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择世所需,叩问初心——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读后感

火烧 2025-02-04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文章围绕青年在职业选择中的迷茫与现实困境展开,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强调职业选择的重要性与慎重性,引发对职业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我的身边,无数的青年人们、尤其是到了毕业季的时候,都面对着一大困境,那就是职业的选择。

  选择职业,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的想法很现实甚至庸俗“赚钱养家糊口,谋稻粱,打工揾食”;也有的人有些理想,但似乎细品还是个人主义的那一套,所谓“实现人生价值,追求更高成就,成为刚好的自己”;还有的人则是真正有较高的理想了,“强国有我”“职业报国”“用自己的职业让社会更美好”……但是为什么,好像只需要稍稍经历“现实社会的殴打”,原有的思想、无论是小念头还是崇高的理想立刻就都给打得稀巴烂?大家都会殊途同归的变成那些在地铁上麻木疲惫的发呆、回到家就躺平刷手机放弃思考的牛马社畜?

  那么选择职业,选择怎么样的职业呢?具体某个职业吗?老师、医生、警察、商人……又或者“钱多就行”?就像很多青年打工者们最爱说的“一夜暴富”,有钱就好。再或者就求个稳定?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单位、编制教师……但是为什么,好像干哪行(hang)哪行(hang)都不行(xing),这个工资高的天天通宵一边打吊瓶一边敲代码下班看不到日落,那个有编制的文山会海写材料改讲话稿到凌晨,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进到了围城里,陷入“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的困局?

  还有,怎么选择职业呢?是不是学历够高就可以任我行了?还是说只要我专业对口我就可以畅通无阻了?又或者我参加的实习、拿的奖、参加的比赛、手里的证书够多就可以有足够竞争力了?但是为什么,自己的简历总会因为学历不够高、学校不够好、工作经验不够等原因被送进垃圾桶里,一个0—20人的小公司的3000—5000薪资的岗位都可以高高在上的要求“几年工作经验的本科学历”?没文化靠着吃干净时代红利投机倒把甚至手段不干净“先富起来”的土老板也可以趾高气昂的吆五喝六“你大学生又怎么样?能给我创造什么价值?”

  “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有工作的人为工作而不快乐,没工作的人为没工作而不快乐,现实的困苦让我们忍不住大喊质问:“我们的快乐到底被谁偷走了?”而这也逼迫我们沉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些我们曾经觉得不必深究的“灯下黑”问题。

  职业是什么?工作是什么?它并不只是“找一个工作赚钱”那么简单的东西,可以说,它关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它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双刃剑,可以为我们披荆斩棘创造美好的世界,却也可能在不经意间让自己遍体鳞伤,我们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生活来开玩笑、来赌博,因此对于职业的选择尤其要慎重。

  关于职业选择问题,我在这里并不会形而下的给予什么具体指导,精准的告诉大家:“你要当公务员,你要当老师,你要当程序员,你要当工程师……”我固然可以这么做,因为我之前也给过不少身边的朋友升学与就业指导,但是我知道这件事在此意义不大,因为我重视底层逻辑,也就是“道”,我追求“以道驭之,无所不可”。

  而在职业选择这方面,我认为“道”就是一句话:“择己所长,更择世所需。”这是我上大学时在图书馆看到的话。用马克思的语言来说,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是有着鲜明的辩证统一色彩的,职业既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与主观能动性,也要实实在在的满足世人之需,“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而对我来说,这“择世所需”是选择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大多数的工作,是应当为人民带来幸福的,像某些制造泡沫骗局割韭菜的工作,又或者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宛如木偶塑像的工作,我毫不掩饰对他们的偏见甚至是鄙视。也许有人会叫喊了:“但是他们赚的多啊”,我不知道他们赚的多吗?有句话叫“哲学不能烤面包”,但人不是只为了烤面包吃面包而活着的,同样的,人也不是只为了赚钱而活着的,否则,那和原始人的拜物教有什么区别?这种思想连封建主义的道德观都看不下去他们!

  职业的选择应当是头冷心热的,不是说“我喜欢”就完事了,“学术不需要文艺青年”,在就业方面,“喜欢不能当饭吃”;也不是光靠冰冷的利益分析“这个最符合我的专业,收入很好,满足我的利益”就完事了,如果这利益要用你用良心甚至生命来作为代价呢?这不是危言耸听,我有一位理工科的朋友在工作后感叹“以前上学的时候觉得加班没什么大不了的,高中不是天天晚自习吗?加班和晚自习也没差,还有钱拿。结果发现根本不是那样,那强度真的能摧毁一个人的身心啊。”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职业的选择也一样。“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在资本横行霸道的社会,许多人工作之后就一身“班味”,通俗来说就是变得疲惫麻木,进而导致的对周围事物不关心,对学习新事物没有兴趣,甚至最极端的恶化就是向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选择麻木和低头,几年甚至都不用,往往就可以让一个人脑子里只剩下机械一样的谋生,消沉、世故、辛苦,只能靠自我欺骗来让自己的生活有些奔头。这是为什么?难道是因为这些人很差劲没有知识素养和思想觉悟吗?我们不在道德的云端上批判他人,而应该在经济基础的土壤里认识社会现象——这就是资本的异化,是资本对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越多自己就越贫乏,自己就越变成卑贱的商品。这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哪来的世外桃源呢?哪来的人间净土呢?从没有随心所欲的选择,一切选择都无法脱离社会存在,所谓的“上岸”只是面对苦难时给自己一个盼头的虚无幻想,真正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义无反顾,奔向波澜壮阔的海洋”,是“Look down!看看人间的苦难!”

  资本的追击是不可避免的,但不代表我们就要对异化选择投降,不代表我们就要为了赚钱卑躬屈膝、放弃思考,变得麻木市侩,还振振有词“我也只是为了生活”“我只是一个俗人”,同志们!朋友们!为了生活不代表要摈弃尊严!俗人不代表就是奴才就是弱智!我们当然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社会,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似乎也很难把群众号召起来,但我们至少可以从自己做起,自己先营造一个个小环境去抵御抵御侵害,再慢慢去改变更多。螳臂当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人们嘲笑螳螂不自量力,但螳螂敢于以小博大却连一国之君齐庄公都赞叹小虫的勇气,我们固然不要学螳螂正面冲突的鲁莽,但要学螳螂敢于以弱打强的勇气。

  前不久有一句话很流行,“想做的有钱人都做过了,想说的前人都说过了”,这句话让一些朋友们灰心丧气了,“想做的有钱人都做过了,想说的前人都说过了,那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类要往哪里去?”面对这些疑问,我的回答是:“说了做了,那也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经历感受的,再说,前人没有终结对世界的探索,我们总要创造些什么新的事物吧?我们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让人们更幸福的东西吧?想想雷锋吧!想想保尔柯察金吧!难关当前,总要叩问初心。”

  共产主义者的初心是什么?是消灭剥削压榨,消灭阶级压迫,是实现无产阶级与人类的解放。这不是封建主义思想那一套“修身养性”的“心学”或者资本主义社会心灵空虚的人渴求的“心灵鸡汤”,而是服务于现实斗争的、着眼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毛主席认为世界上有三种人:“利己不损人的,损人利己的,损己利人的。”第三种是最少见的,第二种是最可鄙的,第一种则是最常见的。应该说,第一种人无可指摘,但一个只为自己劳动的人或许会成为有杰出成就的人,却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伟人。如果我们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我们就不能只满足于做第一种人,而应当哪怕做第三种人也在所不惜,但这并不是做烂好人,而是做雷锋那样对人民要爱要和、对敌人要狠的“带枪的人”。

  总而言之,职业的选择,不仅仅是赚钱吃饭那么简单的事情。上头的兴趣、眼前的利益,固然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忘乎所以,但如果没有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一个强大核心动力,兴趣和利益带来的欢愉只是过眼云烟,过去之后只会剩下无穷无尽的空虚落寞,只能靠自我欺骗这种精神鸦片来维持动力。但是,有了初心信念就能够万事亨通吗?并非如此,否则改造世界那就太简单了!生活就像战场,我们永远不知道会不会在下一秒爆发一场遭遇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斗争去解决那些困难,“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最后,重温一遍《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的结尾,再度叩问初心吧: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思考题】

  一、怎样对待造择职业和坚持信仰之间的矛盾?

  二、“为人民服务”与“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不同内涵是什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