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蜗居》的结构主义分析

火烧 2010-06-14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蜗居》结构主义分析,聚焦高房价、权钱交易与角色功能,探讨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形态学,揭示社会问题与人性挣扎。

《蜗居》讲的是在城市里的挣扎和打拼、高房价、强制拆迁、恋爱中的欺骗和被骗、贫贱夫妻百事哀等凡人的生活。只要看上一两集,就会在苏淳、小贝、海萍或海藻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海藻是一个“超生”的女孩,但两姐妹的互相扶持让我们看到手足之情的可贵,谁有权利说她不应该生到世界上来?海萍宁愿受苦受累也要生孩子而不“丁克”,宁愿自己吃速食面也要养大孩子,让人们看到了母亲的伟大,也让人们意识到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最宝贵的财富。宋思明开着“借”来的越野车带海藻兜风,让人想到报纸上某女检察长开“借”来的豪华车的新闻。剧集播出后,传媒很快就在上海找到宋思明的生活原型。如此贴近现实的作品,就算拍得粗糙,也会得到一定程度认同,更何况是在艺术上非常成功的《蜗居》。  

俄罗斯学者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像分析化学一样分析文学,认为任何故事都有七个负担不同功能的角色:反面角色、协助者、救援者、公主和她的父亲、送信人、英雄、假英雄。角色可以重叠或分解。依靠个人奋斗不屈不挠地在城市里生活下去的海萍是英雄。宋思明曾经帮助过陷入困境的海萍和海藻,是协助者和救援者。但她们的苦难从何而来?是高房价带来的经济拮据。按中国国土面积和人口平均计算,每个人拥有一块足球场般大的土地,就算不能家家住别墅,也应比人口密度更高的日本和新加坡的老百姓住得好,没理由“蜗居”,为何房价这么高?宋思明和房地产商权钱交易的情节给出了答案。因此,宋思明又是故事中的反面角色,是海藻悲剧的根源。  

文艺作品必须导人向善而不能诲淫诲盗。故事选择两姐妹作主角,也就是两个相近的人走不同道路的不同的结局的对比,让人们看到坚持个人奋斗与依赖别人的不同后果,看到了人类尊严的价值。宋思明插手强制拆迁导致老太太惨死,暴露了衣冠禽兽的真面目,他最终的下场让人们相信乌云遮不住太阳。老太太在强制拆迁中失去了生命,受宋思明诱惑当了职业二奶的海藻失去了青春和爱情,她们失去的,就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惨重代价。  

   

   

相关文章

  • 中国文艺穷途的象征--《蜗居》之后是《杜拉拉升职记》
  • 我们回不去了--80后的空间放逐与现实选择
  • 祝东力:《蜗居》及其时代处境
  • 《蜗居》中宋思明--一个成熟的贪官形象
  • 邋遢道人:评电视剧《蜗居》
  • 蜗居的原罪谁也清洗不了
  • 这是一种趋势,我们回不去的—“现实”幻像与危机时代主旋律
  • 邋遢道人:评《蜗居》5:关于权贵和老板
  • 《蜗居》果然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吗?
  • 邋遢道人:评《蜗居》4:多余的人
  • 人民不怕贪官——评《蜗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