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郭嘉和司马懿谁厉害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郭嘉到底有多厉害?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郭嘉到底有多厉害?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郭嘉到底有多厉害?
有句话叫“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具体谁说的也无从考证了,可能出自哪本三国系列的小说。这句话的由来想必是因为那个巧合,也就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帐下的鬼才谋士郭嘉去世,而与此同时,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出山辅佐。
还有更巧的,之前战无不胜横扫北方的曹操,自郭嘉死后不久马上遭遇了赤壁大败,失去了统一的机会。而之前屡战屡败的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成就帝业,奠定三分天下的局势。
所以郭嘉的离世,和诸葛亮的出山,也就此染上了一层玄幻色彩。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有诸如“郭嘉不死曹操能不能统一?”“诸葛亮和郭嘉到底谁厉害?”之类的争论层出不穷,并且乐此不疲。其实岛主并不赞同这种争论,首先历史没有如果一说,再者诸葛亮和郭嘉,一方面如前文所说,没有过交集更别谈斗智斗勇了。另一方面,两个人也不是一个类型。诸葛亮这一生为蜀汉基业安邦治国,统筹规划,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军事谋划方面反而在诸葛亮的人生履历中并不突出。反观郭嘉则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谋士,在战场上算无遗策大放异彩,没有那么多牵挂,在人间潇洒走了一回。
关于郭嘉的经历,不得不提的是早年间他还去拜会过当时天下第一大诸侯袁绍,不过大约在袁绍的帐下干了不到一个月,郭嘉就辞职了。难道是袁绍对郭嘉很不客气,恰恰相反,袁绍一向是打着周公吐哺,礼贤下士的旗帜来接待人才,所以袁绍手下的猛将谋臣也不少。
而郭嘉其人最厉害的一点,就是看人眼光毒辣,入木三分。他一眼就看出袁绍是在搞面子工程,实际上却“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终究无法与之成就霸业,因此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在袁绍处浪费自己的才华。
郭嘉正式出山那年,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当时曹操帐下的与之商议大事的重要谋士戏志才去世了,戏志才可谓是三国里面最为神秘的谋士,从未听说过他的事迹,却又是曹操早期的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并且英年早逝,岛主就是想介绍一下他也无从下笔呀,以后有机会开开脑洞。接着前文,曹操就问荀彧有何人才可以取代戏志才的位置,荀彧就推荐同为颍川人的郭嘉。所以我们也可以开个玩笑“戏志才不死,郭嘉不出”。
郭嘉和曹操一见面,那可谓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两人相见恨晚,经过一番交谈,互相对对方的评价极高。曹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说:“真吾主也。”
这之后曹操专门为郭嘉开设了一个官职,叫军师祭酒,大概类似与首席参谋官,从此郭嘉就在曹操帐下正式开启了他那独步天下十一年的鬼才时代。
其实郭嘉刚加入曹营那会,曹操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内要处理与汉室的关系,外有张绣吕布等军阀作乱。最可怕的是雄踞河北的袁绍也对曹操手里的汉献帝虎视眈眈,在曹操历经宛城之败后,还写了一封信嘲讽。
曹操知道自己与袁绍终会有一战,信心上面却严重不足。其实尽管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是一步秒招,但硬实力还是摆在这里,当时天下不看好曹操的人占了大多数,就说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就有许多人悄悄在联络袁绍,以求日后袁绍胜了曹操后可以自保。
就在曹营人心惶惶的时候,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就是说曹操和袁绍想比,操有十胜,而绍却又十败。客观来说郭嘉这个十胜十败说没有具体建议,属于现如今的鸡汤文,不过效果确实好,给曹操打了一针鸡血,信心倍增。看曹操怎么回答的,他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说了一句:“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就是哎呀,人家哪有你说得那么好。
郭嘉这么一顿夸,大部分靠谱,也有少部分是言过其实的,毕竟袁绍是公认比曹操要强的。曹老板何许人也,以身作则的模仿总裁,心里美的同时,对于郭嘉所称赞的自己还未达到的部分,想必也会默默提升,让自己担得起十胜这个名声。郭嘉此说一举两得。
这还不是关键,别以为郭嘉只会说大话,重点在于十胜十败说后,郭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就是别管袁绍,先去打吕布。这个建议看上去莫名其妙,怎么刚说曹操比袁绍强得多,却要先打吕布。这也是郭嘉高明的地方,枣是要给的,实际情况也是要兼顾的,袁绍是肯定不如你的,但要想打败袁绍,你就先得把吕布除了。如此顺理成章,既鼓舞军心,又指定的方向。
在郭嘉的建议下,曹操急攻吕布,没有给一点喘息的机会,一世虎将吕布也就此殒命白门楼。这之后郭嘉的一个建议历史记载上却有争议,就是关于如何处置之前从吕布处投奔曹操的刘备。到底是杀还是不杀不同记载里面有争议,岛主比较信服《傅子》里面的说法,郭嘉建议“宜早为之所。”也没说杀或不杀,就是要早做准备,控制他。
当然了,这一回是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郭嘉的,可能是英雄相惜吧,青梅煮酒时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把刘备给吓跑了。从此刘备是蛟龙入海,翻云覆雨,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再想起郭嘉的话,悔之晚矣啊。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大战郭嘉倒是没什么记载,不过围绕此战的几次神预测,却又恰是郭嘉的封神之作。先是曹操袁绍相持官渡期间,刘备就像一块牛皮糖一样不停在许都后方骚扰,曹操对于是否该分兵去打刘备犹豫不决。郭嘉的建议又帮助曹操拍了板,大意是袁绍这个人疑心重反应慢,你把打完了刘备他才反应得过来。果如郭嘉所料,曹操亲自领军大破刘备,连关羽都被俘虏了,袁绍还在一边看戏。
接着关于江东孙策一事更是有点玄乎,有消息称虎踞江东的孙策有意趁火打劫,在曹操困于官渡之际偷袭许都。孙策不似刘备的杂牌军,那可是虎狼之师,能打得很,曹操心急如焚。郭嘉又发话了,孙策这个人防备心不足,将会被刺客所杀。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孙策果然在独自外出打猎的途中,被仇家的门客刺杀了…
这个事当然是巧合了,不过郭嘉洞悉每一个人的本事,可见一斑。官渡之战后,袁绍忧郁而终,曹操意欲乘胜追击北上扫平袁氏。郭嘉再献奇谋,叫曹操假意南征,袁氏不攻自破。这又是郭嘉看出了袁绍废长立幼所埋下的隐患,现在去攻,只会让他们团结,不攻,反而引起大乱。果不其然,袁绍几个儿子火拼起来,曹操坐收渔翁之利,轻松吞并了袁氏所有地盘。
这之后郭嘉又分析了逃到荆州刘表处的刘备必然受其掣肘,难兴风浪。力劝曹操兵贵神速,出奇兵北征乌桓,为曹操平定了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完成了这一壮举后,郭嘉却没能继续陪曹操走下去,本就体弱多病的他,在这一次远征乌桓的极端环境下终于病倒,在班师途中病逝,年仅38岁。
郭嘉的身体差是早有端倪的,之前曹操手下的纪检委陈群多次弹劾郭嘉,就是因为其行为不检。想必郭嘉平日里肯定是不拘小节,放浪形骸,嗜酒如命之类的。而曹操却恰恰最欣赏郭嘉的这份真性情。郭嘉也是最懂曹操心思的人,两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一段君臣相知的美谈。
郭嘉确实是鬼才,英年早逝的设定也让其个人魅力光芒万丈,收获无数垂爱。如果郭嘉活着是否会改变历史呢?这种猜测没有什么意义,纯粹的郭嘉,在属于自己舞台,燃尽了生命里最后的火光,他没有遗憾了。我们再如何惋惜,也只留下了那一句“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郭嘉若生在当代,一定是最优秀的基金经理。本文将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郭嘉的用谋奇骏及其所谓厉害之处。也希望看完本文,大家会觉得经济学并没有多么高深,是值得普通读者去了解甚至是有趣的。
近年来随着三国热的兴起,郭嘉被推到了更高的地位,被誉为郭嘉不病死,诸葛不敢出,(郭嘉逝世与诸葛亮出山的年份相同)。郭嘉为什么会收获如此巨大的声望,如果单看《三国志》是很难解释的。论官职,郭嘉一直都是司空府的属官——军师祭酒,十一年没有变动过,而和他同时为谋士的人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升一次。
在荀彧、贾诩、程昱和荀攸这四个人中,因为荀彧出身士族,官居侍中,尚书令,属于大汉帝国有数的高官,所以我们不把荀彧作为比较对象;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也属于士族,后来当到了魏国的尚书令,故而也不予比较;而贾诩情况特殊,是和张绣一起在曹操就要跟袁绍死磕的时候投降过来的,所以贾诩上来就被曹操高官厚禄养了起来,封为九卿之一的持金吾,遥领冀州牧。记得汉光武帝刘秀年轻时候说过:“仕宦当为持金吾”,可见贾诩刚投奔曹操就已经达到了刘秀当年的人生目标了,所以也不用和贾诩比较。
那么就将程昱的人生轨迹拿来比较一下:
在最初,程昱只是寿张县的县令,后来在征讨吕布的过程中有功,升为东平国的国相,到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迎来汉献帝之后,以程昱为尚书,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过了六年,升振威将军。后因为和李典运粮破敌有功,三年后升为奋威将军,封安国亭侯。
而郭嘉却做了十一年的军师祭酒,除了临死前封了一个侯爵之外,职位一直没有变动过!
仔细研究郭嘉的行为,不难发现,郭嘉给曹操出主意的时候,往往都是其他谋士或者曹操本人不赞同,或者不大敢于做的时候。其中最惊险,也是对曹魏帝国之基业影响很大的,当属平灭袁绍诸子之后的远征乌桓。
当时曹操已经打完了官渡之战 ,平定了河北,袁尚等袁军余部远窜乌桓,曹军大部分的将领和谋士都建议到此为止。因为乌桓偏僻,已经差不多到了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境内,对于建都河南许昌的曹操来说确实过于遥远。尤其是如果主力远征,刘表等中原诸侯趁虚偷袭了大本营,那将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但是郭嘉力排众议,坚持认为应该除恶务尽,否则养虎为患,曹操的后院将永无宁日。最终曹操也下定决心进行这次远征。
从河北到内蒙,中间要经过荒凉的戈壁,郭嘉又建议兵贵神速,不如让步兵殿后,曹操率领精锐骑兵,轻装偷袭乌桓单于的王都——柳城。当日夜兼程,疲惫不堪的曹军翻过白狼山的山头,向下一看,却看到了严阵以待、已经集合完毕的乌桓和袁军余部的大军。
正当曹军上下面面相觑的时候,张辽挺身而出,一马当先率领先锋部队直冲单于中军!战斗的过程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但是可想而知,数万大军在漫天黄沙的戈壁中拼死相斗的场面,是何等的惨烈悲壮!
幸而,乌桓的军队终究没有曹军精锐,还被曹军占了地势上的便宜,此战曹操大胜,胡汉降者二十万 ,缴获不计其数。乌桓族就此灭族,终魏之世,北疆宁静 。
事后曹操想起这件事情,也后怕不已,回来以后就重赏了那些劝阻自己北伐的官员,说自己是“乘危以徼幸”,故而“不可以为常”。
通观《三国志•魏书•郭嘉传》,郭嘉所出的主意基本都是这样“非主流”的路数。郭嘉其人也比较不羁,不治行检,经常被怪老头陈群给举报,不过曹操一般都在中间和稀泥。
这种反主流意见的行为,在职业关注类的经济学文献里叫做反抱团现象(Anti-herding),更多是用来形容金融公司里职业操盘手们,有意与其他多数同行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或者赌同一只股票不同涨跌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逻辑是,在迷宫的十字路口,当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向左走的时候,普通人即便自己认为应该向右,最终也只能选择向左,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力心知肚明,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更可能正确——这也是从众心理的一个经济学解释。
但是,当一个判断力足够强的人出现时,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右,如果最终向右走又恰恰是对的,那这个人必将获得巨大的声望。从事前的角度看,排除“愤青”的可能,只有棋高一着的人才会坚定地坚持着与其他人相反的意见,表现出一定的反抱团倾向,所以“力排众议”本身,其实也是思维敏锐的体现。
(《三国机密》里的郭嘉貌似是影视剧里最帅的郭嘉)
而郭嘉的主意几乎个个如此,聪明固然是聪明,但是用来处理日常庶务,就未免有些格格不入了。
曹操还是很有知人之明的,谋士中的稳健派,比如荀攸和程昱,曹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地方实务,或者进入中央系统做行政工作;而郭嘉这样用谋奇峻,反抱团倾向过于明显的人,就一直安排在自己身边做首席军事参议,可谓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而郭嘉也尽心尽力出谋划策,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唯一可惜的是,郭嘉如果生在当代,那会是无数私募基金争抢的基金经理,可惜早生了两千年,在一个没有股票、没有期货的年代,曹操再知人善任,又能如何?
- 上一篇
和男朋友说分手不回应 当你们提出分手,对方没有回应的时候,一直没回应,还会回头再问他一句?沉默就是确定和我分手了吗?
当你们提出分手,对方没有回应的时候,一直没回应,还会回头再问他一句?沉默就是确定和我分手了吗? 当你们提出分手,对方没有回应的时候,一直没回应,还会回头再问他一句?沉默就是确定和我分手了吗?这种情况就
- 下一篇
23岁什么都不会怎么办 我是个男的我今年23岁感觉自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 到那工作做10几天就做不下了,我是不是废了?!
我是个男的我今年23岁感觉自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 到那工作做10几天就做不下了,我是不是废了? 我是个男的我今年23岁感觉自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 到那工作做10几天就做不下了,我是不是废了?您如果是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