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张季鸾的新闻思想 为什么报人张季鸾的丧礼能成为民国最大的葬礼

火烧 2022-01-01 14:02:53 1049
为什么报人张季鸾的丧礼能成为民国最大的葬礼 因为他黑白两道通吃,国共两党都对他赞赏有加!张季鸾名炽章,字季鸾,笔名一苇、老兵,在民国的报界,是绝对的大腕。自合伙接手《大公报》之后,事业更是如日中天。特

为什么报人张季鸾的丧礼能成为民国最大的葬礼  

因为他黑白两道通吃,国共两党都对他赞赏有加!

张季鸾名炽章,字季鸾,笔名一苇、老兵,在民国的报界,是绝对的大腕。

自合伙接手《大公报》之后,事业更是如日中天。

特别是其提出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办报方针,直至现在,都对报人又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文人论政,也就是被他推向高峰的。

据说当时候,张季鸾要见蒋介石都不用门卫通报,蒋介石也几乎天天都要看《大公报》。

张季鸾的新闻思想 为什么报人张季鸾的丧礼能成为民国最大的葬礼

同时,偏居陕北的毛泽东也是《大公报》的忠实读者。

周恩来曾说:“做总编辑,要像张季鸾那样,有优哉游哉的气概,如腾龙跃虎,游刃有余”。

抗战开始之后,《大公报》迁到了重庆,张季鸾随着《大公报》也到了重庆。

这时候的他,已经被结核病给缠上身了,报社的很多事都交在了王芸生的手上。

但是忧国事忧报事的张季鸾丝毫也放不下,病虽日渐加重,但还时常著文。

就在重病住院期间,依然写下了《我们在割稻子》的名篇。

1941年9月4日,听说张季鸾病危的蒋介石亲自跑到歌乐山中央医院探视。

看着张季鸾被病痛折磨的甚是消瘦的身体,据当时的报道说,蒋介石满眼含泪。

9月6日上午4时,也就是在蒋介石探望罢的第二天,张季鸾病逝。

9月7日,重庆的《大公报》主版公布张季鸾先生离世消息,并刊登了蒋介石发来的唁电:《大公报》社转张夫人礼鉴:季鸾先生,一代论宗。

精诚爱国,忘劬积瘁。

致耗其驱,握手犹温。

遽闻殂谢,斯人不作。

天下所悲,怆悼之怀,匪可言馨,特电致唁,惟忘节哀。

之后的两三天之内,孔祥熙、宋子文、阎锡山、张治中、白崇禧、冯玉祥等政要,胡适、黄炎培、蒋廷黻、张奚若、潘梓年等文化名人以及各国使节、各国通讯社、新闻学会等纷纷发来唁电或唁函,这种现象也是极其少见的。

9月22日的时候,《新华日报》刊登了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吴玉章、林祖涵五人的唁电:“张季鸾先生追悼会及季鸾先生家属: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

惊闻逝世,悼念同深。

肃电致悼,籍达哀忱。”能同时得到国共最高层,以及民国各大势力,着实不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