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你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经典论断是“普世真理”还是“过时的”?

火烧 2024-12-17 00:00:00 思潮碰撞 1043
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论断在当今社会是否仍具普世价值,分析社会关系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结合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展现其现实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论断,我们不禁要问: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论断难道不是普世真理?

  今天我们从个体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看看这些论断还适用当今社会吗?

  01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界,而是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比如一个人自出生起,便置身于家庭关系里,会与父母、兄弟姐妹建立亲情纽带;而在成长过程中,又与自己的朋友、同学、老师形成友情与师生情;毕业后又步入社会,与同事、上司、合作伙伴又形成职业关系,同时在社会交往中参与各种团体活动,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交关系。

  可以看出,这些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对人的价值观影响至关重要。

  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在小时候的父母的影响至关重要,但也是一个不断在形成与完善的过程,并非一直不变,本质也是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形成。后天自己重塑自己的思想也并非不可以。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这种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塑造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在东方文化中,如中国和日本,家庭关系往往在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里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家族观念深厚,家族荣誉与利益常常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婚姻决策等重大人生事项。

  传统的中国家族企业通常强调家族成员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家族长辈的意见与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力。

  而在西方文化中,尤其是美国这样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相对更为突出,个人的职业发展往往更多地基于个人的兴趣、专业技能以及个人在职业社交网络中的拓展能力。

  美国的企业多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员工与企业之间更多是基于契约精神的雇佣关系,个人在职业选择与转换上相对更为自由灵活。

  除了之外,在互联网时代,人的社会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虚拟社交网络的兴起让人们的交往范围突破了地域与时空的限制。

  比如,这个公众号平台,本质就是发者在发声,与读者构成联系,这种联系也是影响着我们彼此的认识或者情绪。我写这个话题,别人写这个话题或者其他人在卖东西,本质就是与有感触的读者建立联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虚拟的网络社会关系也在影响者其他人的价值观。比如提倡“黑红也是红”的网红乱象,这种也在影响着接触到的群体的观念。这种个体事件是个体的权利,但是这种极易对不够清醒的群体造成误导。

  当然,网络社会关系涉及的层面非常广。只要是上层建筑问题,都可以在网络关系中快速传播甚至产生影响力。这也是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中特别要重视网络信息影响的原因,侧面也体现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的启发性。

  02

  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人具有高度发达的意识与自我意识,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类存在物与其他人类个体之间的共性与联系。

  这种意识使人类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创造复杂的文化与科技成果,并开展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人类通过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等各种文化形式表达对世界的认知、情感与价值追求,形成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宝库。

  在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基于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未知世界的探索意识,开展全球性的科研合作。

  例如,2015年12月的《巴黎气候协定》协定要求各缔约国定期提交自主贡献预案,美国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承诺到2025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26%-28%;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这些体现了各国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设定减排目标,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这种在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科学家们超越国界与民族差异,共同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共享科研数据与成果。

  而这种全球性的科研合作体现了人类作为类存在物在面对共同挑战时的意识觉醒与协同行动能力。

  除此,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身类存在的意识表达存在差异。

  在一些非洲部落文化中,部落成员通过集体的舞蹈、祭祀仪式等活动强化彼此之间的群体认同与部落归属感,这些仪式是部落成员作为类存在物的一种独特文化表达形式

  在欧洲文化中,基督教文化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成为凝聚欧洲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力量,教堂、宗教节日等成为人们表达共同信仰与精神追求的场所与方式。

  无论是非洲部落祭祀文化,还在是欧洲基督文化,都体现了人作为类存在物对自己存在的差异存在不同的表达。

  03

  人在其现实性上是劳动创造的主体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劳动是贯穿不同历史时代演化的。

  从远古时期人类使用简单石器工具进行狩猎、采集活动,到现代社会高度复杂的工业生产、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的形式与内容不断演变,但始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在工业革命时期,广大工人阶级通过艰苦的体力劳动推动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尽管当时工人处于被剥削的社会地位,但他们的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并为现代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现代社会中的知识工作者通过脑力劳动进行科技创新、文化创作与管理运营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不同社会文化对劳动的态度与价值评判存在差别。

  在古希腊文化中,体力劳动曾被视为低贱的活动,主要由奴隶承担,而自由民则更多地从事政治、哲学、艺术等被认为高尚的活动;

  而在社会主义中的国家,劳动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与荣誉,“劳动最光荣”成为深入人心的社会价值观,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虽然不同的价值观对劳动赋予的地位不一样,但马克思认为劳动对于社会以及个人发展而言具有极其基本又重要的地位。

  所以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经典论断仍然引导我们个体,可以在不同社会文化或者同一社会不同层次以更多元视角下审视人类的本质、意识与劳动实践。这个过程也是个审视自己的行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