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学习过程评价的方法
举例说明学习过程评价的方法
举例说明学习过程评价的方法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他们的学习,营造使学生爱学善学的校园氛围。过去的评价过多地侧重于考试、考核这种目标评价模式,重点考查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此评价方式关注的只是学生目标完成的情况,却忽视了实施过程中对其他方面的评价。

举例说明两种人格评价方法
(一)测验法 测验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与鉴别的方法。 (二)投射法 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 投射测验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性。 总的来讲, 人格评估的方式分为: 客观测验和投射测验 两大类。前者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大五人格因素问卷;后者有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在学习过程中应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求举例说明
认真,不走神,静下心来
举例说明学习需要分析的步骤
1. 阐释学习需要的概念。
2. 用自己的语言和体会阐述学习需要分析的现实意义。
3.举例说明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各自的作用和二者的区别。
4.能用行为术语描述期望和总教学目标。
5.举例说明什么是资源与约束条件,并能自行设计供可行性分析用的表格。
6.简述学习需要分析的一般工作步骤。
7.说明学习需要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并说明原因。
第一节 分析学习需要的意义
一、学习需要与学习需要分析
一般来说,“需要”一词被表述为事物的目前状态与所希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而学习需要则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特定概念,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期望达到的状况是指学习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质。能力是指人才具有应付现实社会的职业、社会生产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社会生活中需要的知识、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以及相应的态度和情感;素质指人才具备某种适应社会发展的元机制,如学习技能、知识的组织技能、认知策略及相应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而差距指出了学习者在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足,指出了教学中实际存在和要解决的问题,这正是经过教育成培训可以解决的学习需要。可以说没有差距就没有需要,也就无从谈起解决什么了。例如:某一教育机构希望自己的学生中95%以80分以上的成绩通过功能性识字标准测验,而目前的记录表明只有81%的通过了考试,这样就找到了14%的学生还没有达标的差距,指出了对学生集体而言的学习需要,也正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需要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
学习需要分析是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要素,它和这一系统过程的其他元素,如内容分析、教学策略等相互联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效果的使命。同时,作为整个系统过程的一部分,学习需要分析具有它自身的特殊作用,在日益发展的教学设社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需要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的重要开端。
学习需要分析是一种差距分析,其结果是提供尽可能确切可靠和有代表性的“差距”资料和资料,从而形成教学设计专案的总目标,而这个总目标是指导教学设计控下进行的一系列步骤如内容分析、目标编写、策略制定、媒体选择以及评价等的重要依或所以,学习需要分析的成功与否,总目标是否优化,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各部分工作的方向和好坏,甚至关系到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成败。
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论证了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解决了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以及在现有资源和约束条件下是否可行的问题。这就避免了只需较少投资和人力的非教学途径就可解决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设计和开发教学而效果不佳的情况;也避免了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设计教学但在现有条件限制下不能实施,甚至设计的是学生已经具备而不需要的教学的情况。所以说,通过学习需要分析,可以让教师、教学设计人员、学生的精力、时间以及其他资源被有效地利用去解决教学中真正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个教学效益。
综合所述,学习需要分析确实是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
教学设计以学习需要分析开始,这本身就理顺了问题与方法、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从问题的分析和确定作为出发点,形成总的教学目标(解决“为什么”和“是什么”),然后寻找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达到目的的手段,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搞清楚真正的问题所在,就是说如果教学的目标脱离教学的实际需要,甚至是错误的时候,无论所采用的方法是多么科学,后继工作必然陷人盲目,那么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用各种手段的努力必然付诸东流。
第二节 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一、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步骤
这里介绍的是一般的较为正规的具体步骤,大家在实践中可根据设计专案的内容、专案的大小,以及学习需要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等做适当的增减。
1.教育机构作出要进行教学设计的决定。这一步决定的作出是由于教育机构感觉到教学中有问题需要解决,或者他们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例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在全国推行,需要一套好的文字教材与声像教材,必须进行教学设计.
2.教学问题症状需要鉴别、教育机构尽管感觉到了问题,但对症状是什么尚不清楚,因此要求作学习需要分析。例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究竟是毕业生有哪些地方不满意,尚不清楚。
3.选择并确定最佳方案,作好工具的准备以及动员社会、教育者、学习者等各方人员的合作与参与。
4.确定期望的状况,主要是指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状况,尽量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描述。例如,教学大纲是对学生学习某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的具体的集中体现,可作为确定期望状况的参考依据。
5.协调所有合作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形成对学习者较为统一的期望。由于对学习者的期望涉及到有关的不同的人的价值观念,由于每个人对教育的认识、对事物的看法均会产生对学习期望的差异,因此必须予以协调,否则将影响整个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6.确定现状,主要是指学习者能力素质的现状,也注意他们体力和发展特征以及发生变化的来龙去脉,也要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陈述。确定现状的一个有效办法是把前面已得出的期望具体化,形成具体的可用作调查的指标体系,并编制成调查表来进行调查分析,同时也要善于捕获调查表以外的有用资讯。
7.对得出的差距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性质进行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8.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作问题解决的可行性分析,确定优先要进行设计的课题。
9.清晰地阐明已定课题的总的教学目标。
二、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
以不同的期望值作参照系分析学习需要,便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即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1.内部参照需要分析资料收集的方法
由于目标存在于机构内部,所以关于期望的状态只须查阅机构内部目标方案和访问内部目标决策者就可得到,但应注意的是把所期望的状态用学习者的行为术语描述出来。这样收集资料的重点就是关于学习者目前状态的资讯,具体做法是将期望状态(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具体化,形成完备的指标体系,作为收集目前状况资料的依据。
以下的资料收集方法可供参考;
①按照形成的指标体系来设计测验题、问卷或观察表,然后通过分析试卷和问卷以及观察记录直接从学习者处获取资讯。
②根据指标体系,分析学习者近期的测试成绩,产品合格记录等相关的现成材料。
③召开教师等有关人员的座谈会或对他们作问卷调查,按形成的指标体系询问学习者目前的状况。
各种方法均具特色,在实际进行时可结合使用。关于学习者现状的资讯也应以学习者的行为术语描述出来。
2.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1)定义
根据机构外社会(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学习的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揭示的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和社会实际要求存在的差距。特点是把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超前性,需科学预测)为准则和根本价值尺度揭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教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外部参照法是对机构内部目标合理性进行论征的有效方法。
(2)收集资料的方法
由于期望值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制定的,所以首先要收集与确定与期望值相关的社会需求的资讯。收集资讯主要有以下途径;
① 对毕业生跟踪访谈、问卷调查,听取他们对社会需求的感受,以及工作后对学校教育或培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从中不仅获得关于社会期望的资讯,也获得学习者现状的资讯。
② 分析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记录,了解他们对职工的要求和对毕业生的评价,获得工作需要和对教学的改进资讯。
③设计问卷发放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得到社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资讯。
④现场调研,深人到工作第一线,获得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第一手资讯。
三、学习需要分析中的注意点
1.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的差距与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差距与需要,更不是对教学过程、手段的具体需要。
2.学习需要分析首先并不是为了决策,更重要的是为了教学诊断。
3.获取的资料要真实可靠。
4.如果教学设计活动由一组人共同完成,那么必须保证小组成员对期望值和差距有相同的理解。
5.要以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以避免模糊描述带来的歧义理解。
6.要经常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提出疑问和作出检验。
:courseware.eudec./zsb/zjx/zjx07/chapter2/chapter2.htm
举例说明什么是相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物件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物件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
举个例子:养鸡场养的鸡,要对鸡的体重评价,把所有鸡的体重进行平均得到基准体重,超过或等于这一基准的就是合格的,低于这个基准的就是不合格的,这就是一种相对评价。就是说是针对这一批鸡进行对比得到的评价。
合理避税的方法<举例说明>
尽量搞职工福利,比如把职工的取暖费以公司的名义解决、给职工发实物福利等等,也就是说不以货币的形式发给职工,但要符合规定,也就是国家规定。多搞福利就是合法避税的办法。但不能大量发购物券等,这就是违法的了!
举例说明什么叫“过程”?
我的打字,思考就是过程,你看见的回答就是结果...
举例说明法律的评价作用
法的作用本人学得不精,看看我的回答对你有没帮助。
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同其指引作用是分不开的。如果说法律的指引作用可以视为法律的一种自律作用的话,那么法律的评价作用可以视为法律的一种律他作用。
正因为法律能够指引人们的行为方向,才表明其是一种带有价值倾向和判断的行为标准。同理,也正因为法律具有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所以才具有指引人们行为的作用。而且法通过这些标准,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达到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
如果要举例的话,可能考试时会有这样的题目,
网民甲认为杭州富家子飙车将斑马线上行人撞死,起码构成了交通肇事罪,这体现了法的什么作用??
举例说明情绪控制的方法
这问题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
个人认为。在激动地时候,坐下来,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舌头在嘴里顺时针转三圈、逆时针转三圈等自己冷静些再说;如果情绪消沉和焦虑的时候,可以跟朋友说说话,或者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做。我想到的就这些了
求化学配平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化学变化过程中,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与原子个数相等。常用的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
(1)最小公倍数法: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观察反应前后出现”个数”较复杂的元素,先进行配平。先计算出反应前后该元素原子的最小公倍数,用填化学式前面化学计量数的方法,对该原子进行配平,然后观察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个数,致使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元素种类与原子个数都相等。 例如:教材介绍的配平方法,就是最小公倍数法。在P+O2――P2O5反应中先配氧:最小公倍数为10,得化学计量数为5与2,P+5O2――2P2O5;再配平磷原子,4P+5O2==2P2O5。
(2)观察法:通过对某物质的化学式分析来判断配平时化学计量数的方法。 例如:配平Fe2O3+CO――Fe+CO2。在反应中,每一个CO结合一个氧原子生成CO2分子,而Fe2O3则一次性提供三个氧原子,因而必须由三个CO分子来接受这三个氧原子,生成三个CO2分子即Fe2O3+3CO――Fe+3CO2,最后配平方程式Fe2O3+3CO==2Fe+3CO2,这种配平方法是通过观察分析Fe2O3化学式中的氧原子个数来决定CO的化学计量数的,故称为观察法。
(3)奇数变偶数法:选择反应前后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一奇一偶的元素作配平起点,将奇数变成偶数,然后再配平其他元素原子的方法称为奇数变偶数法。例如:甲烷(CH4)燃烧方程式的配平,就可以采用奇数变偶数法:CH4+O2――H2O+CO2,反应前O2中氧原子为偶数,而反应后H2O中氧原子个数为奇数,先将H2O前配以2将氧原子个数由奇数变为偶数:CH4+O2――2H2O+CO2,再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CH4+2O2==2H2O+CO2。
(4)归一法:找到化学方程式中关键的化学式,定其化学式前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关键化学式去配平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整数,这种先定关键化学式计量数为1的配平方法,称为归一法。 例如:甲醇(CH3OH)燃烧化学方程式配平可采用此法:CH3OH+O2――H2O+CO2,显然决定生成H2O与CO2的多少的关键是甲醇的组成,因而定其计量数为1,这样可得其燃烧后生成H2O与CO2的分子个数:CH3OH+O2――2H2O+CO2。然后配平氧原子:CH3OH+3/2O2===2H2O+CO2,将各计量数同乘以2化分为整数:2CH3OH+3O2==4H2O+2CO2。
(5)化合价法:这种方法是针对氧化还原方程式来说的。在这里记住:“化合价升高失去氧化还原剂”。与之对应的是“化合价降低得到还原氧化剂”。具体用法是:
(1)在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的元素上部标出它的化合价,分清谁的升高,谁的降低。
(2)相同元素之间用线连起,找出并标上升高的电荷数或降低的电荷数。
(3)找最小公倍数,并分别乘在升高或降低的电荷数后。
(4)配平:把各自相乘的最小公倍数写在各自的化学式前(即系数)。并注意这些化合价变化的元素在化学变化前后是否相等,一般来说,如果不相等,是整倍数的差。
(5)配合观察法,将其它的如水、生成的不溶物等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