,真正的矛盾是发生在吴蜀之间,所以关羽对吴国的强硬态度也是有迹可循的,吴蜀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远比吴魏,蜀魏之间的更为激烈.再者,如果吴国真的愿意和蜀国结盟抗曹,那按照上面的隆中攻略,孙权得到的地盘,最多是以汝南为中心的豫州,以彭城为中心的徐州,这样不但直差心腹的尖刀不但没有拔除,反而凭空让刘备坐大,孙权会这么傻么?中国自古南北分裂常有,而东西分裂是很少见的,即使有,也很快就会统一.这是因为中国东西之间的民族差异少,容易融合,而南北差异一直较大,融合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南北可以对峙,而东西很难独立.所以荆州败亡并不能怪关羽,由于前面所述的荆州问题,东吴攻蜀是必然的,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连吴连好了,荆州就不失了.即使关羽调度得当,在收到吕蒙的袭荆消息,也一样要面对背后的徐晃,曹仁的追击,即使到了荆州,也一样会损兵大半,军心涣散,一样无法守御.由此而看,诸葛亮隆中战略中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连吴抗曹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有了以上两点,足以看出诸葛亮的战略弊端了,也许有人会说在当时的情形下,隆中决策是最好的战略了,但真是如此么?中后期的蜀国,一直沉溺于孔明的隆中决策中,而忽略了形势的变化.首先,荆州沦陷,关羽败亡,蜀汉集团中最有实力的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这对蜀国的打击不啻于致命的,在这个时候,作为蜀国主帅的刘备,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继续隆中战略,继续连吴抗曹;另一条则是兴兵伐吴,取下吴国,然后继续如上的三线战略.都知道,一生戎马,作战经验丰富的刘备选择的是第二种,虽然失败了,但现在咱们先不论成败,客观的比较一下这两种战略:
隆中战略,继续连吴.照当时所说,吴国愿意交换荆州.再收荆州之后,由于荆州的重要战略位置,至少必须调一员上将镇守,这员上将必须得有关羽一样的威慑力,足以威胁曹操,孙权,同时还得给他配备一支如同荆州军团一样上下齐心的部属,还得有几个如关羽的周仓,关平,廖化等一样的亲随部将帮助守御其下的州郡.观之蜀国,仅有马超有这样的能力.但事实是刘备,诸葛亮是绝不敢委马超以重任,同时马超也不擅长步战水战.再说即使交还,前面所述的吴蜀矛盾依然存在,以荆州对东吴的重要意义,东吴决不会老老实实的交还.如果不要荆州,则只能以蜀中之地北上伐魏,出阳平关,攻雍凉一带.历史上除了刘邦之外没有蜀地伐中原取胜,而且这唯独的一次也并不是从蜀地起兵,用的更不是偏安已久的蜀兵,而是韩信领中原士卒暗渡陈仓,出奇兵连克关中三王,真正依靠的是关中也就是长安一带.更何况蜀中军势不及韩信,而魏人智谋远强项羽.想北伐制胜,不但要面对山路险远,战线太长的问题,更要以步兵面对西凉精骑,是非常困难的.
而另外一种战略呢?当时刘备兴兵20万(演义中说是80万),同时黄权引5万水军,蛮王沙摩柯南路接应(这两支兵力至关重要,后面还有介绍),这是蜀国一半的兵力,刘备如此兴兵,绝不是仅仅为了一战,而是为了灭吴,然后各处留守的.同时他留马超守遐萌拒雍州军,留魏严守汉中拒中原兵,更派谨慎的赵云作为后续,能想到这里,证明刘备当时并不是意气用事,盲目发兵.试想一下,刘备何人,能因为报仇就妄麾三军,所以他只是要以报仇为理由,一劳永逸的解决荆州问题和蜀国的真正心腹大患--吴.
但是这个战略却遭到了以诸葛亮为首的连吴派激烈反对,因为蜀军长期受隆中策略左右,已经把利益相关,矛盾激化的真正战略敌手当成了友人,而把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假想敌魏国放在了首位.但对于吴国一方,则更早的认清了自己的真正战略敌人,先下手为强,发动了荆州之战.夺取了荆州,吴国的利益要求已经满足了,同时吴国也没有自信能占据整个益州,益州的作用对他而言也远不如荆州重要.所以他积极要求和解,但很明显,这个和解对于蜀国有弊无患.这之后的吴国更会俟机袭取益州,真正完成周瑜,鲁肃所制定的南北对峙计划.可惜吴国后期由于孙权昏馈,不用良谋,滥杀良将,再加上谨慎的诸葛亮也意识到白衣渡江可能会重演,所以任蜀中大将,托孤重臣李严防守白帝城,所以这一计划没有实现.
再来从战役实体看看当初的夷陵之战:其实,当时刘备的计划是刘备引军走旱路,与吴军正面交战;同时黄权引水军朔江而下,相互策应.陆逊也曾说过,如果蜀军水路齐进,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实际上黄权的水军滞留在了路中,并没有随军前进,而诸葛亮也没有及时的策援前进的蜀军,所以刘备虽然牵制住了吴军主力,仍然没有办法继续前进(离国越远,后续粮草,辎重越难以接济),加上湘南闷热,导致军心涣散,这样,失败便难以避免了.
如果当时黄权的水军与陆军齐进呢?首先,陆逊无法应付两面夹击,只能退守九江,柴桑一带,这样,蜀国便能顺利的夺回荆湘,以刘备本人,带领益州一半的兵,替关羽是没有问题的.如果魏国此时发兵,那汉中有马超,魏严,黄权水军浚巡江上,同时赵云镇守江夏,以赵云的谨慎,以及李严的威望配上马良等人的谋划,守御荆州一时是没有问题的.亦可令魏严,马超出兵汉中,使曹丕无暇东顾.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刘备引军由旱路攻九江,南线沙摩柯连结蛮越,祸乱建安一带(南越一直不满孙权暴政,曾多次组织反抗---即起义,而且三国中,吴国的苛捐徭役杂税是最重的,可谓民不聊生),黄权的水军在适时东进.这样,吴国北面难以支兵防御江上,中间以不擅长之步战迎战蜀汉陆军,国内又人心不治,灭亡吴国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然,这样的战略也是有弊漏的,如果魏徐州军南下讨伐江上的黄权军,那是绝对可以牵制住蜀军一支主力的,而且这支孤军深入的部队很可能面对建业守军和魏军的夹击.这时就需要看刘备九江一战的结果了,刘备兵多势重,精锐刚勇;陆逊虽然识兵势,但吴军不擅陆战,九江之险又远逊于夷陵,而且国内忧患严重.最重要的一点,北面的黄权,曹丕军团无论谁胜谁败,都必然会南下灭吴,这就要求陆逊必须速战,但面对锐气正盛的蜀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蜀军的赢面极大.

至于曹丕南征,如果战胜了黄权,那他孤军深入扬州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荆州是江南的门户,历史上历来南征的主要战役都发生在荆湘一带,如果没有占据荆湘,就妄图取下江南,是一定会遭到来自荆州顺流而下的袭击,再加上刘备南线的包抄,那这支南征军只有全军覆没.所以,刘备全取江南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然后的局势就是:诸葛亮坐镇益州,李严坐镇荆州,刘备在江南一带抚民,黄权巡浚江上,来往救应.随后俟中原有变,三路一齐北上.不过我估计南边有变的可能性远大于北方,不过这就是后话了.但不管怎么说,这样一战,即解决了蜀军真正的争利者,又真正能与曹魏分庭抗礼,远比隆中对的绥靖政策好多了!可惜关键时刻黄权军团的停滞,导致了蜀军的败亡,而这无缘无故的停滞,我认为和当时蜀军内部的隆中对遗留的连吴抗曹思想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