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复兴不是梦?

火烧 2017-03-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中国复兴不是梦,忧患意识文化推动国家发展,忧患与批判成为社会发展源动力,传统文化助力复兴之路。
     很多人理解战争对社会发展有着强烈的刺激作用,这种强烈刺激作用表现在人才的战争残酷梳选而产生强烈的人才机制效应。这种作用也有较大的破坏性。要做到国家复兴,除了战争,会不会有第二种无负面作用的选择?答案是肯定有的,这个答案,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可以找到。其实就那么一丁点东西,只是敢不敢用,如何用还有待商榷。

对于国学传统文化的挖掘,可以清晰发现中国存在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文化。

何为忧患意识文化?如果仅仅从字词表面意思理解,很容易被“唱衰论”迷惑。而“唱衰论”之所以认为“忧患批判”是唱衰作用,是因为“唱衰论”用简单逻辑推导忧患的负面作用,也有可能是在历史传统文化认识上有缺陷。

 

笔者首先罗列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对“忧患”的认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苏轼;

“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北宋文学家苏澈;

“纵欲之乐,忧患随焉。”——清代教育家申居郧;

“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谋身与谋国,谁识此时情。”——南怀瑾;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自古成功之大人物,莫不从铁中来,血中来,荆棘中来,冰雪中来。一言以备之曰:忧患者英雄之原料也。”——近代政治家、教育家于右任;

“不是时代有多糟糕,而是更好的时代应当听得到更多的批评和忧患,听得到监督中的理想,听得到面对批评与监督时,时代特有的坚强与自信。我们不是时代的学生,时代更不该是我们求学时为得高分而写下的虚假作文。”——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

盘点中国历史文化,可以发现绵绵不绝的忧患意识逐渐走向清晰的忧患加批判意识形态。

 

再来看看国外名人对忧患的认识:

 

“唯有忧患意识,才能永远长存。”——美国英特尔公司创始人葛洛夫的忧患认识;

“忧患激发天才。” ——霍勒斯;

。。。。。。

 

还有当今许多国外的博学大家几乎认定了忧患和批判是一对不可拆解的孪生兄弟。可以说,忧患和批判已经成为世界通用且不可缺失的社会发展源动力。

 

一个社会,只有通过忧患和批判才能进行反省达成创新求变。

从忧患意识中可以提炼出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这种经过历史淬炼沉淀下来的忧患意识,已经发展成为群体保护、社会保护、民族保护里的清醒意识。

由忧患和批判产生出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催生了人们的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对科学研究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这种能够产生出社会整体精神自觉,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动性的忧患意识,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社会精神动力。虽然西方的官员竞选活动 存在弊端,但起码,通过这种活动让忧患批判意识表达出来了。

忧患意识有着超高水准的社会诊断能力,起到推动社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的作用,但同时构成了对无能昏庸官员的极大伤害作用。就因为忧患意识具有超越现实的危机性和问题性,不满足于现状,通过理性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批评和自我批评,很容易发现事物的潜伏矛盾,从而揭露真相,所以让“唱衰论”感到害怕。也正因此,“唱衰论”经常运用常识逻辑进行误导性批驳。

几乎可以认定,忧患批判意识对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和积极建构作用极其强大,任何理由都不应该抹杀忧患批判意识的社会积极意义。

通览世界历史,也可以发现忧患和批判属于复兴文化的基本元素。

中国有句古话叫“大乱必有大治”,它的寓意相当深刻。因为中国真正值得称道的文化复兴就是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它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被整个世界当成文化瑰宝。

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中外忧患意识的对比,可以发现,除了出现极端性的五四文化运动以及被严重政治扭曲的文革运动的两次短时期,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忧患意识里,严重缺失批判成分。

如果能够明白忧患意识是科学发展的最初始的源动力,盘点中国忧患意识发展走向,就可以清晰发现中国近代科技整体水平为何落后于西方的根本之处。

——摘录于《李约瑟难题及钱学森之问最新破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