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声虫是比喻什么样的人 成语: 应声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典故和故事?
成语: 应声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典故和故事?
成语: 应声虫 成语简解编号: 1477
成语: 应声虫
注音: |ㄥˋ ㄕㄥ ㄔㄨㄥˊ
汉语拼音: yìng shēng chóng
近义: 人云亦云, 随声附和
释义: 随声答和的昆虫。#典出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后用以比喻胸无定见,随声附和的人。
Emoji符号: 应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应声虫”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典故说明: 「应声虫」本指传说中一种寄生于人体内随声答和的昆虫。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记载一个故事:传说古时有一个人得了应声病,只要开口说话,腹里就有声音跟着说一样的话。他问医官苏澄有没有治疗的方法,苏澄说:「自古以来没有治应声病的方子。我撰了一本药书《本草》,网罗了天下的药物,你拿去试着读读看,应该会有所发觉。」那人就把书中的药物逐一唸出,每唸一种药物,腹中就有回声,唯独唸到一种药物,唸了两三遍,腹中都没有应声;再唸以下的药物,就又有了。苏澄就拿那味药处方,把那人的应声病治好了。在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宋.吴幵《优古堂诗话.应声虫》、宋.范正敏《遯斋闲览.人事.应声虫》,也都可以见到类似的记载。后来「应声虫」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应声虫」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胸无定见,随声附和的人。
典源: #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1>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官苏澄,云:「自古无此方2>。今吾所撰《本草》3>,网罗天下药物,亦谓尽矣。试将读之,应有所觉。」其人每发一声,腹中辄应;唯至一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 〔注解〕 (1)典故或见于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 (2)方:指药方。 (3)《本草》:记载药物的著作。前此有《神农本草经》,约成于东汉以前,简称《本草》,因以草类居多,故以「本草」为名。 〔参考资料〕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洛州有士人患应病,语即喉中应之。以问善医张文仲,经夜思之,乃得一法。即取《本草》令读之,皆应;至其所畏者,即不言。仲乃录取药,合和为丸,服之,应时而愈。一云问医苏澄云。
书证: 01.宋.范正敏《遯斋闲览.人事.应声虫》:「余友刘伯时,尝见淮西士人杨勔,自言中年得异疾,每发言应答,腹中辄有小声效之。数年间其声浸大。有道士见之惊曰:『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读《本草》,遇虫所不应者,当取服之。』勔如言,读至雷丸,虫忽无声,因顿饵数粒,遂愈。」 02.宋.吴幵《优古堂诗话.应声虫》:「陈正敏《遯斋闲览》载:杨勔中年得异疾,每发言应答,腹中有小声效之。数年间,其声浸大。有道士见而惊曰:『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读《本草》,遇虫不应者,当取服之。』勔如言,读至雷丸,虫忽无声,乃顿饵数粒,遂愈。」 03.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摘钞.卷四.非文事》:「己无特见,一一随人之声而和之,譬之应声虫焉。」 04.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上》:「杨用脩有云:『世之人无特见者,一一随人之声而和之,譬之应声虫焉。思以青黛药之,可发一笑。』」 05.《镜花缘.第三○回》:「当日有人患一怪症,每逢说话,腹中也照样说话;彼时虽有医家识得此症名唤『应声虫』,及至用药,仍无效验。」 06.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杨用修笑今之儒者,皆宋儒之应声虫。吾以为孔颖达,真郑康成之应声虫也。」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胸无定见,随声附和的人。 【使用类别】用在「毫无主见」的表述上。 【例 句】 <01>他向来讨厌没有主见,像应声虫一样的人。 <02>对事情应该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老当个应声虫。 <03>她专制的教育方式,使得三个小孩活像应声虫,没有主见。 <04>在威权高压统治下,人民为了自保,只得当应声虫,随声附和。 <05>才刚牙牙学语的弟弟好像应声虫,人家说什么他就跟着说什么。
成语接龙“虫”字开头的成语
虫篆小技
“应”字结尾的成语
心手相应
“应”字开头的成语
应接不暇
应对如流
应声虫
应机立断
应答如流
应手从心
应风披靡
应答如注
应病与药
应变随机
应规蹈矩
应权通变
应接无暇
应答如响
“虫”字结尾的成语
应声虫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应声虫。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应声虫”分成的单字详解:
应, 声, 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