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19世纪英国的肤色成因研究带有歧视性
19世纪英国医学界对黑人肤色成因、皮肤结构和皮肤疾病进行的一系列歧视性研究及形成的认知,不仅构建了黑人的“种族缺陷”,而且使相关“缺陷”与黑人的“文明”程度联系起来。这一逻辑的形成有赖于19世纪英国医学界对“文明”概念的歧视性描绘。
对于英国人而言,“文明”一词是来自法国学术界的舶来品。19世纪法国学者基佐认为,“文明”一词代表着两个方面的进步,一方面是社会风俗和社会制度进步,另一方面是人的感情和道德进步。在这里,文明具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内涵。而在“科学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19世纪英国医生所描绘的具有歧视性色彩的“文明”概念,也有着物质和精神双重内涵。由此,19世纪英国医学界围绕黑人肤色成因和皮肤结构等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歧视性研究及形成的认知,成为“论证”黑人种族“不文明”的重要“案例”。
欧陆医学界将自然因素视为人类肤色差异形成的主因,而英国医学界则对此持“天性论”观念,认为肤色差异是不同人种天性差异的表现,也反映出不同人种的“文明”程度和等级。19世纪,随着近代西方解剖学等学科的发展,加之“天性论”和“科学种族主义”思想共同影响,英国医学界对黑人肤色成因和皮肤结构的研究中种族歧视色彩更加浓重。黑人的肤色进一步成为其先天“缺陷”的重要表现。此外,这种歧视性认知也影响了同时期英国医学界对黑人所患某些热带皮肤病的诊疗。所谓的黑人体质“缺陷”被视为其易患某些皮肤病的重要原因,而所谓的黑人精神“缺陷”则被视为其难以被治愈的重要原因。
以一种具有歧视性的“文明”概念为基础,在“种族天性差异”、“种族身心缺陷”和“种族疾病”等一系列叙事逻辑下,黑人被塑造为一个先天“不文明”的种族。这种观点进一步“论证”了所谓“白人优越论”,为西方殖民者歧视、支配和压迫黑人等有色人种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