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饿死“三千万”可以休矣!--83版人口数据根本不可靠

火烧 2010-05-20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质疑83版人口数据可靠性,指出三千万饿死人数争议源于统计年鉴问题,强调数据计算差异及人口普查数据的可信度存疑。

饿死“三千万”的讨论可以休矣!

——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口数据根本不可靠

新生

首发:乌有之乡毛主席纪念堂

http://mzd.wyzxsx.com

 

一、前言

1959-1961年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多年来一直是被普遍关注的问题。1964年中国政府进行了建国后第二次人口普查,但结果没有公布。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之后,两次普查结果和历年户籍统计资料一起在国家统计局1983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里公布。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根据户口统计,中国人口总数在1960年减少了整整一千万。

《年鉴》公布以后,中外学者以此为主要依据,对三年饥荒期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做出了各种估计。其研究成果经西方及国内媒体的广泛宣传,三年大饥荒“至少饿死三千万人”似乎已经成为主流共识,甚至得到一些中国官方媒体和机构非正式的认可。

在近几年里,越来越多的网友,学者通过推敲《年鉴》人口数据发现,1960年前后的数据存在明显的“不准确”,甚至很“人为加工”的痕迹非常明显。

由于中西方学者在研究推算这段时期中国“非正常死亡人数”的均是在1983版《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并通过不同的算法得出结论,因此如果这个数据其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这些研究成果也将是错误的,不足为信的。

下面的主要分析一下《年鉴》人口数据的可靠性。

二、         数据说明:

1、下表数据均来自1983版《中国统计年鉴》第103页“人口数”和第105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下面图中背景为“淡绿色”的数据,即“年份”、“年末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原始数据

3、 第3列“增量A”,为按照每年的年末人口数量,推算出的每 “年人口增量”;

4、第5列“出生人口”,为按照“年出生率”计算出的“年内出生人口”,公式为 年内出生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 出生率)/1000‰;

5、第7列“死亡人口”,为按照“年死亡率”计算出的“年内死亡人口”,公式为 年内死亡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 死亡率)/1000‰;

6、第8列“增量B”,为“年内出生人口”-“年内死亡人口”;显示了通过“年出生率”和“年死亡率”方法计算出来的“年人口增量;

7、 第9列“A-B”,显示了A与B两种不同算法所得到的“年人口增量”的差异。

8、第10列“A-B差值相对误差比率*1000”,由于A、B、A-B,与“年末人口数”具有一次线性关系,为了消除影响,算出“相对误差比率”,用来衡量两种算法“年人口增量”差异比率,这里用比率只是为了做一个参照,乘以1000,便于观察。

9、第11列“误差比率均值”,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九列,从1957年-1964年期间的数据(背景为橘黄色),与其他年份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按照年份将1949年-1979年划分为三个时期;1950-1956为第一时期;1957-1964为第二时期;1965-1979为第三时期;然后根据第10列所得到的数据按每个时期取平均值。

年份

年末人口

增量A (本年-上年)

出生率(‰)

出生人口

死亡率(‰)

死亡人口

增量B(出生-死亡)

A-B  

A-B差值相对误差比率*1000

误差 比率  均值

1949

54167

 

36.00

 

20.00

 

 

 

 

 

1950

55196

1029

37.00

2023

18.00

984

1039

-10

-0.18

0.53

1951

56300

1104

37.80

2107

17.80

992

1115

-11

-0.19

1952

57482

1182

37.00

2105

17.00

967

1138

44

0.77

1953

58796

1314

37.00

2151

14.00

814

1337

-23

-0.39

1954

60266

1470

37.97

2260

13.18

785

1476

-6

-0.10

1955

61465

1199

32.60

1984

12.28

747

1237

-38

-0.61

1956

62828

1363

31.90

1982

11.40

708

1274

89

1.42

1957

64653

1825

34.03

2169

10.80

688

1481

344

5.33

7.49

1958

65994

1341

29.22

1909

11.98

783

1126

215

3.26

1959

67207

1213

24.78

1650

14.59

972

679

534

7.95

1960

66207

-1000

20.86

1392

25.43

1696

-305

-695

-10.50

1961

65859

-348

18.02

1190

14.24

940

250

-598

-9.07

1962

67295

1436

37.01

2464

10.02

667

1797

-361

-5.36

1963

69172

1877

43.37

2959

10.04

685

2274

-397

-5.74

1964

70499

1327

39.14

2733

11.50

803

1930

-603

-8.56

1965

72538

2039

37.88

2709

9.50

679

2030

9

0.13

1.81

1966

74542

2004

35.05

2578

8.83

649

1928

76

1.02

1967

76368

1826

33.96

2562

8.43

636

1926

-100

-1.31

1968

78534

2166

35.59

2756

8.21

636

2121

45

0.58

1969

80671

2137

34.11

2715

8.03

639

2076

61

0.76

1970

82992

2321

33.43

2736

7.60

622

2114

207

2.50

1971

85229

2237

30.65

2578

7.32

616

1962

275

3.22

1972

87177

1948

29.77

2566

7.61

656

1910

38

0.43

1973

89211

2034

27.93

2463

7.04

621

1842

192

2.15

1974

90859

1648

24.82

2235

7.34

661

1574

74

0.82

1975

92420

1561

23.01

2109

7.32

671

1438

123

1.33

1976

93717

1297

19.91

1853

7.25

675

1178

119

1.27

1977

94974

1257

18.93

1786

6.87

648

1138

119

1.26

1978

96259

1285

18.25

1745

6.25

598

1147

138

1.43

1979

97542

1283

17.82

1727

6.21

602

1125

158

1.62

三、数据分析:

我们知道,《年鉴》人口数据是通过人口普查和历年户籍统计资料得出的,其中人口普查只有两次,即1953年和1964年,其他的应该是根据各地户籍统计资料汇总而得。

所谓各地历年户籍统计资料,实际上也就是,某某地区,某某年,出生多少人口,死亡多少人口。这个是公安局日常所做的常规工作。也就是说年出生人口,年死亡人口,这个数据是从各地公安部门报上去的,出生率、死亡率又是根据年总出生人口,年总死亡人口除以当年平均人口算得的。

那么,用“出生率”、“死亡率”算得的人口增量,理论上说就是还原了各地报到统计局的出生人数之和,死亡人数之和,然后算得的差值。

用年末总人口相减算得的增量应该也反映了各地报上来的年末人口总量差值。

这两种算法得出的结果理论上来说不会完全一致,肯定有误差,但由于这些数据之间根本上是有紧密联系的,就像财务报表的不同算法一样,最终无论是从那个角度分解组合,最后数据之间应该有很好的吻合。

 

如果不能吻合,理论上说统计局是一定需要找出原因,并予以纠正的。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上面这个表:

第一时期:1950-1956 误差比率均值为 0.53

第二时期:1957-1964 误差比率均值为 7.49

第三时期:1965-1979 误差比率均值为 1.81

第二时期 的误差比率均值 为第一时期的 约14;是第三时期的 4.13,误差比率显著,如果我们将第三时期的误差比率算作正常能够许可的误差范围,那么第二时期的误差比率 显然超出过多。即使按照第三时期中的峰值 2.5来说,也已经是3倍左右,而且第二时期中任何一年的误差比率 均高出很多。

因此,按照统计学意义上讲,1957-1964年这个期间的数据所显示出来的误差已经严重超出正常的误差范围,这组数据可以直接归结为“错误数据”。而这个时期正是包含着国外学者“热心关注”的“三年困难时期”。

本文到这里,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了。不过事实上,针对这些数据的质疑角度还有很多,但结论是趋于一致的。因此,既然1983版《中国统计年鉴》1957-1964年数据有错误,那么在此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推测研究,都是基于错误的延伸,其本身也只能是错误的。

在国家正是公布1983版《中国统计年鉴》的1957-1964年人口数据是如何算出来的,为何非常明显的漏洞却不更正或者解释说明之前,争论具体在那个年代“非正常死亡人数”,是不会有结果的。

四、后记 

非常明显的“错误数据”,为何国家统计局会看不出来,为何在引发国内外学者层层放大的研究仍然无动于衷,不做任何回应,甚至默许。

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可以看出,这个“错误”很可能是有意的,目的是为了彻底否定大跃进年代“总路线,人民公社”,以便于推进改革开放的特色社会主义路线。

五、附件—供下载

 

人口数据分析表格.xls

1983版《中国统计年鉴》下载

 

相关文章

  • 数学:从安徽省历年邮件数量分析看“大饥荒”数据统计
  • 杨昭友:也说“饿死三千万”
  • 还原历史真相——读新作《总要有人说出真相》
  • 高梁:这是一场思想领域中正本清源的斗争
  • 国内首部系统批驳“饿死三千万”谣言的专著出版
  • 杨松林:我为什么要写“关于饿死三千万”真相一书?
  • 巩献田:“饿死三千万”是泼向中国共产党的一盆污水
  • 孙经先:破解“1960年人口减少1000万”的重大历史之谜
  • 孙经先:党史二卷中一处重大学术的错误
  • 《炎黄春秋》杨继绳编写其父亲饿死的纪实破绽百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