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与《老农民》中不同的农村(一)

火烧 2015-01-04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讲述东北农村真实生活,回忆老八路军纪严明、土改改变命运、教育文化繁荣及过年习俗,展现与《老农民》不同的积极农村景象。

  我生在东北农村,我的观察也只限东北农村。

  谈农村,要从头说起。我作为东北人,最早接触的事老八路。那时老八路可真好。第一,军纪严明,真的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第二,尊重老百姓,“老乡老乡”叫个不停。有一次一个战士误把一个姑娘叫成大嫂,姑娘哭闹起来,指导员亲自赔礼道歉。第四,每天给老乡挑水扫院子,脏活累活都干。因此人们对八路军都有好感,甚至有自愿送子弟参军的事。

  紧接着是土改,这是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夜间贫苦农民有了土地和房屋,这是他们事事代代不敢想的。

  不仅如此,一些农民政治上也翻了身,一些被人看不起穷人竟然成了官吏,有的当了乡长、县长。

  学校恢复,多数农民子弟上学读书,一个没有几个识字人的村落,有几百名小学生,几十名中学生,改革前出了十几名大学生。有两个上了北大,一个上了清华。农村扫盲工作开展起来,很多人能读书看报了。

  社会风尚好起来,没有盗匪,没有抽大烟的。没有娼妓,人们上街不用锁门。

  妇女空前大解放,允许离婚,不允许包办婚姻。很多妇女离婚,寻找自己真爱。剧团、秧歌队有妇女参加了。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学校来了许多新老师,从部队和土改工作队老师带来许多新观念。小学里成立了剧团,演话剧与小歌舞剧。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

  那时过年最有意思。家家户户都宰猪,宰猪时,请左领右舍饱餐一顿。剩下的,肥的熬油,瘦的留着炒菜包饺子,头蹄下水,用冰雪覆盖起来,等二月二龙抬头吃。

  进入腊月,家家蒸粘豆包,一直正月十五。

  过年真是热闹,家家户户都贴对联,贴年画。那些对联都是吉祥话,如“抬头见喜”啦,“国泰民安”啦,“吉星高照”啦,“风调雨顺”啦,乃至猪圈贴上“肥猪满圈”,鸡窝贴上“金鸡满架”。年画都都是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过年孩子大人都换上新衣裳。

  从正月初一到初七,各村都秧歌队。乡镇府每天都有秧歌队来。晚上,二人转、皮影戏开唱,一直唱到正月十五。

  那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天都有新风吹进来。那时农村的整体面貌是积极的,向上的,喜气洋洋的。没有看到《老农民》电视剧里那种破破烂烂悲惨景象。

相关文章

  • 老骥:老驻队干部驳斥《老农民》
  • 文贝:《老农民》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方法上的问题
  • 文贝:《老农民》人民公社后不许养猪考
  • 杨明远:谈谈电视剧《老农民》存在的一些问题
  • 张慧瑜:《老农民》为何看起来如此“老”
  • 滠水农夫:时代呼唤人民的艺术家(附二篇)
  • 《老农民》--最好的反面教材
  • 真正的老农民与《老农民》何以一样又不一样?
  • 杨明远:我所见过的农村和农民--请文人墨客能为后人留下一个真实的新中国
  • 鹤龄:《打铜锣》力辟谣言 毛时代农户可以养鸡鸭
  • 恽仁祥:大书特书毛泽东时代的农民
  • 数学:《老农民》剧中有关黄金的事情不符合事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