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饱饭”是一个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刚刚,看到了《选择题:到底谁让老百姓吃饱了饭》(拂晓 · 2025-01-14 · 来源:闲人茶社|微信公众号)一文。文章就我国吃饱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能够吃饱饭与、化肥、种子、水利工程建设的关系。
首先,吃饱饭是一个相对概念。当你在石场上用板车拖石头时,那一车石料一吨左右。在干这样的重活,你一天吃三斤米的饭(早、中、晚各一斤米的饭),也感觉不饱;相反,如果你是坐办公室的,一天吃1.5斤的米饭,一顿吃个三、四两的米饭已经感觉很饱了。因此,吃饱吃不饱,只是相对而言。
其次,中国人吃饱饭是一个发展过程。从1959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252公斤到1979年的人均占有量340公斤,这是一个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如果说要5个馒头才能吃饱,那这一过程就有从一个馒头到二个、三个、四个、直到五个的发展变化。
第三,中国人吃饱饭的过程,是一个粮食增长速度与人口增长速度竞赛的过程。从1956年到1983年,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没有之一,人口从6亿多增加到10亿多,6、7亿的人口基数,净增加了四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600万人。也就是说,二十多年间吃饭的人增加了66%。人民公社在经历了头几年挫折,在进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调整之后,随着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的开展,随着农田种植和管理科学化的推进,从1964年起,我国粮食产量即进入了一个长期的上升通道,而且增速越来越快;同时人民公社也形成了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因而人口增长速度也处于加速状态。当人口增速有所下降,而粮食产量的增速继续时,吃饱饭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第四,中国人吃饱饭是一个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从粮食亩产三、四百斤到亩产千斤左右,这种变化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人民公社开始时采用的还是原始种植方式,生产条件较差,基本上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经过集体经济的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在农田基本建设、农村水利建设、农田种植和管理的科学化方面、在种子、化肥、农药的供给等各方面的变化也是一个逐步的变化过程。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是我国农业从原始种植的农业生产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转变过程,经历了农村电力化、农业生产水利、农田管理科学化等发展阶段并进一步向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过程。
农业生产不仅需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需要农民的生产科学性,还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毫无疑问,农户单干即使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在满足农业生产科学性要求方面,在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方面等,是远远不能与集体经济相比的。
如果真的分田到户能够吃饱饭,那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就不可能发生,更不会有后来的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