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人类思想的长河中,众多理论如流星般一闪而过,而马克思主义却历经岁月洗礼,愈发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它从19世纪诞生至今,它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重塑了无数人的信仰与追求。
那么,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呢?
一、科学的理论体系:经得起实践检验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逻辑严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就说,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
比如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视角为例。
马克思主义强调世界的物质性,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与反映 。
所以当认识事情的时候,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避免主观臆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同时,其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的思想。
比如经济方面,一味的发展经济,却建立在牺牲环境,牺牲安全;这种没法可持续;还有经济的发展如果只是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也不可取;还有个人的发展如果只是物质上的富有,也不能算是全面发展...这种平衡思想充分体现出可持续发展!
就以工业革命后的西方社会为例,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却带来了贫富分化加剧等诸多问题。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比如这一矛盾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大量金融机构倒闭、企业破产、失业率飙升,充分印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性的论断。
反观一些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如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认为市场能自发调节实现均衡。
但在经济危机面前,这种理论无法有效解释危机根源,更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人民性的价值追求:始终为人民谋福祉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遭受残酷剥削,生活困苦。马克思主义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他们发声。
19世纪欧洲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等,这些运动都是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权益而进行的抗争。
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让工人阶级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
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经过长期奋斗,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的脱贫攻坚战略让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
相比之下,西方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标榜民主自由,但实质上是资本利益集团把控,普通民众的利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例如美国的医疗体系,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许多低收入群体望而却步,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
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发展创新
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以中国为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这种包容性的思想在中国的落地具体表现:
一方面在于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去刺激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兴起。
虽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听起来只是把古人的思想再讲一遍,再说一遍,但如果只是做这些事情,远远不够。
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思想,是要把握住其中的“道器”层面的内涵,而让“法术”不断调整去适应现代社会。
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思想,不只是说儒家思想,而是传统多元的思想文化。
看似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其实是现代人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向历史求索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马克思主义视角去吸收西方优秀的哲学思想文化。
西方哲学中的思想仍然适用于中国。例如对存在主义,其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这对激发个人主观能动性有积极意义,值得借鉴吸收。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这与西方优秀哲学思想文化中对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的追求存在共通之处。
关于包容性的思想对社会非常重要的。比如西方的一些理论由于固步自封逐渐失去活力,没有体现包容性。
例如西方的福利国家理论,在二战后曾盛行一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福利带来的财政负担过重、民众工作积极性降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却难以进行有效的理论革新以适应新变化。
而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确实是一把认识世界的科学工具,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有高度的“知行合一”。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