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医疗市场化值得中国学习吗
文章探讨美国医疗市场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指出其在减少医生回扣、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经验,同时质疑其适用性。分析中国医改中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平衡问题,强调市场化改革需谨慎推进。
近日,曾多次参与卫生部法规起草工作的卫生政策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法学教授卓小勤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的暴利问题是背后有一个利益链,包括医生,通过回扣来获取经济利益,一个顶尖的骨科医生一年可以拿到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回扣。他提出还得走市场化的路子,公立医院应该减少到一定数量,民营医院应由市场去调节。(11月3日《中国青年报》)
前些日子宣传医改方案时,各媒体都说中国新医改摈弃市场化路线回归公益本性,让看病难的老百姓高兴了一阵子,没想到卫生政策专家卓小勤突然表示“我们还得走市场化的路子”,“公立医院应该减少到一定数量”。实在让人看不懂,莫非新医改又要“开左灯往右转”?
卓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 》记者采访时,本来谈的主题是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的暴利问题,之所以扯上“医改市场化”,是因为他觉得美国的医疗市场化之路消除了医生拿回扣等暴利。他介绍说:中国医院和美国医院有一个重要区别,美国有名的医生基本都是个体户,而中国的专家基本都集中在公立医院,因为只有公立医院才有高科技设备。而美国医生如果个体开业,可以租用社区完善的设备给患者做检查,不需要自己购买设备,甚至可以租用社区的手术室和病房。这样一种市场化格局使个体医生的医疗条件和水平让人放心,并获得合理收入,当然不屑于去拿回扣。卓教授所说的社区医疗设备租用给小诊所的方法不妨引进尝试,但这经验是否适合中国可别轻易下结论。首先,中国的人口众多,即使社区有医疗设备可出租,是否个体医生都能租到?就算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的暴利问题与个体医生无关,但这经验到了中国,社区势必成“医疗暴利社区”,污染了社区空气。再说,中国有名的个体医生是否就真的不屑于去拿回扣呢?
也许美国医生少拿回扣,但美国在医改方面没有多少值得中国学习的方面。美国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亚于中国,美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最昂贵的医疗费用,经济危机中数千万看不起病的穷人正在盼望市场化路线回归公益本性。美国的医改是几届政府数十年来头痛的难题,中国卫生政策专家对此应心中有数。
近年来,中国一些自命“主流”的专家一有机会就鼓吹“市场不够论”:房价贵吗?多盖房子就不贵了。看病贵吗?多建医院就不贵了。油价贵吗?将“两桶油”变成“几十桶油”就不贵了。贪官多吗?多给他们发钱就不贪了。如果事情都这么简单,还要专家干什么呢?
相关文章
- 江宇: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经验
- 李玲:仇和落马与私有化医改的不归路
- 江宇 | 从医改看中国改革政治经济学:改革到底有多难
- 你要医改的“小政府、大社会”吗?
- “6.26”——“弱势群体”不能忘却的纪念
- 赵磊:“过度医疗”是另类的“生产过剩”——用马克思主义定位“新常态”(之四)
- 医疗私有化是如何祸害拉丁美洲的?
- 社会办医掩盖着严重腐败:82岁老医生炮轰民营医院
- 江宇:社会办医只“松绑”不严管是对人民不负责任
- 忠言:警察荷枪实弹防“医闹”让人五味杂陈
- 江宇:私立医院比公立医院更有效率?这是迷信,不是科学
很赞哦! (1027)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