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议论文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在保護環境方面,古人怎麼做?

火烧 2022-01-03 09:53:35 1052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在保護環境方面,古人怎麼做?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不可否認環境污染問題仍然是人類生存所面臨的最大的威脅之一。如今中國正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並且呼籲全球重視環境問題,保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在保護環境方面,古人怎麼做?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议论文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在保護環境方面,古人怎麼做?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不可否認環境污染問題仍然是人類生存所面臨的最大的威脅之一。如今中國正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並且呼籲全球重視環境問題,保護環境,提倡綠色節約。其實,順應自然規律、保護環境的觀念在古時就已經形成了。古人為了治理環境有著怎樣的經驗,又頒布過哪些條令,如今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發呢?
也許古人對環境的保護最開始並不是出於長遠考慮,而是對自然有一顆敬畏之心。大家知道,在古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說法,即為「道」,「道」是道家用來探究自然、社會、生命關係的一種說法,自然規律即是道。所以中國古代人們認為,人只有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才能得到天地的庇護,生存下來,獲得保全。《莊子》內篇《齊物論》認為萬物歸根結底是平等的,將自然確立為主體,並強調了人與自然萬物應該和諧統一,互利共生。這些無疑給我國現階段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帶來重要啟發。
其實,古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意識亦十分強烈。《商君書·畫策》中記載:「黃帝之世,不麛不卵」。意思就是說,在黃帝那個時代,是不允許人們捕獵小的鹿、拾取鳥蛋的。鹿是古代重要的狩獵對象,被古人成為百獸的象徵,而卵是鳥禽類繁衍的基礎。從中體現了早在黃帝時期人們已經意識到如果不順應自然規律,最後自己恐也不能生存下去。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之一,為梁惠王排憂解難時,談到了使百姓增加的方法,其中之一便是在賑災救民的同時,還應注意不能「坐吃山空」。孟子提出: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當一個國家食物充足,資源豐富時,百姓還有誰不願意投奔過來呢?唐代詩人李商隱,為竹筍打抱不平。當時達官貴人嘗遍了大魚大肉,只想嘗嘗鮮,每年春天就開始打竹筍的主意,當時在長安城內,這可是一道有名的菜肴。李商隱見狀,提筆寫道:「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為了解饞而毀掉一片竹林,你們的良心不會痛嗎!
如今人們的環保意識日益強烈,垃圾入簍、垃圾分類等規定被大多數人不約而同地遵守著,但亂丟垃圾的事情仍然屢見不鮮。如果在古代你隨意丟棄垃圾,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西周時期,朝廷頒布的《伐崇令》中寫道:「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如不令者,死無赦。」這在如今看來有點過分嚴格了,但無不體現了朝廷對環境治理和維護的決心之大。《韓非子·內儲說上》記載:「殷之法,棄灰於道上者斷其手。」竟有如此嚴格的街道法,我們可以想像古代的街道上一定十分乾淨整潔。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對街道環境相關的條令。而子貢得之,便告訴老師孔子,認為其太過苛刻,但孔子卻認為這是知治之道,便對子貢說如果街上有灰塵,灰塵飄揚蒙蔽了路人,便會使他們十分生氣,容易發生矛盾。一向主張以「仁」待人的孔子,也認為此法令「雖刑之可也」,說明古人的確十分注重城市清潔衛生啊!《漢書·五行志》中也提到了秦朝對亂丟垃圾的處罰規定——「秦連相坐之法,棄灰於道上者黥。」
歷史邁入唐朝以後,國家對生活垃圾的管理制度就更加完善了,《唐律疏議》中規定:「具有穿穴垣牆,以出污穢之物於街巷,杖六十。主司不禁,與同罪。」為了治理環境,各朝不惜頒布重典酷刑,該行為雖未必可取,但古人的環保理念之強,卻值得我們學習。
隨著時代的更替,自然規律從一開始的推崇、敬畏演變成後來的征服、改造。人類似乎有點妄自尊大,企圖大肆索取於自然,妄想著征服自然。殊不知,河域在縮小,荒漠在擴大,冰山在融化,氣候在變暖……好在人類已經慢慢意識到遵循自然規律應該不分古今,始終如一。倡導低碳節約,綠色環保的理念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人類也不再去過多干擾大自然原本的生態規律。筆者同樣希望這一切好的跡象,能夠開啟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新篇章。
感謝觀看由「南書(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諸位多多指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