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行政不干预医改难成功

火烧 2010-06-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文章认为行政不干预医改难成功,强调医改需政府组织协调,市场调节无法解决资源配置和看病难问题,提出需行政手段推动改革,避免市场逐利导致资源集中大城市。

行政不干预医改难成功  

——兼与刘国恩教授商榷  

   

     人民日报2010年6月17日13版载文“医改何处着力”(作者刘国恩,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说:“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地方医疗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要不断学习,坚持开放式的发展理念,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着力避免不当、过度的行政干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于刘教授的观点,笔者不能完全赞同。  

首先,医改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医疗卫生单位、医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以及政府各相关部门等,更是全国老百姓密切关注的一件民生大事,如果政府不出面组织、协调和领导,怎么能够做到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搞医改?如果行政干预乏力,国家的《医改方案》怎么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落实?靠市场的自然调节功能来动员、组织各相关部门积极参加医改和完成医改任务,是不是有点不切实际?  

其次,医改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重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如果单靠市场来调节,可以做到合理、科学的布局和高效率的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吗?刘教授的要解决优质、高级医疗卫生资源“扎堆”大城市的不合理现象,能够如愿以偿吗?显然不行。对于那些偏远的山村、中等以下的城市,如果投资回报率过低,甚至会亏本,是不可能有人去投资、兴建医疗卫生事业的。至于无偿兴办慈善性医院的,那是个例,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不过是“杯水车薪”。像刘教授说的那样,让优质、高级的医疗卫生技术和人才,分身、流动出来到小城镇去,到地方性医院去,恐怕也只能是凤毛麟角的医院可以做到。因为那些患者高度集中的特大型医院,自己本来已经人满为患,应接不暇,抽身乏术,哪还有精力去支援他人?而且,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里,本身就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结果,你还企图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吗?  

第三,那些靠“患者”吃饭的医疗卫生单位、医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的逐利动机、逐利行为,是市场经济规律能够解决的吗?更是不能,因为市场经济规律的内涵,除了资源自然流动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逐利行为的最大化,甚至是疯狂化。实践早已经证明,靠市场规律促使各相关部门主动往公益性上使劲、靠拢、回归,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能够靠市场规律去自然调配卫生医疗资源,调节各相关方面的利益,彻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那还用得着搞医改吗?  

前二十多年里,我国实行医疗卫生市场化的结果就是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老百姓不能够公平的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甚至出现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严重的社会现象。这是有目共睹的毋庸置疑的事实!  

    所以,医改要成功,最根本的问题是:彻底阻断医疗卫生单位、医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逐利动机和行为,促使他们完全回归到“公益性”上来。这才是医改的重点,也是医改突破的着力点。  

要回归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建立起“病有所医”的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就必须由政府出面,根据各地的人群分布、疾病流行、道路交通等自然情况,科学确定医疗卫生网点的布局和医疗卫生资源的调配,并组织好财政的社会的个人的资金,彻底阻断向患者谋取暴利的动机、渠道和行为,保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这样才能够使老百姓就地、就近的看病,并享受到“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除此之外,都是舍本逐末之策。一切政策和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都要着眼于建立“病有所医”的现代医疗卫生制度这个根本的民生目标。只有这样的想问题、看问题和锲而不舍的努力解决问题,医改才会达到预期目的。  

   

相关文章

  • 江宇: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经验
  • 李玲:仇和落马与私有化医改的不归路
  • 江宇 | 从医改看中国改革政治经济学:改革到底有多难
  • 你要医改的“小政府、大社会”吗?
  • “6.26”——“弱势群体”不能忘却的纪念
  • 赵磊:“过度医疗”是另类的“生产过剩”——用马克思主义定位“新常态”(之四)
  • 医疗私有化是如何祸害拉丁美洲的?
  • 社会办医掩盖着严重腐败:82岁老医生炮轰民营医院
  • 江宇:社会办医只“松绑”不严管是对人民不负责任
  • 忠言:警察荷枪实弹防“医闹”让人五味杂陈
  • 江宇:私立医院比公立医院更有效率?这是迷信,不是科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