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主要作品 叶圣陶生平简介[3篇]
叶圣陶生平简介[3篇]
生平简介:叶圣陶(1894-1988),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新中华成立后, 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 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突出成就: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地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 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由内外两个大洞及一个耳洞组成。外洞洞厅高达7~10 面积1200 平方米左右,高敞轩旷,可容千人,气温常年保 15左右,是炎夏游人休息乘凉的最佳之处。外洞与 内洞相距仅 米,有一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 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面积约2000~2200 平方米。洞内地下河由冰壶洞至双龙洞的 通道而下,沿内洞北侧的洞底蜿蜒流出。在由北往南高出地 下河水面5~10 米的堆积平台上,钟乳纵横,千姿百态。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1894年10 月28 1907年进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学习,1911 年开始担任了 十年乡镇小学教员。
1914 年起,在《礼拜六》《小说丛报》 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穷愁》《终南捷径》等十余篇文言小 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 织的“新潮社”,开始在《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学 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觉悟》(上海《民国日报》 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1921 年,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 人发起成 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 1925年,已出版了《隔膜》(1922)、《火灾》(1923)、《线 下》(1925)等短篇小说集。 五卅运动中,叶绍钧与胡愈之 等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此后又主编中国 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并同一些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交往, 参加了一些革命的活动。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城中》 (1926)、《未厌集》(1928)、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等 都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九一八”事变之后,叶绍钧与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投身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并 不断扩大着反映现实的题材。《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 《英文教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1923年起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 年起改任 开明书店编辑,抗战胜利后成为开明书店负责人之一。其间 曾兼任中学、大学教员。在长期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 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 生文艺》《国文月刊》《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 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 年作者,其中不少人(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后来都成 为知名作家。 叶绍钧193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 年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长。1949 年以后,当选为 第一、二、三、四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 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 他还先后出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 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务委 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第六 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等职。 叶绍钧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冷静真切的人生观察中摄取平凡具体的生活题材,运用严肃客观的笔 触,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很少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见解, 而是向读者呈现客观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隐含着热情和倾 向。
他的小说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讲究谋篇布局, 注意章法,尤重结尾。语言朴实凝练,明晰纯净,生动流畅, 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形成了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 而隽永的艺术风格。 叶绍钧的主要散文集有《剑鞘》(与俞平伯合著,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西川集》(1945)、《小 记十篇》(1958)等数种。这些作品不论是抒情写世、状物记 人、议事说理,一般都有着较为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艺术上则显示出清淡隽永的情趣和平朴纯净的 语言风格。 叶绍钧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画眉鸟》《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鸟言兽语》和《火 车头的经历》,都是他的著名作品。 《叶圣陶短篇小说集》1954,人文 《叶圣陶童话选》1956,少儿 《叶圣陶选集》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 《叶圣陶选集》1959,人文 《叶圣陶散文甲集》1983,四川人民 《叶圣陶序跋集》1983,3xm中文网 《叶圣陶散文乙集》1984,3xm中文网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1984,少儿 《童话》1985年,新蕾出版社 《叶圣陶集》(1-5卷)1988,江苏教育 叶圣陶这位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化大师,其文宗兼师宗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为有识之士所共认。
在其生前,茅盾发自 内心地喊出“叶圣陶万岁”;在其身后,冰心由衷地称说“叶 圣陶先生是一位永垂不朽的教育家”;我们的党与政府也给 予崇高的评价,李岚清同志赞颂道:“叶圣陶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在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 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风范永存的一代师表”。在世纪之交, 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中央号召进一步抓好以创新能力和 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重温叶圣陶先生的 有关著作,深深体会到,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从本质上 说,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思想。它是时代的精华、民族的瑰宝, 它是指导我们深入进行语文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指针。 叶圣陶的创新教育思想,从其形成的原由来看,首先,叶圣陶个人品格起决定作用;其次,深厚的民族优秀传统的渊 源是不可少的前提;同时,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也决定了创 新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叶至善先生认为,他父亲一辈子坚持 批判传统弊端,不断改革创新,“困循保守,不符合我父亲 的性格。”(《父亲的希望》第146页)这是作为儿子对其 父亲叶圣陶的最贴切的认识与评价。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 家顾黄初先生多次强调,在叶圣陶先生身上体现出的,“一 种立足于我们优秀民族传统的创造精神,尤其可贵,尤其值 得我们认真整理、总结和学习。
”(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 第484页) 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一生。他说,“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叶圣 陶集》第11卷第294页,以下,凡引自本书者,只标卷 数与页码)他还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创造”,要 “日新又日新”。这完全是出于他的丰厚的学养和深刻的体 验。作为一个文学家兼教育家的叶圣陶,不仅有着“文学是 人学”的理念.更有着“语文教育也是人学”的体会。既然如 此,文学和语文教学的共同点在于不能没有创新性,否则, 文学就没有生命力,语文教学也就没有生气,受教育者就不 可能后来居上,有所发展。特别是,对于教育,他有着从幼 儿园,到小学、中学,到中师、大学的全程性的实践,更使 他有必须改革旧传统、实施创新教育的真切体验。可以说, 从他1922年在《新潮》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诸问题》 中提出“国文教授要有成功之望,先要教者将谬误的观念改 正”,到1987年给罗店中学的信中向他们提出“顺着改革 这条路子走下去,还要不断有所创新”(《父亲的希望》第1 51页)的殷切期望,创新教育这一思想是贯穿于他整个教 育生涯和渗透于全部理论之中的。
当然,叶圣陶先生的创新教育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对教育思想、体制、教材、方法等方面,更体现在教学的内容和要 求,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上。说到底,创新教育要 落实到“乐育全新一代人”(8 ~461)上面。早在19 10 34年,他就要求受教育者“以教育认识自己、革新自己、 成就自己”(11 ~66):1958年他明确提出“培养青 少年的创造精神”,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谁都需 要有这种精神”(11 ~210);1983年又强调指出, “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 创新”(11 ~294)。 1923年,叶圣陶在《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中,开宗明义,把“使学生有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作为第一项目 的。而且是把原本的“课程纲要”的“自由发表思想”改成“自 由发展思想”的。这一字之改,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 征,又反映了叶圣陶对思维训练的发现与重视。而“自由发 展思想”,就其教育心理学 的观点来说,就是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纵观叶圣陶的全部论著,不难看出,重视学生思想(即思维) 训练和发展是一贯的。是他继承“学思结合”的优秀传统和兼 容杜威“训练思维”的先进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的产物。
早 年,他在甪直的教育革新和《倪焕之》中艺术概括的“理想 教育”,是一种“开源教育”。所谓“开源”,就是开“智力之源”, 就是开发创新思维之源。 1919年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提出考察11 学生作文是否有进步的标准为“思想是否正确与完善,情感 是否恳挚而缜密”。1922年明确认为,“教学童以国文, 一方面在磨练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 方法,不至于有把捉不住的苦。这两方面,前者为泉源,为 根本,所以从事开浚和裁培,最为切要。”此后,他一直认 为,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磨练思想,培养情感”(13 22),才算探到了根本。1942年他在《思想语言文字》中又说:“文字的依据既是语言,语言和思想又是二 而一的东西,所以文字该和语言、思想一贯训练。”特别是 50年代以后,他切实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对于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出了“语 言是思想的定型”和“思维是语言的基础”等的创造性的看 法。这为他的“自由发展思想”的教学目的论奠定了更为坚实 的理论基础。1984年,他总结似地说:“多年来我一直 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想,训练语言”(17 406),并提出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举”的原则。
现在还有一些教师,仅是孤立地进行语言训练,对于思维训练 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年来,语文教学质量之所以不 能令人满意,不能不说与之有关。其实,离开了思维训练的 语言训练是寡效的。语文教学的创新思维训练,包括抽象思 维与形象思维两方面的训练,即智力的训练,其中包括观察 力、记忆力、思考力、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推理力、 12 批判力和联想力、想象力等。这是任何创造行为、创造能力、 创造发明的基础。就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的训练 必须以思维训练为基础,离开了思维的创造性,要想有听、 说、读、写的创造性无异于缘木求鱼。这里有一个足以证明 的例子。1978年,在叶圣陶、吕叔湘先生的倡议和指导 下,人教社中语室对四川、福建两省作了调查,发现,语文 教学质量令人堪忧,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智力一般发展上存 在着以下缺陷:观察和理解能力很差,分析和概括能力很差, 思维和表达能力很差。因此,呼吁,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应 该“把语文之基本训练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起来。”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设想》第140页) 在叶圣陶看来,目的及其实现的途径应该是一致的。要在语文教育中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在方法上, 就应该摒弃传统语文教育中的流弊,特别是“老师讲,学生 听”那种一味“灌”和“填”的做法。
殊不知,这是越俎代庖, 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根本得不到任何思 维训练。而任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的形成是离不开学生 亲自实践的,听是听不来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思维实 践的过程中来训练和发展思维。叶圣陶极力反对把学生看作 “空瓶子”,主张把学生看成“生活体”,要相信他们有主动学 13 习、消化、吸收的需要和能力。1977年,他给一位老师 的信中说:“教学生。我的想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 道,尽量少说这样看不对那样看才对的话,把学生的思想赶 到死路上去。” 因此,他坚持强调,阅读教学要摒弃“逐字逐句”“教读”的方法,作文教学要避免机械模仿的做法。对于老师来说,首 先,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犹如给种子提供土壤、 水分、空气、阳光、肥料那样,让它们自己生长、开花、结 果。具体地说,就是要采取“启发、诱导、熏陶”的方法,指 导和帮助他们自学、自悟。他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倍加赞赏, 认为“孔子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再倡导“教师之为 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25 ~20)。
![叶圣陶主要作品 叶圣陶生平简介[3篇]](http://img.zhputi.com/uploads/969a/969a1bf70545e64c8b4484179f527efe76162.jpg)
很明显,只有老师“相机诱导”,才能使学 生“运其才智”,“开领悟之源”。又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 宜致力于„导‟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25 ~17)。 这说明,教师之“导”也非易事,必须千方面计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智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终而 达到“自求”“自悟”和自己“发现”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那 14 就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多动天君, 独立思考,不依赖老师,坚持自学,善于自学。要做到“真 知”“真能”,叶圣陶认为必须有具体的方法,那就是自己会 “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这样,便 能逐渐进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 能自探”的境界。这一境界,就是“不需要教”的境界,也就 是学生锻炼与培植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过程,并达到了 应有的水平与程度。其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 境。叶圣陶认为,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减轻学生的 心理负担和学业负担。其一,“不去宣扬考上大学为唯一出 路”。1987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说:“女学生自杀,闻 之叹息不已。如果大家不肯想得明白些,老是认为考上大学 为唯一出路,自杀的事情将年年会有。
青年不能怪,要责怪 社会、家长、学校。”说得何等痛切!1981年他就告诫 学生说:“最好不要注目于高考,而须养成求知好问,多思 苦察之良好习惯。”(24 ~455)说得何等恳切!其二, “不要把功课变成学生的债务,学生自然会对功课有兴趣”。 1977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指出:“学校里只知道逼学生,其实是教育不得其法,不知其道的缘故。大家如果不肯 下决心改,老师学生都只能是牺牲者。”说得何等深刻!其 三,一定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1980年他给一位老师的 15 信中说:”小学中学安排课外作业,往往不甚得当。我有两 个重孙女,一个初二,一个中二,我嫌老师之安排太多而不 活泼,只顾记诵,不甚注意开发心思。”说得何等中肯!学 校应该让他们有自己看书看报的时间,有发展个性、特长、 兴趣、爱好的自由。尤其要反对要学生死记硬背,当然,“学 生心爱某篇文字,自然乐于读熟成诵”是另外一件事。他深 刻地指出,死记硬背所得的记闻之学,为真有学问的人所看 不起,因为,记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创 造,对人类的知识总量并没有增加,质量也没有提高。尤其 重要的是,死记硬背徒增学生的负担,戕害学生的智力,其 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会使学生越来越笨”。
这就从根本 上违背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目的。 对于处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生来说,创新教育有着阶段性的特点,那就是基础性、层次性、示范性,重在培养创新意 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去掉神秘感与畏难 感。尤其是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主要在培养学生在听、说、 读、写的活动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即初步学会并善于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表有新意的看法,说别 人没有说过的话。叶圣陶也就是本着这-精神,根据他的教 16 育实践和思考,提出了阅读创新教学模式和写作创新教学模 “预习讨论练习”是叶圣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较为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其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既是对 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综合,又是他长期实践和思考的结晶。 当年,他在四川教育科学馆任教研员的时候.曾用这一模式 上过观摩课,获得很大成功。这一模式,贯穿了学生主体、 老师主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创性。 “预习”,叶圣陶认为,就是让学生“独立阅读”,给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用心力”来“尝试”,获得 有价值的心理感受。叶圣陶说:在预习阶段,“他动了天君, 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 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 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较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 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有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 解决的注意力,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
” (14 ~11)所以,叶圣陶认为,预习是阅读训练的最 主要的阶段,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 主性、创新性所不能或缺的。独立阅读为独立思考提供了广 阔的空间,是培植学生自悟意识和增加独创“基因”的最有效 17 的方法。据有关调查,全国百名青少年科学发明创造获奖者 在行为方式上有以下特征:喜欢找问题(占95%);喜欢 标新立异 (占65%);喜欢独自做功课(占75%);喜欢选择困 难任务(占90%);喜欢发表个人独到之见(占84%); 遇问题能独立钻研(占51%)。这充分说明,独立阅读、 独立思考对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可惜,目 前,还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并不很重视作为“独立阅读”的 预习环节,或者走过场,或者简单化,既缺乏对叶圣陶所指 出的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又没有如叶圣陶所要求的对于预习 的应有的指导。 “讨论”,这是叶圣陶阅读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体现他阅读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讨论,是“集体 阅读”的重要形式,它具有重要的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它是 进一步发动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 步;是师生之间思维成果(即所培植起来的自悟意识和独创 “基因”)进行网络式的交流的形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是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掀起“思想风暴”的过 程。
在激烈的不同观点的交锋中,最容易迸发出创造性的火 花。为此,他要求教师不要自先下结论,要鼓励学生敢于提 出不同意见,避免盲目信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18 1950年,叶圣陶在《教学举例》中指出,“可以让学生研究一下,这篇文章有没有毛病?从前教国文的老师总爱做 文章的辩护律师,永远是„文章好呀,好文章!‟ 咱们现在不 必再当这义务律师了。文章有不好处,就说不好。”这样既 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尤其可以“让学生练习眼光”,提 高识力(14 ~69)。此外,讨论,能最自然地检查学生 预习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获得综合训练, 可以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使全班得以“水涨船 高”,尤其可以有效地促进独立阅读的深化。对于如何组织 好讨论,的确是一个十分不容易的问题。叶圣陶对讨论中如 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如,教 师如何切实引导,不流于形式叶圣陶简介,不走过场;如何提供讨论的 要点或提纲;如何明确自己的身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敢 想敢问,善想善问;特别是如何在讨论中正确把握教师的 “讲”,等等,在拙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中都有具 体介绍,限于篇幅,这里不赘述。
在当前,要抓好“讨论”这一环节,我们认为,首要的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于参加讨论;教师要不断地鼓励 与诱导,让他们有成功感,乐于参加讨论;要巧作安排,如, 坚持讨论题的启发性和层次性,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准备, 19 让学生善于参加讨论。 可见,“讨论”,既是学生由独立阅读转向集体阅读、探索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 一个积淀的过程,是在运用思维探索真理、解决问题的实践 过程中积淀起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如果放弃讨论这一环 节,便是走“老师讲,学生听”的老路,便是只注意了由教师 传授结论,忽视了探索与求取知识的过程。学生所得的仅是 老师的结论,而没有经历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训练,因而 不可能有思维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从培养思维能力的角 度来说,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将学 生思维的发展禁锢在老师教读、知识传授的模式中的做法是 不可取的,也是极为有害的。这是叶圣陶“讨论”思想给我们 的启示。 “练习”,在叶圣陶看来,它是知识的迁移、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巩国所不可或缺的环节。他认为,练习,“是促进学生 长育的事情”,我们称之为“练习的„长育‟ 目的论”;他认为, “从知识到习行(即能力)不是一步就跨得过去的,中间还 有一个努力历练的阶段”,我们称之为“练习的„中介‟ 地位 论”;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与历练,“书本上的经验融化在 我的生活里,才像吃东西吸收了营养长成新鲜的血肉”,我 20 们称之为“练习的„融化‟ 功能论”。
叶圣陶对于练习在思维能 力培养中的作用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尽管,从生理学的角 度来看,思维是人脑的机能。但是,认为思维能力的高低、 优劣取决于脑的大小,全是先天注定的,这是错误的。恩格 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74页)“人是在改 变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同上, 第3卷,第30页)可见,人的思维是可以改变的,思维能 力是可以训练的。叶圣陶所说的训练,当然是指,听、说、 写全面训练。对于如何进行训练,他连提出了一些原则,诸如,“必须讲求方法”,“态度要认真”,“要严格训练,一 丝不苟”,“要锲而不舍,乃克奏效”,等等。 “应需写生自改”,这是叶圣陶着重论述的写作创新教学的一种模式(即规律)。其本质就是要在认真阅读范文 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如实地创造性地 写出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且要通过自己来修改,使表达的更 加准确与生动,并通过这一过程,有效地培养创新思维的能 “应需”,就是要把作文的“练习与应需相统一”。他强调,21 作文教学“不宜专以课内作文为练。课外应需而作也,固用 也,而亦练也。
”即便是“课内作文最好令作所需之文,易言 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论。”(24- 319)叶圣陶认为。这种“练习与应需相统一”就是从实战 需要出发,就是“以用为主”,就最能够如实地表现与反映实 际生活,也最能让学生对自己所面对的生活,用自己的眼光 来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这样, 就能写出有特色有个性的文章来。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 创新能力获得同步增长,叶圣陶认为,要用“应需作文”来代 替“应试作文”,师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不能为作文而作文, 为考试而作文;真正把思想从“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创新能力 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还要重视“非文学的文 章”(即普通文)的训练。 “写生”,这就是要学生写生活,写活生生的事物。少临摹,不摹仿,尤其不能抄袭。写作教学,他主张“以写生为主, 临摹为辅”,“采取写生的办法更有好处”。(9 ~362) 实际生活对学生来说最为真切,写起来得心应手,内容具体 生动,表达情感丰妙。而临摹之物总是“隔着一层”,不可能 有自己的直接而独特的感受。在写作实践上,“容易引导到 陈意滥阔的路子,阻碍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意铸语。
”( 363)1980年,叶圣陶给南京市《作文选读》这样的22 题词:“作文课是练用自己的活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 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我恳切希望小朋友们记住 这两点。”这也就是叶圣陶教他子女写作所要求的。叶至善 说:“父亲要我用自己的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他不教我仿作,不许我照搬别人的话,更不用说抄袭了。 即使所见所感所思与别人相同,也要老老实实地用自己的话 来表达。”(《父亲的希望》第89页) 为此,他要求教师,首先,要设法引导学生,既要多多容受,又不能因袭程式。“要防止他们视所容受的为方式而弃 自己的于不顾。”(9 ~72)对于学生作文,叶圣陶认为, 可以借鉴而不可模仿。借鉴,就是主动学习,就是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有所创新;而仿作,是机械模仿,不管什么内容 都弄成一个形式。学生的作文,“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总 须是他们自己的”,就是要学生用独创的语言,写出自己独 特的心灵感受。“猜度即病不真,依傍即病无我”。(9 2)当然,对学生作文的创新也不能标准过高,期望过切,要掌握创新的渐进性和层次性。学生的“见真、闻切、感深、 思透,当然有程度之别,真有更真,切有更咯斗深有更深, ~363)在写作中只要学生能把当时的“真、切、深、透”的东西,毫不走样地表达出来,就是有了 创造性。
其次,他要求作文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要体现“写 23 生”和创新的要求。他提倡学生坚持写日记,果能如此,也 就无需再写作文。当然,从利于计划指导出发,命题作文也 是可以的,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要站定立足点,“设身处 地为学生着想”(13 ~116):要搭准学生脉搏,“钻到 学生心里去出题目”(15~153);要摸清学生家底,“应 揣知学生之所蕴蓄”(16 ~43):教师决不越位,“排除 自己成见偏好”(15~57);要留有余地,“不把题目出 僵了”(17 ~324)第三,要求教师走出作文审题的误 区:其一,不宜“于学生作文之际示以意义”(15~7): 其二,“不宜使初学的人效法现成的文章,就是公认为了不 起的文章也不宜效法”,并且他多次指山:“提起笔来的时候, 最好把读过的文章完全忘掉”。(7 ~19):其三,“„唯技 ,不切实际,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15~348):其四,“材料之来源为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此 类皆有„自得‟ ,不宜求之于辞典”(25 ~6)。叶圣陶这 切中时弊的“四不宜”,非常重要,不走出这样的指导误区, 不去掉学生手中“优秀作文选”这一拐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是不可能的。
“自改”,就是把作文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教师只指出习作的主要缺点让学生自己修改”。因为,写作训练归根到底 是思维训练。学生自己的作文别人并不一定知道你是怎么想 24 的。只有学生自己来修改,去掉多余的话,对于必须说的要 改得更加完整、确切、周密,让人读来更容易明白,更乐意 接受。这样,看起来是修改文字,选择词语,推敲句式,实 际上是修改原来的意思,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更加贴切, 这就是思维训练。在语文训练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只有 在这样的具体的修改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当然,学生自改, 离不开两条,一是认真阅读为基础,二是教师指导为前提。 叶老70多年的教育、撰著、编辑生涯中,在教材建设方面倾注了相当多的心血。仅解放以前就编写(含合编)了十 多部中学教材,解放后长期主持、指导人教杜和各地教材的 编写工作。在长期的语文教材编写实践和理论研究基础上形 成的叶老语文教材观,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始终闪耀着改革 创新的思想火花,因而成为教材改革中每个重要关头的先导 思想。汉语文课程教材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的 事件是“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成立。“五四运动”在中小学课程 建设史上结出的第一个硕果,就是1923年叶老执笔撰写 的中小学《国语课程纲要》,而1949年8月,即新中国 成立前夕,叶老亲自草拟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则是中 小学课程教材发展史上又一个硕果。
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 25 观点,把这两个文件的拟订,放在此时的特定历史背景来看, 应该说奠定了我国以改革创新思想为先导的语文教材论的 基础。要研究建立我国民族化与科学化结合的语文教材,就 非学习、继承和发展叶老的创新语文教材思想不可。 叶老的改革创新语文教育观,可以从多维、多侧面、多角度加以研究、阐释。笔者以为,看一种思想是否具有创新意 义,首先要看它在改革发展中是否具有先导性、针对姓和前 瞻性,亦即对此前的旧的习惯势力和传统的消极方面有所批 判和突破。如果据此思路来分析,叶老的改革创新思想为先 导的语文教材观,至少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终身教育观叶老多次批判封闭式旧书塾死抱课本教书的 “老法子”,主张语文教科书要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起点和触 发点。他把语文教本比作“锁钥”,让学生用这个锁钥去开发 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他主张语文教材要有助学生拿钥 匙,“把库藏开开”,“必于教学生培养其自动性,终臻不待 老师教而能领会之境,此阅读教学后之目的也。”他还多次 强调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读课本到读课外 书,读整本书,逐步接受中华文化“熏陶”,并形成语文能力 和习惯,从而使语文教科书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 起点。
以叶老的终身教育观强调人的发展为本,应当是我们 进行语文教材建设的理论支点。 26 整体观叶老的整体语文教材观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 注重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他认为语文不能囿于课堂内、 书本上,时时要与社会生活关系,“受社会的教育”。他认为: “担当语文教育这件大事的不仅是学校里的语文教师……就 影响范围讲,语文教师的影响限于学校里,其他的影响普遍 到整个社会”。实际上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 相等,语文和生活都是教科书。二是提倡学科综合,主张语 文与其他学科相通。他认为,诸种学科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综 合在一起的,在运用时也并非互不相关,互相割裂。这就表 示教材编者要注意与其他学科沟通。这一思想与当前我国教 育界正在研究的“整合课程论”,与世界各国母语教材专家普 遍认同的“跨学科教育”理论也是一致的。叶老在四、五十年 代就有这种见解,显然是难能可贵的超前意识、创新观念。 三是主张学科内部渗透。如果说1923年叶老在制定《国 语课程纲要》时,指出了传统的纯文选教材的弊端,对国文 作了合理分解,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那么,1949年叫 老在他起草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主张不再把学自作 多项分解,只规定语文课程学目为阅读、写作两项,听话说 话结合读写进行,不另编教材;至于语法、修辞、作文法和 逻辑等等,均“化”入读写之中,不作孤立的教学,这说明叶 老的综合语文教育观己发展和成熟。
我们编写的苏教版初中 27 语文教材致力 于追求语文教学的整体综合教学效应,正是学习继承叶老的整体教育思想,并力求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 现己初步构建了“单元合成,整合优化”的语文教材编排新体 素质观我国教育部门一贯主张全面关心学生,贯彻素质教 育的要求,但明确而全面地提出素质教育,主要还是90年 代。叶老于1988年谢世.但叶老的素质教育思想一直影 响着语文教育和教材建设。叶老从本世纪20年代就反对为 应试而读书,大力倡导读书做人,立诚为本,他主张语文教 材选文要“文质兼美”,以利育人。80年代中期,须眉皆白 的叶老.在中央电视台发表电视讲话,针对应试造成的学生 负担过重的现象和种种弊端,痛切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强 烈呼吁。1989年在苏教版初巾语文教材第三次理论研讨 会上,叶至善先生谈到了他父亲临终前对教材建设讲的两句 话:“教材不能专门着眼于考试”,“教材要照顾两个大多数, 一个是不进大学的大多数,一个是在农村的大多数”。这两 句话不仅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全一致,而 且是语文教材乃至各科教材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 学本观叶老从来就认为:“阅读是自己的事”,中学生只有28 “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强调教师要把 学生真正看成学习的主人。
叶老这一学生自主发展思想,不 乏当代先进教育理论的色彩。作为教学之本的教科书的编 写,无疑也是重要的编辑指导思想。叶老多次提出教材应“切 合学生的生活和程度”,就内容来说,“当是以表现时代精神 的与现代生活有关的,为现代青年所能了解和接受的,而不 是与学生生活距离极远的成人化教材”;从感情来说,教材 应有文字趣味富有情趣,“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教材的“词 句、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适合儿童诵读与吟味”。而作 文,则应当放手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显然, 叶老的学本观,处处考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思想水平 和学习、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启示我们在教材编辑设计中, 处处为学生“自主学习”着想,强化点拨式的助读系统,练习、 提示、注释都重在启迪,诱导,有助于学生主动求知,使教 科书不仅是“教本”,更是“学本”。从而在教学中实现教与学 和谐、完美的统一。 以上是我们学习叶老语文创新教育思想的几点体会。总之,叶老“敢为天下先”叶圣陶简介,即科学地对待传统,敢于突破旧教育体 系、旧教育传统的束缚,七十年如一日,站在教育改革的前 沿阵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今天,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继承与发展叶圣陶的创新教育思想,使“教育”真正成为江泽 29 民主席所说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