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刺激战场武器伤害图 56式班组武器传奇之「 ”战场历练”

火烧 2022-01-05 15:35:21 1038
56式班组武器传奇之「 ”战场历练” 1962年的西南边境冲突中, 56式班组武器首次投入实战。在此后许多纪实文学中, 这场战争的过程都被描述得相对轻松。 然而, 作为一个亚洲大国, 共和国此战的对手
刺激战场武器伤害图 56式班组武器传奇之「 ”战场历练”

56式班组武器传奇之「 ”战场历练”  

1962年的西南边境冲突中, 56式班组武器首次投入实战。在此后许多纪实文学中, 这场战争的过程都被描述得相对轻松。 然而, 作为一个亚洲大国, 共和国此战的对手不仅同样拥有一支经历过二战洗礼的庞大地面部队, 其参战部队更是国内的精锐之师。这种情况下, 敌军之所以不堪一击, 除了其盲目进犯失去战争正义性外, 在轻武器方面的劣势, 也是导致这场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场西南边境冲突中, 敌军轻武器主要以英系装备为主。其步兵武器主要为李·恩菲尔德手动步枪。该枪口径为7.7毫米, 因此在中国国内也被称为「 ”英七七”步枪, 李·恩菲尔德步枪虽然历史悠久, 但因其性能优异, 成为英联邦国家在一战、二战中的主要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 在抗日战争中, 「 ”英七七”由于机缘巧合, 也曾成为八路军敌后游击队所装备的「 ”万国牌"武器之一, 并成就了「 ”老神枪”裴天来这样的抗日传奇。 李·恩菲尔德步枪的优势在于远距离射击精度很高, 射程远, 适合远距离作战。敌军老兵甚至可以在600米的距离上进行精确射击, 发挥类似狙击步枪的作用。 不过 ,在实战中, 由于我参战部队迅速穿插, 敌军装备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的优势根本无从发挥。而针对李·恩菲尔德步枪射速较快的优势, 敌军一般要求随枪携带90发子弹, 后备40发。但在战斗中为了减轻负重, 敌军士兵往往减少携弹量, 最低时只带一条装50发子弹的空投子弹袋, 往往交火不到半小时便打光了子弹。 此外, 李·恩菲尔德步枪在设计时不重视拼刺, 敌军所大量装备的NO4型短步枪, 更是将刺刀简单地套在枪管上, 连卡榫都省掉了。战后总结中, 我参战部队普遍反映敌军不敢拼刺, 看来也有装备的问题。 与之相比, 我军装备的56半, 则完全符合自身战术需要。在战斗中, 我军指战员充分发挥56半的射速优势, 在中、近距离对敌形成火力压制。而参战官兵的刻苦训练, 也把56半的射击精度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位当时参战的老同志评价该枪时说: 「 ”定在常用表尺(300米)内, 指哪里打哪里。” 除李·恩菲尔德步枪外, 敌军也大量装备了二战时期功勋卓著的「 ”司登”冲锋枪和「 ”布伦”轻机枪。不过, 仅有200米射程的「 ”司登”冲锋枪, 在我军56冲和56半的火力面前, 往往毫无还手之力。而「 ”布伦”式轻机枪作为前线敌军地堡的火力骨干, 也难以发挥其灵活机动、结构简单、射击精度好的优势, 最终不是连同工事一并被我军摧毁, 就是随着地堡守军溃散而成为我军的战利品。 敌军之所以不敢据守地堡, 除了其自身作战意志不坚定外, 更重要的是, 我参战部队此刻已大量装备了56式单兵火箭筒。尽管我参战各边防团中编有无后坐力炮连, 但一线部队普遍反映:火箭筒比无后坐力炮机动性好, 野战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冲, 及时进行火力支援。如某部火箭筒班班长黄绪林掩护步兵冲击时, 在50米距离上击毁拦阻我步兵的敌机枪一挺, 后又击毁正准备逃跑的106.7毫米迫击炮一门、牵引车一辆, 甚至有火箭筒班创造了用九发火箭弹消灭十个地堡的战例。 56式冲锋枪 战斗中, 鉴于56冲火力猛烈、连射时精度稍差的情况, 我军往往采取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配合编组。如在一次战斗中, 某部九连副班长庞国兴在和主力失散的情况下, 与另外三名战士自动组成战斗小组, 使用两支56冲和两支56半, 深人敌军纵深7.5公里, 多次主动向敌人优势兵力发起冲击, 占领两个炮兵阵地, 缴获七门87.6毫米加农榴弹炮, 后又配合主力部队缴获另外八门。 总体上, 56式枪族在高原的低温、大雨雪、泥泞等情况下, 仍保持了非常高的可靠性, 基本没有卡壳或哑弹的现象。 1969年, 56式班组武器在共和国北部边境的珍宝岛武装冲突中, 同样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在与系出同门的敌军轻武器交锋中, 丝毫不落下风。然而, 面对敌军的新型坦克, 56式火箭筒却暴露出许多不足。 首先是其射击距离近, 一个射击位置只能发射一发, 且不能修正瞄准点。其次威力偏小, 加上采用弹底机械引信灵敏度低, 进一步削弱了破甲威力。 56式40毫米火箭筒 上世纪60年代中期, 56式火箭筒得到改进, 改进后称为56-1式。在其头部加装防滑帽, 并改进发射药和发射筒设计, 破甲威力提高到120毫米/65度, 射程提高到150米。 然而, 改进后的56-1式威力提高得并不明显, 发射筒和引信可靠性低, 其他方面也没有太大改进, 最终没有大量装备。 不过, 此刻国内已经启动苏制RPG-7型火箭筒的逆向仿制工程。中国陆军单兵反坦克能力的短板, 日后迅速为69式火箭筒等后起之秀所填补。■ 声明:本文摘编自《世界军事》半月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