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政策 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是什么意思?

火烧 2021-12-26 03:23:41 1097
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是什么意思?历史上的“摊丁入亩”,又被称作是“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最初是创于明代时期,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

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的“摊丁入亩”,又被称作是“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最初是创于明代时期,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在明代后期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了“摊丁入亩”的初级阶段,其主要内容就是:免行部分差役,并且以现金代替,与田赋一起征收,这样一来就使税赋征收变得更为简便一些,同时也减少了无田地者的负担,部分地区亦有摊丁入亩的举措,在当时称为随粮派丁、田代丁编或丁随田办。 后来到了康熙年间的时候,又颁布了一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这样使得丁税的数量成为了一个定数,使得新增加的人口不必再负担丁税。直到在雍正年间的时候,才正式的将丁税废除了,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制度,这样就使得没有田产的人可以不纳赋税。 清初沿袭明制,各地征收钱粮,加收“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亦称耗羡)。实行中,官员任意加派,一两可加至数钱。因不在上交正额之内,官员从中任意侵贪,成为官场公行的陋习。康熙帝曾说,清官也取火耗。康熙末年,各地官员以火耗为名,肆意横征中饱,已无法限止。雍正帝清理钱粮时,山西巡抚诺眠与布政使高成龄在雍正二年奏请将该省各地加派的火耗,提解布政使司库,以二十万两补完该省亏空,除公用外,分发给地方官员,称为“养廉”。雍正帝指出,历来火耗皆州县征收而加派横征,侵蚀国帑不下数百万。原因是各州县征收火耗分送上司,种种馈送,名目繁多,州县肆意贪污,上司曲为容隐,这是从来的积弊,应当消除。他采纳山西官员的建策阀讥脆客诒九错循氮末,说“与其州县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县。”(《世宗实录》卷二十二)州县养上司是公开的非法贿赂。上司拨州县便成为合法的“养廉”,即官俸的补贴。山西实行后,各省相继仿效,以火耗补完亏空的钱粮,并分拨州县养廉。一七二七年,又命各省督抚,就该省情形酌议具奏,着为定额。这一改革形成制度,称为“养廉”,又称“耗羡归公”,即由上级官府依定额发给官员。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举措,对清朝的国政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火耗归公,让很多官员没有了外快赚,摊丁入庙,让很多穷苦百姓减轻了生活负担,这两个事情都是对朝廷有好处的,让国家更加昌盛,自然也是对国政有莫大的好处。

在古代交税是按人头来交的,并且官绅家不需要交税。这就导致穷人越来越穷,土地不断集中,而手中握有大量土地的官绅就不需要交税。耕地有限,而很多土地集中在当官的人,和地主手中,人均耕地面积下降,每个人所得粮食日益减少,就容易导致粮价上涨,让更多农民失去土地,背井离乡,会让社会不安定。这项举措有利于贫民,不利于地主,也算是一场大的变革。但是确实让老百姓心安了,让田少的老百姓负担大减。

在清朝,地方官在收完赋税后,需要将百姓交的碎银子熔铸成大元宝,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损耗。因此,地方官员在收税时,会以“火耗”为由,向百姓多征收银钱。让老百姓苦不堪言。雍正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实行火耗归公,就会断了地方官员财路,当然也会补给了一些银子给官员,但是和火耗得的银子比起来还是少很多,因为这样,国库充盈了很多,也为盛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利,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

康乾盛世得益于清朝这个时期的一系列整顿吏治,有利于民的措施,使民心得以凝聚,使得人丁得以兴旺,国力强大。

为什么只有清朝做到了摊丁入亩。

清政权建立之初, 战火仍在燃烧,百姓死伤流亡甚多。明末天启三年, 全国在籍人口尚有五千多万人, 而到清顺治八年, 却只剩下三千余万人。明万历年间, 在册耕地为八十多万顷, 而到清顺治八年, 则只剩下五十多万顷了。山河残破, 经济凋蔽。且阶级矛盾十分严重, 国内大小起义暴动数十起。清朝统治者为了招抚流亡,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社会秩序, 巩固政权, 毅然抛弃了关外的赋役制度, 看中了明朝曾经小试过的“ 摊丁入亩” 制度。

清初, 明代原有的户部税役册簿大量地毁于兵火, 清政府便以仅存的《万历条鞭册》为依据,进行赋役的征发。在其征发的过程中, 清朝统治者逐渐体会到了《万历条鞭册》中某些“ 摊丁入亩” 措施的合理性, 加之在康熙后期, 国内土地兼并严重, “ 一邑之中, 有田者十一, 无田者十九”。土地兼并又造成大量的人口流动, 不少人丁聚而复逃,“ 丁额缺, 丁银失, 财政徭役以丁, 稽查为难, 定税以亩,检核为易”。他们主张, “ 丈地计赋, 丁随田定”, 即实行“ 摊丁入亩” , 以期通过采用赋役合一的办法来消除前弊。土地确实是完整的、稳定的, 而人口却是变动的, 因此, 按田定役或摊丁入亩的制度就比按人丁定役的里甲制度要稳妥和适用。清朝也是顺应晚明的这种趋势, 即本着明朝役法改革的精神,更为广泛地推行“ 摊丁入亩” , 以用田编役之法逐渐代替了里甲编审制度。清康熙年间,“ 丁随粮派” 或以田摊役的地区, 在全国全面颁行了摊丁入亩之制, 饬令各省奉行。这样,将丁役银负担从人口方面全面转向土地方面, 以减轻贫民疾苦, 稳定社会秩序、稳定财政收入的役法改革就势在必行了。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都说的是什么意思?

1、摊丁入亩

以前收税是按人头收,好多老百姓家里人多,但没多少地,所以就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摊丁入亩就是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2、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更称为火耗或耗羡,但耗羡的范围大于火耗,耗羡还包含雀鼠耗等。

雍正二年七月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

此举集中了征税权利,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3、官绅一体纳粮当差

古代收税,只到老百姓家,官绅自外。老百姓还要当差,即服兵役和徭役,官绅是属于统治阶级,不必当差不交税。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让他们也交税当差,当然不是真要他们服兵役和徭役,可用银两兑买。但由于触及官绅利益,因此实行起来有较大难度。

但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必须暂时牺牲官僚士大夫的利益,而官僚士大夫的这种暂时的利益牺牲是为了王朝巩固之后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利益。

扩展资料:

雍正帝清理亏欠,赃官赔偿以外,就令官员以羡余来弥补,所以清理财政的同时,必须进行耗羡提解。

康熙末年有人提出整治滥收火耗和改变它的用途的建议,认为耗羡除允许州县官动用一部分外,其余的归省里,用作公共事务。康熙帝不赞成。

他说,征收火耗原是地方官的私事,若允许他部分归公用,就是中央政府承认此项征收是合法的,他本人将落个实行加派的罪名。雍正帝同乃父态度不同。

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敏请求将该省各州县耗羡银全部上缴布政司,一部分用作抵补无着落的亏欠,一部分给官员作养廉银。这是全面实行耗羡提解的办法,雍正帝当即批准实行,并在全国推广山西的做法。

耗羡提解的目的之一,是要制止官吏乱征附加税,降低火耗率,以减轻税民负担。雍正帝对于耗羡率,只许减少,不许增多。

他说,如地方官员“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访闻,重治其罪”。耗羡归公后,各地火耗率与实行前发生变化,大多数地区耗羡率降低在正额钱粮的一至二成之间,比原来的高耗羡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扭转了地方官狂征滥派的严重情况。

耗羡提解以后,雍正规定,它的用途为三大项;一是给官员的养廉银,二是弥补地方亏空,三是留作地方公用。第二个用项在雍正初年清理财政中业已实行,待清补完毕,这部分银子就改用到其他两项上。

清朝实行低俸禄的制度,致使官员贪赃枉法,滥征火耗银。耗羡归公了,但从中提出一部分,作为他们办公和生活补助费,不再多贪占,以维持其“廉洁”,称为“养廉银”。在雍正朝,由于清查亏空和实行养廉银制度,官场确实较前清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雍正

"可疑之力不可失,得之易时,失之易"是什么意思?

"可疑之力不可失,得之易时,失之易"的意思是:如果是自己辛勤所得,是不容易流失的的;相反,如果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来得容易失去也容易。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借故离开之前说了两句忠言“可疑之利不可收,得之易时失之易”,就是说与田文镜听的。

因为邬思道知道田文镜借的90多万两银子,都是他的属下们贪污盘剥得来的带血的银子,将来如果被人翻出来,必定后患无穷;况且田文镜是因为跟随雍正筹款赈灾才青云直上,官得来的太安稳,没有牢固的根基,就容易丢乌纱帽。

扩展资料:

《雍正王朝》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由胡玫执导拍摄,唐国强、焦晃、王绘春、杜雨露、徐祖明、杜志国、赵毅、李颖等主演,演绎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风雨经历。

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四阿哥胤禛,在当政后出现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历史上雍正王朝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确有其事吗?

确有其事。“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的制度是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实行的。是雍正朝的三大德政之一,其他两个,一是摊丁入亩,一是火耗归公。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或称“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此政策是指”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即废除他们免税的特权。

康熙执政四十余年之后国家财政出现危机,税收收入有限。而因固有的封建社会中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赋税的制度,官员地主一类真正富有的人却不需上交多少赋税。

不但使财政负担落在穷苦百姓身上,而且国库空虚,因此出台此政策优化税收结构,使社会富有阶级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政策 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是什么意思?

扩展资料:

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

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

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火耗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雍正二年七月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

此举集中了征税权利,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参考资料:

摊丁入亩-百度百科

火耗归公-百度百科

清朝推行“摊丁入亩”制度的皇帝是?

公元1722年冬,清圣祖康熙帝去世,皇四子胤祯继承皇位。改元雍正。胤祯即雍正帝。这个在历史上有着颇多争议的皇帝,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可谓是举足轻重的了。在他在位的13年里,做了四件大事,令后人刮目相看。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有的甚至连今天的人们也值得学习与借鉴。 这四件大事分别是:其一,平定自康熙以来的西北叛乱。稳定了自康熙以来的盛世局面,使中原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保持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面貌。其二,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改变了清朝自努尔哈赤以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使中国两千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其三,设立密诏立储制度,杜绝了康熙晚年诸皇子因夺嫡之争而引起的手足相残局面。使清朝在之后的百余年里再无类似事件发生。其四,实行新政。他沿用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制度和康熙提出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提出了“摊丁入亩”制度。彻底废除了中国自秦朝以来的人头税制度,使农民的人生自由得到了进一步的放松,并有效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资本主义萌芽得以发展。使整个中国的商业出现了少有的繁荣局面。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成为整个清王朝的中流砥柱。此外,他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不仅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且抑制了官僚阶层的腐败。他推行“火耗归公”使的国库对西北的军费得到了有效的缩减,解决了自康熙以来因用兵而导致的财政危机。如果说前三项都只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补充,那么这第四项,则是他对于整个清朝以及整个中国所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而这最杰出贡献中的精华,则是这“摊丁入亩”了。 “摊丁入亩”作为一项制度的提出,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宰辅张居正就曾经提出过一些改革的措施,总结为“一条鞭法”。使得一个腐败不堪的王朝发出了最后的一点闪光。在张居正担任内阁宰辅期间,整个社会出现了商业的繁荣,人口的巨增以及文化的昌盛。然而好景不长,张居正的新政,只持续了短短的几年时间。随着张居正的死以及整个明朝政府的极度腐败,一个连自身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王朝,又怎么可能去推行所谓的新政呢?因此,这样一个社会变革的重任便自然而然的落在了一个取代了明朝,并统一了全国的清王朝身上。然而,在清朝的前期,社会极端不稳定,大批反满势力还在趁乱进行着各种反满活动。顺治在位的18年里,统一全国的事业尚未完成。到康熙,除螯拜,平三蕃,收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治理漕运,治理黄河、淮河,以及确定继承人等事件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致在他在位期间也未能完成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只是提出了一个“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因此,雍正以其独道的慧眼看到了这一点,并在张居正和他父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出了“摊丁入亩”制度。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都说的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指的是根据农户所拥有的土地数量来征收税负,因为当时征税是征收的人头税,令百姓连孩子都不敢生,人越多交的税负就越多,而那些地主反而交不了多少税,因此雍正就有了这样的改革其实火耗归公,说白了就是给官员增加饷银,就是当时所称的养廉,跟现在的公务员增加薪水是差不多的意思,不过雍正朝管理的要严格很多,确实养廉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场的腐败作风官绅一体纳粮,也是对官员,士大夫阶级的一种强制管理,因为以前的制度是这一阶级是享有特权,不用交纳粮食税,不用服兵役的,后来雍正的这一举措打破了这一传统,也侵害了这一阶层的利益,所以雍正的名声才不是很好,因为正在的话语权都是在掌握在这些人手里的

摊丁入亩(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